波波沙衝鋒槍橫行巷戰,,為何戰後迅速消失?

擎子yeerum


1918年德國的雨果·施邁瑟的伯格曼兵工廠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單兵做戰衝鋒槍MP-18衝鋒槍,正式開啟了單兵手持作戰自動武器,彌補了近戰領域自動武器這一個空缺。從此之後各國開始緊隨其後生產自己的衝鋒槍,這款誕生於一戰的武器,在二戰當中大放異彩,特別是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產量更是高達百萬之多。但是到1944年同樣是雨果·施邁瑟又推出了一款劃時代的武器——使用中間威力彈的STG-44突擊步槍。



在二戰當中以重機槍和輕機槍為代表的自動火力負責400米以上距離的火力壓制,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栓動式/半自動單兵手持步槍負責200以上距離內精確射擊,而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我指的是50米左右的交戰距離。那麼50米以上到200米以下的交戰距離就成為一個空缺,而在這個距離內使用全威力步槍彈則火藥威力過剩,使用手槍彈威力則達不到要求。所以雨果·施邁瑟為填補這一領域的火力空缺,研發了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


而戰後各國也開始研製自己的中間威力彈步槍,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栓動式/半自動步槍和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在慢慢的退出軍隊的制式裝備。但是隨著城市反恐作戰、巷戰、特種作戰的的興起,衝鋒槍又開始興起。因為在狹小的空間內體積更小重量更輕衝鋒槍更方便作戰,而且在反恐作戰中威力更大的中間威力彈由於穿透力大容易人質等營救目標造成二次傷害。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後已經不是衝鋒槍的時代了。

二戰時期,波波沙衝鋒槍可以說是蘇軍的標誌性武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600多萬把波波沙衝鋒槍,巷戰中,噴著火舌的波波沙為蘇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波波沙衝鋒槍,是蘇軍的制式武器,堅實可靠,火力持續性強。不光蘇軍喜歡這把槍,德軍也喜歡,甚至德軍改進了波波沙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結束後沒多久基本上退出現役了,而這把槍,只能在蘇聯的一些盟友手中使用了。

衝鋒槍是一戰和二戰時期戰場上廣泛使用的一個武器,而衝鋒槍的弱點就在於,射程太短,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有效射程僅僅200米,距離遠了,子彈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而這個致命問題也是要得到解決的,解決的辦法就是突擊步槍。1947年,蘇聯就推出了AK47突擊步槍,1949年全面列裝。射程夠遠,射速夠快,大面積裝備了蘇軍部隊,這個時候,波波沙也就沒了存在的意義了。

波波沙衝鋒槍的淘汰是必然的結果,二戰後期,德國人推出了STG44突擊步槍,這個時候,蘇聯人也認識到了突擊步槍的重要性,射程遠,火力強,絲毫不弱於衝鋒槍。衝鋒槍更適合近距離作戰,軍隊中淘汰衝鋒槍是必然的結果。

波波沙是一把好槍,但是淘汰也是必然的結果,波波沙衝鋒槍已經不適合更加現代化的戰爭了。


御史三大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長江後來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一代更比一代強。

二戰中的傳奇衝鋒槍,蘇聯曾經生產600萬支

波波沙衝鋒槍可以說是二戰中最具傳奇的衝鋒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就考慮到衝鋒槍在未來戰爭中的價值,因此一直試圖製造一款合適的衝鋒槍,但是當時的技術條件並不成熟,戰場形態並不適用,蘇聯始終沒能製造成功一款牛叉的衝鋒槍。

在二戰開始後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就已經吃了缺乏自動武器的虧,當時芬蘭使用的M1931式索米衝鋒槍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傷亡,因此,蘇聯已經加緊了研製,一直到1940年底,蘇聯輕兵器專家在採用了新的生產工藝後,才製造出了波波沙衝鋒槍,但是當時還沒有來得及大量製造,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蘇德戰爭的大部分戰役都是依託城市展開的巷戰,如列寧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等等,在巷戰中,交戰距離縮短,短兵相接的機會增多,步槍就顯得沒有必要,相當於在屋裡使用青龍偃月刀,刀是好刀,施展不開啊!

