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R君說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決定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是因為我們的能力,

而是我們的選擇。”

-(J.K. 羅琳 《哈利波特與密室》)

所以,選擇的確比努力更重要,

在錯誤道路上的努力只會讓你離真正的目標越來越遠。

《神奇動物在哪裡》這個全新的系列,應該共有5部,是由J.K. 羅琳親自撰寫的劇本。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如果說《哈利波特》系列還帶有一絲兒童文學的色彩,那麼《神奇動物》系列真的就是徹底的成人的魔法世界。

同時這也許正解釋了為什麼《哈利波特》全系列的電影,

都在豆瓣8分上下徘徊(最高的是8.8分的《魔法石》,最低的是《混血王子》7.6分),

但是《神奇動物》系列從一開始分數就相對不高,

第一集只有7.8分,到了這一集《格林德沃之罪》,更是一開始就跌到了7.2分......

也許,成年人的世界終究不如兒童中更加的無憂無慮的充滿光明的色彩......

不過,的確,相比第一集《神奇動物》,

《格林德沃之罪》的內容覆蓋面要廣了很多,

涉及的人物和分支故事線也多了很多。

如果說,觀眾們在第一集裡還可以享受一些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神奇動物”帶來的歡樂和新奇感受的話,

在本片中,前作的這些娛樂性要素幾乎都已經被取消殆盡,

而替換來的是更多沉重的思考、壓力和緊張的懸疑和追擊......

如果在欣賞本片之前,沒有先好好做一做功課,重溫一下前作,

還有一些彩蛋和人物關係說明的話,

觀眾是大概率會在隨著電影情節推進時,

思路只能疲於奔命地跟上電影的節奏,

而無法好好去享受其中的場景和視覺效果的。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所以,這個低分也真的情有可原.......

其實《哈利波特》7部曲本身也有一點這個問題,

從第一集開始,隨著主角的長大,

越來越多的人物、事件和複雜的社會關係出場,

整體色調也越來越黑暗,

死亡,殺戮,背叛無處不在.......

還好,伏地魔和哈利波特的終極對決始終貫穿整個系列,

所以無論故事如何演變,終是能回到這根主線。

但是《神奇動物》系列就不一樣了,

在第一集中講述的主要是紐特在紐約的一場歷險過程,

在無意中碰上了“默默然”事件,

和格林德沃與美國魔法管理部的衝突,

但沒有演進太清晰的整體系列主線。

到了本作,J.K.羅琳顯然希望這第2部的故事要承擔起未來整個系列故事的領航員作用,

更要揭示整部系統的主線,那就是:

“由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作為主要雙方的領導者,

所進行的一場針對整個人類和魔法世界的利益、秩序和價值觀的魔法界世界大戰”

當然這樣的故事要比“一個少年對抗一個黑魔王”要顯得沉重、複雜和困難的多......

的確,電影中的格林德沃無論從形象外觀,

還是秉持的觀點邏輯上都帶著我們歷史現實中某些人物的影子。

不過,你也不能否認,

在這部全新的故事中,的確讓人思考的東西要遠遠多於前作.......

比如:

在天性,自律,束縛和自由面前,到底應該以哪個為優先?

而當這些要素衝突的時候,哪一方才是正義的?


到底什麼才是更強大的力量?愛還是恨?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人是一種太過複雜的生物.......

有時過於理性,有時又過於感性。

其實,上帝創造人類,給予我們理性和感性2種截然不同的能力,

也許本身就帶著平衡的考量。

理性也好,感性也好,本質並沒有絕對的對錯,

大多數時候,在理性和感性的衝突和協調中前行,

也是一種正常的路徑。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

大多數時候,感性所帶來的能動性和力量要遠遠超過理性。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組織和團隊,都會強調價值觀和激勵的重要性。

既然是感性,就不免有愛和恨,相生相剋的2面。

大多數的故事,都會強調愛的力量。

的確,愛是一種很偉大的力量,

我們看過無數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強調了這一點。

但是,和恨比起來,

到底哪一種才是更為強大的力量?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最近R君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已然不記得,

但是主題卻是“真正和諧長久的夫妻,可以沒有共同的愛好,卻一定有著共同的痛恨.......”,

並且很清晰的說明,

不僅是夫妻之間,甚至在一個群體中,

因為共同愛好所結成的關係相對比較弱,

而因為共同的厭惡或者痛恨點結合起來的關係卻要強的很多。

不無道理......