這樣的話,對體積小、質量輕、靈活多變、火力猛的衝鋒槍就有了用武之地,蘇德戰爭初期,因為德軍大量裝備了MP38/40式衝鋒槍,在巷戰過程中打的蘇軍是落花流水,蘇軍將領表示“我們用的是步槍,而法西斯用的是衝鋒槍!”

在連續吃了芬蘭和德國的虧後,蘇聯開足馬力加大對沖鋒槍的產出,1942年初開始大量生產,到戰爭結束前不足四年的時間,蘇軍一共生產了六百萬支衝鋒槍,而德軍在二戰中生產的衝鋒槍不過一百萬支。

蘇軍大量換裝波波沙衝鋒槍之前,蘇軍最小單位的配置是,一挺輕機槍,1-2支衝鋒槍,剩下全部為步槍,1942年之後,蘇軍最小作戰單位的配置,一挺輕機槍外,全部衝鋒槍,因此,成就了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地位。

蘇聯迫切需要衝鋒槍,不止是因為衝鋒槍最適合蘇聯戰場,因為金屬衝壓技術在槍械上的應用使得衝鋒槍的能夠大規模生產,造價更低廉,最重要的一點,波波沙衝鋒槍操作簡單,對於蘇聯在戰爭中動員起來的新兵來說,教會開槍就能上去無腦突突!

二戰後,波波沙衝鋒槍為何會迅速消失?

從上面的資料也可以看出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起到的巨大貢獻,然而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人就將其大量拋棄,不得不說蘇聯人不重情分。

關於蘇聯拋棄波波沙衝鋒槍,縱橫認為有多種原因。首先,在二戰中,蘇聯擁有1700萬的軍隊,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大量裁軍,勢在必行,擁有1200萬軍隊的美軍,三年就裁撤了900年士兵,相對來說,蘇聯留個三四百萬作為常備軍也足夠用了。

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優點,粗糙,射程太短,精準度低等等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可以說,在大規模兵團作戰的巷戰中,是波波沙的主要戰場,然而,二戰結束後,世界上還真就沒有幾次大規模的巷戰,由此可見,衝鋒槍只是二戰後期的一個過渡。

在二戰結束後的次戰爭時代,突擊步槍才是王道!

其實,在二戰時期,德軍就已經在尋找取代衝鋒槍的槍械,將衝鋒槍與自動步槍進行結合,去衝鋒槍的射擊速度,取自動步槍的射擊精度,1944年經過德國改造升級的StG44突擊步槍橫空出世,成為一款劃時代意義的步兵武器。

德國曾經計劃全員換裝StG44突擊步槍,但是限於當時德軍的處境,這一計劃沒有實現。

相對於衝鋒槍來說,突擊步槍具有很多優點,彈量充足,火力相對較猛,精準度也高一點,可以說,突擊步槍簡直是甩衝鋒槍一百條街的產品。

在德國研發出StG44突擊步槍後,蘇聯在1944年開始也進行了突擊步槍的研製,1947年面市,到1949年最終定型。

相對來說,AK47作為一款神槍,性能很優秀,結構簡單,結實耐用,造價低廉,故障較少,威力巨大,隨即開始大規模裝備蘇軍,波波沙衝鋒槍在AK47面前就跟小學生一樣,被取代是一瞬間的事情。

時至今日,AK47突擊步槍一共生產了將近兩億支,流行之廣,堪稱歷史之最!