的確你會發現,

很多人會因為共同的愛好,興趣,夢想、理想互相被吸引,走到一起,

但是卻依然會斤斤計較這樣一種關係中的付出和回報,

甚至很快會因為微小的分歧走到分離崩析的地步;

但是,當一群人有著共同的痛恨目標時候,

他們很容易就可以結成了同盟,

而且往往一旦形成同盟,

目標相當明確,思想相當一致,

真正不再計較個人利益的積極而主動,

甚至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就像在《星球大戰》中,黑暗勢力的西斯,

似乎永遠都更容易用暗黑的仇恨、恐懼、貪婪去吸引到很多忠實的擁護者。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你會在《神奇動物2: 格林德沃之罪》中發現一樣的情況:

魔法管理部,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

都秉持著一個原則,必須通過管制、控制和壓抑魔法界的人群和魔法力量來分隔人類世界和魔法世界。

否則,就會讓麻瓜(不會魔法的凡人)群體對魔法群體感受到威脅而產生仇恨、敵視,

進而導致魔法群體與人類麻瓜群體的全面對抗、爭鬥和混亂,

大概率,會因此導致魔法世界的衰落和滅亡.......

所以,魔法管理部不僅嚴禁法師們在麻瓜世界中隨意使用和教授魔法,

更嚴禁法師們與麻瓜群體的任何感情糾葛,尤其是婚戀。

這樣的禁令有多嚴,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第一集中,

你甚至可以看到Grave部長以違反禁令,涉嫌挑動人類與魔法的爭鬥為由,

判決Tina和Newt死刑,並且是立即執行......

在諾大的世界中,

強行壓抑那麼大一個群體的意識、自由和情感,

可想而知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更何況,法師們的力量本來就強過普通麻瓜。

所以,才會有最初格林德沃在地鐵裡面的那令人無法回答的一問:

“這樣的法令,保護的究竟是我們?還是他們?” (《神奇動物在哪裡》第一集)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拋開格林德沃的野心和黑暗的性格先不看,

你必須承認,他之所以能有那麼多自發而忠誠的追隨者,

並不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有多強,

而是確實他觸動了那些法師的內心:

為什麼我不能夠坦蕩的去愛?

為什麼我不能展現自我?

為什麼我要因為我天生的能力和自然的情感去受懲罰?

為什麼我不能用我的能力去做更大的事情?

他們痛恨這樣的禁錮和天性壓抑,

所以他們和格林德沃心心相惜,

所以他們願意冒著被追殺、獵捕、死亡的危險,

也要加入格林德沃的陣營。

這是恨的力量!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

一個人在愛裡面沉醉的時候,反而會懈怠懶散;

但是一個人恨之入骨的時候,

不但不會隨著時間忘卻減弱,甚至每分每秒,

哪怕時間再久,只要找到一個機會,

“復仇”這2個字都會隨時跳在一切需求的前面.......

甚至有很多人,哪怕失去生命,

一生也都以“復仇”為人生最大的目標.......

比如著名的《王子復仇記》、《基督山伯爵》、《假若明天來臨》........

思考一下:

每一次當哈利波特的好友倒在伏地魔的勢力之下,

每一次拼命對抗黑暗勢力的時候,

無論是哈利波特,還是鄧布利多,

支撐他們的最大力量,的確是那麼多人的愛嗎?

還是他們對伏地魔,對格林德沃的恨?

當天行者安納金拜倒在西斯君主的面前時,

也並不是因為他有多愛西斯的力量,

而是他痛恨絕地武士的那些信條讓他無法去愛自己的妻子,救自己的母親,去恨那些殺害了他母親的野蠻人,

他更害怕失去自己的愛的帕德梅.......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電影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幕應該是:

那麼深愛著Jacob的Queenie,

為了幫助格林德沃,

為了不再自己受到禁錮之愛的痛苦,

決然加入了格林德沃的陣營。

這一刻,恨的力量超越了愛,這是最清晰的證明.......

連古語都有:“愛之深,才會責之切”一說。(《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所以,到底哪一種情感才更有力量,

到底是愛?還是恨?

失衡的權力,才是一切災難的開端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2者皆可拋。

這首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的詩,算是耳熟能詳。

《格林德沃之罪》倒還真的徹底的證明了這首詩絕對是真理。

其實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壓抑自我,沒有自由。

任何壓抑,尤其是那些違背最基礎本能的壓制,最終都會加倍的獲得反抗、反彈和釋放。

當魔法部長Travers帶著部下去找鄧布利多問罪的時候,鄧布利多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無論你怎麼監視我和我的朋友,Travers, 其實你都不會找到絲毫我們要違反你的意圖。

因為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要擊敗格林德沃。

我真的要警告你,你的政治打壓和暴力,

只會讓更多的人變成他的支持者.......”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魔法部,就和大多數的統治者一樣,

太過於執著推行自己的價值觀,

而忽視了整個種群的感受,

甚至強制所有的人要表明立場,

必須按照他們的規劃和安排來行事,

否則就視為異己,進行排斥打擊。

在這樣的做法下,

就連朋友一方的紐特,鄧布利多,這些最具實力的人物,

甚至帶著那麼明確的立場和態度,都被視為是威脅,

這是多麼的不智.......