波波沙衝鋒槍出生於二戰,自然也就結束於二戰,隨著槍械的發展,前浪只能被拍在沙灘上了。


史論縱橫


曾幾何時,雷鋒同志和他手裡的鋼槍這張宣傳畫在神州大地廣為流傳,而且有一首歌就叫《接過雷鋒的槍》也在那個年代流行一時。那麼我們不禁想問,究竟他手裡的是一支什麼樣的神槍,竟讓我們代代相傳?


雷鋒和他的鋼槍(仿造“波波莎”的50式衝鋒槍。

其實這支槍大有來頭,在二戰中稱為神槍一點都不為過,它就是大名鼎鼎的PPSh-41(什帕金1941型衝鋒槍)衝鋒槍,又稱“波波沙”衝鋒槍。在蘇聯的AK系列槍械之前,同樣有一支槍幾乎就成了蘇軍槍械的代名詞。它由前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斯帕金設計,在1940到1941年初完成全面試驗, 1942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並裝備蘇軍。它是蘇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量最大的衝鋒槍,可以說哪裡有紅軍那裡就有這種衝鋒槍,二戰結束以前產量高達600萬支。除此以外,PPSh-41在二戰後仍然被許多國家的軍隊裝備。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也生產了36000支,雷鋒的槍就是上面提到的PPSh-41的國產版本。


柏林無名戰士紀念碑

該槍採用自由式槍機原理,利用發射子彈後的氣體反衝槍栓,可實現連發(最大速度大約1000發每分鐘)或是單發(由快慢機切換)。使用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改型自德國毛瑟手槍彈)作為主要彈藥,最大有效射程250米。槍支可以選用71發的彈鼔(5.3千克)或是35發的彈夾(4.15千克),主要零部件採用金屬衝壓製作,木質槍托固定在槍身後。早期型採用弧形座帶缺口照門的表尺,後期型具有頂部拋殼口和可以調整為100米和200米的範圍內的“L”型翻轉式帶缺口式照門的表尺,前瞄準具則一直是帶護翼的柱形準星。


帶71發彈鼔的PPSh-41

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槍管需要機床加工以外,其餘大部分零件都是採用衝壓工藝製造,這樣少數的熟練工人用機床加工精密部件,而大量不熟練的工人使用簡單的設備生產衝壓件,勞動力資源在戰時可以優化。全部87個零件僅需7.3個工時,生產效率非常驚人。可實現大規模生產並不意味著粗製濫造,也不意味著成本低下,例如槍管和槍膛內均進行了鍍鉻防鏽處理,這個工序大幅度提高了耐用性與可靠性。由於較短的自動機行程,加上較好的精度,三發短點射基本能命中同一點。白樺樹的木質槍身和專門的散熱筒外觀看起來粗糙,但是這顯然有利於持續射擊,使武器結實耐用。


71發彈鼔

彈鼓雖然是波波沙衝鋒槍的最大優點,但是中國仿製的波波沙中,卻放棄了彈鼓這一容量巨大,作戰持續射擊時間長的性能,彈鼓簡單實用而不花哨,為什麼就是不用呢?原來,彈鼓是波波沙最大的優點也是最大的缺點,利弊共存。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最早也是帶彈鼓的,但用到實戰中發現,槍支本身的重量就不輕,再加上裝滿了子彈的彈鼓,而且不方便攜帶,士兵奔赴前線的腳步更是沉重不堪,而且彈鼓裝子彈也是件麻煩事。


國慶閱兵裝備的50式衝鋒槍

雖然彈鼓裝的子彈多,但是裝填子彈所需要的時間也久,在爭分奪秒的戰場上,一秒鐘就能決定誰生誰死,關乎性命的大事,容不得疏忽。後來,各國又相繼研發出各式機槍、輕武器,彈鼓更是無用武之地,逐漸地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和評論!