其實無論管理也好,處理家庭關係,伴侶關係也好,

單向的輸出自我的價值觀,

忽略了對方(或者夥伴)的處境、困擾和利益,

是一種必然失敗的管理和關係維繫方式。

再來對比一下,看看格林德沃是怎樣說動了本來對他懷著敵意的Queenie:

“Queenie, 我們不是來傷害你的。

你現在(被迫)離家那麼遠,

你被迫遠離了你的愛和歡樂,

我們永遠都不希望看到你受到這樣的傷害。

你的姐姐,當上了奧羅(魔法警察)

並不是你的錯,

我希望你能跟我們一起,走向一個自由的世界,

讓魔法師們能夠自由的揮舞魔杖,

可以公開自己的身份,自由的去愛。

你是無辜的......”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其實格林德沃並沒有多少超越常人的口舌之力,

但是他的確真誠,並且懂得人心,

懂得理解對方的痛苦,懂得給予諒解(哪怕是假的),

所以他能得到越多越多的人支持。

而在墓地最後的那場集會,他的講演的確充滿了誘惑,更加充滿了邏輯:

“我不恨那些麻瓜,

我不會因為憎恨而去戰鬥.......

魔法的能力,綻放,

只會在極少數的靈魂中產生,

實際上是那些更高級的種群,

而我們這些魔法師,為了全人類,

我們要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為了自由,為了真理,也為了愛......

那些(戰爭)才是我們所需要起來對抗的,

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是他們的傲慢,他們對權力的慾望,他們的野蠻,

還會有多久,他們就會把他們的武器對準我們.......”

的確,他成功的把“對無辜的麻瓜”的傷害這樣的指控,

引導到“他們的天性和弱點,會導致世界更大的傷害”,

因此“我們這些具有天賦更高能力,更高層級的種族,必須站出來阻止這些災難的發生”,

所以“我們不是在對抗麻瓜”,而是“我們在拯救地球和全人類.......”

而相應的魔法部,

卻只知道壓制不同意見,強行要求對方跟自己保持一致,

甚至犧牲了多少無辜人的幸福和快樂。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第一集中,

魔法部長下令殺死了Credence,並且說:

“他對死了一個麻瓜要負責,

他暴露了我們整個魔法世界,

而且他違背了我們最神聖的法律。”

化身為Grave部長的格林德沃說:

“這部法律讓我們像臭水溝裡的老鼠一樣活著,

這部法律讓我們被迫隱藏著我們真正的天性,

這部法律讓人們因為恐懼而卑躬屈膝,

至少應該讓我們勇於去開創,

讓我問問你們所有人,

到底這部法律保護著誰?

是我們,還是他們?”

也許格林德沃是罪惡的化身,

用巧舌如簧蠱惑了這些跟隨者,

但是你必須承認的是,

沒有魔法部的那種過激的管理方式,

那種排除一切異己的血腥手段,

也不會有那麼多魔法師會願意受到格林德沃的蠱惑。

至少,當他說:

“不是我們,在付諸暴力。”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無力反駁.......

所以,Credence說“他知道我是誰”

Queenie說:“他要去的地方,跟我們一樣。”

他們都義無反顧的加入了格林德沃的陣營。

其實沒有什麼fancy的理由,

人這一生,就是要追求自由,

追求自我,追求個性,追求前進,

不要束縛,不要壓迫,不要戒律。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覺得,

似乎R君在幫黑暗面在開脫?

想一想,

沒有失敗的管理,

哪來反叛者成功的土壤?

每一份果的背後,都有一份因。

所以,重要的不是格林德沃,

而是創造了格林德沃的那個原因,

只要這個原因存在,

即便今天不是格林德沃,

也會有另外一個黑暗魔法領袖。

因為壓抑的人性始終會有反抗的火苗,

直到有一天,終會不受控制的熊熊燃燒。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所以,在斯皮爾伯格的《少數派報告》中,

試圖預防和阻止犯罪的機制,

反而成為犯罪的工具;

在《復仇者聯盟2:奧創世紀》中,

試圖建立起來保衛世界的奧創,

反而成為了毀滅世界的新威脅......

所以,最好的管理從來不是壓制人性,

而是如何去引導和平衡,

畢竟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善和惡,

任何權力,失去均衡,

最終都會露出它最醜陋的一面。


《格林德沃之罪》:愛與恨,到底哪個才是更強大的力量?


所以,《格林德沃之罪》,依然是一部出色的電影,

它毫不做作,卻充滿了力量。

R君,2018年11月24日,於上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