居安思危忘戰必危


或許很多人對波波沙這個名字並不是很熟悉,但你一定在某個時候見過它,這款衝鋒槍(PPSH-41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圓盤式彈匣。

雖然蘇聯早在1925年就提出了研製衝鋒槍的計劃,但在之後的近十年間,始終都沒有突出成果,直到1934年狄格特亞耶夫衝鋒槍,即D-34的問世才算讓蘇聯擁有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

但D-34型畢竟是自我摸索中的開山之作,性能達標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問題,比如在長時間操作下供彈口極易變形、製造工藝複雜從而加大了批量生產的難度等;因此D-34型兩年裡總共生產了不到一百支,並且在問世五年後匆忙退役。

也是在D-34型衝鋒槍退役的當年,蘇聯與芬蘭爆發了冬季戰爭。沒有襯手衝鋒槍的蘇軍在面對大規模裝備索米M1931衝鋒槍的芬軍時,死傷慘重!被激怒的斯大林當即下令集中力量研製一種至少能與索米M1931相媲美的衝鋒槍。

終於,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六個月,一款名為PPSH-41的新型衝鋒槍問世並被軍方採納,也算是解了蘇軍無衝鋒槍可用的燃眉之急;而它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波波沙衝鋒槍。

相比此前被蘇軍拋棄的D-34型衝鋒槍,PPSH-41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諸多零部件都可以通過沖壓工藝生產(單支衝鋒槍生產工時只需原來的一半),這樣就可以及時、足量的供應武器需求巨大的蘇德戰爭。

後來,蘇聯還以PPSH-41為基礎延伸設計出了結構更簡單、生產效率更高的PPSH-42/43兩個型號。整個二戰期間,波波沙衝鋒槍總共生產了超過六百萬支,也是這一時期產量最大的衝鋒槍。

我們以PPSH-41為例,它採用氣體反衝式槍栓並配有轉換連發和單發射擊的快慢機;PPSH-41前端略帶傾斜的散熱筒不僅可以散熱,還可以簡單的兼顧制退器功能、防塵、防槍口上揚等。不過有利亦有弊,這樣的設計使得PPSH-41在設計時不僅噪音大而且槍口焰明顯。

波波沙雖然誕生於二戰時期並在戰後逐步退編,但並不影響它在一些熱點地區的出現,比如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都曾出現過波波沙的身影!

客觀而言,槍械製造水平就如同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而這也正是許多名槍成為經典的主要原因。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當時蘇軍重火力相當給力,各種巨炮火箭炮還有坦克海,,步兵基本都是靠近了打掃戰場清理殘敵才開火,設定的100-200有效射程米夠用了,實際上衛國戰爭決定戰爭勝利的還是坦克大炮灰機,輕武器不能左右一場戰場勝負!但是東線德軍一部被蘇軍圍困後,面對蘇軍波波沙衝鋒居然還能還以暴風般的火力壓制,,,而且射程更遠殺傷力遠遠超過波波沙的手槍彈,這真是要蘇軍大跌眼鏡,後來看到MP44突擊步槍的魔法作怪,中威力步槍彈好處已經植入蘇軍將領心中需要這種自己的武器,,,,這就催生了AK47,2—4倍于波波沙的射程-更強大的威力,更主要是步槍機槍都通用


銳龍微電腦


在戰爭後期,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的突擊步槍的出現,表現出了中間威力彈比手槍彈威力大,在中近程火力密度大。

二戰後許多人認識到了衝鋒槍已經不能滿足那時的戰爭需求,無論是射程、精度還是威力都比不上新出現的突擊步槍。

加上防彈衣雛形的出現,手槍彈威力的不足也加速波波沙衝鋒槍離開了歷史的舞臺。



默默無名的小說寫手


因為太重,精度又低,而且研製出更好的替代品是關鍵


列別金


有比之更好的武器問世!


地道的兩廣人


最大原因就是,發射手槍彈,射程太近,戰後,發射中間型槍彈的突擊步槍被髮明裝備,當然就沒人繼續裝備,以衝鋒槍為主的武器了,這最有名的就是AK47,發射7.62*39㎜中間型彈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