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裡點燈,不一樣的煙火

時隔90多年的故宮元宵點燈,我本來以為會看到的場景是,許多漢服妹妹美美地提著燈籠,穿梭在古香古色的紙燈紗籠海洋之中,說不定還能像《大明宮詞》中小太平和薛紹那樣來場浪漫邂逅。再不濟,之前襄陽城牆為金庸先生點蠟燭那樣也是美的啊。

卻沒想到,一度讓買不到票的網友們氣成檸檬精的故宮夜場,最終成了遠看像房地產樓盤推銷,近看像村頭蹦迪的群嘲現場,莊嚴神秘的宮樓,配上土味又浮誇的、五顏六色的大射燈,效果簡直詭異。前主人乾隆夠浮誇了吧,要是他泉下有知,怕是也要被那些射向天空的大燈柱給氣活。

宫里点灯,不一样的烟火

1.

宮裡的燈,就算沒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豪華配置,至少也要有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詩意吧。

明清兩朝宮廷都頗重視元宵節的燈。

明朝尚未遷都時就有官方的元宵燈會了。永樂七年元宵節,宮廷舉辦了第一次“鰲山”燈會,地點就在金陵皇宮的午門前,官府製造出巨大的花燈,在午門前千百盞地堆疊起來,最多能到十三層,蔚為壯觀,疊在一起跟老鰲的形狀差不多,“鰲山”之名由此得來,後來也特指宮中的燈火。從這天起,朝廷取消宵禁,皇帝會親臨現場,帶著文武百官與民同慶,三日之內,平日裡封禁的午門外一派歌舞昇平。後來朝廷遷都北京,“鰲山燈”的官方習俗也被保留下來。

宫里点灯,不一样的烟火

明代北京元宵節最熱鬧的去處,在今東城區中部燈市口附近,於故宮以東的東華門外。這裡在明代是世家大族、皇親國戚的聚居處,也是京城著名的商圈之一。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前明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亙二里許,南北兩廛,即今之燈市口也。”之所以在這裡點燈,就是想“合燈與市為一處”,白天,人們擠在街市上買東西,入夜,則張燈結綵,鼓樂大作。甚至為了方便權勢階層節日期間賞燈,燈市上還設有市樓,開闢出專屬的賞燈區:“市樓南北相向,朱扉、繡棟、素壁、綠綺疏。其設氍毹簾幙者,勳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屬也。”

此時的元宵燈會不但由三日變為十日(從初八日起,一直到十八才結束),其配置也更加豪華——“燈則有燒珠、料絲、紗、明角、麥秸、通草等,樂則有鼓吹、雜耍、絃索等,煙火則以架以盒,盒有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節日期間,男女老少賞燈猜謎,士子們對著花燈吟詩作賦,大會高潮時,鐘鼓司敲響禮樂,焰火齊放禮炮共鳴,令人流連忘返。集市也因為節日的氛圍變得熱鬧無比,攤販酒肆“無不悉具”,大都營業至深夜,“豪貴家眷屬”們慶祝元宵的花費一日可達“數百緡”。明人謝照淛也記載:“東華門外,迤邐極東陳設十餘里,謂之燈市。天下瑰奇巨麗之觀,畢集於是。”

《金瓶梅》裡也曾描寫過元宵時熱鬧的“鰲山景”,西門慶一家老小就曾在一年的正月十六去街市上看花燈,吳月娘、潘金蓮、李瓶兒們還特意穿上“錦繡衣裳,白綾襖兒,藍裙子”,出門則見“那燈市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下圍列諸般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鰲山聳漢。”

2.

對於老百姓們來說,一年一度的官方的點燈令人期待,但對於有的皇帝來說,反倒好奇起了老百姓過節的方式,比如明憲宗朱見深,為了感受一下民間過節的方式,號稱“與民同樂”,他在大臣的建議下直接將民間的街市情景搬到了宮中,《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就描繪了憲宗在宮苑內欣賞元宵節活動的情景:貨郎賣東西、孩童放鞭炮、舞燈遊行、唱戲、雜耍等,甚至還模擬了一個小型的“鰲山燈棚”,而配合皇帝表演的,便是宮中的一眾太監宮女。

宫里点灯,不一样的烟火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無論怎樣,鰲山燈發展到後來,除了官方做的燈,朝廷每年還會斥巨資引進西域等地的各種風格花燈,加上民間匠人們做出的形態各異的燈,各地上貢來的優秀創意燈,紫禁城的元宵燈會規模越辦越大,以至於常常有因為疏忽發生火災的情況出現。

正德九年發生過一次因鰲山引發的大火,火勢一直蔓延到乾清宮,燒得“乾清以內皆燼焉”。皇帝朱厚照倒是很淡定,他當時正前往自己休閒娛樂的豹房臨視,聽說大火消息後,只是悠悠地望著乾清宮方向跟左右隨從開玩笑似地說:“好一棚大煙火也。”這句話後來傳到百官的耳朵裡,還引起過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大臣們紛紛上疏,把這句話當作由頭,批評了朱厚照一番。

明朝時的元宵燈會,紫禁城是絕對的主角,到清朝時,情形就有所不同了。由於故宮的易燃體質,清時為防失火,皇室賞燈由故宮逐漸轉移到圓明園、頤和園等園囿之中,宮中張掛燈火相對剋制,僅在乾清宮、御花園等區域等掛燈數百盞。加上清朝的元宵燈會,除了賞燈火外,煙火也逐漸成為一大重頭戲,場地更加開闊的圓明園就成了皇室慶祝元宵的定番地。

乾隆帝就特別喜歡元宵的煙火,為此他還把每年元宵當天在乾清宮筵宴近支宗藩、觀鰲山燈火的習俗改到了元宵節前一天。於是上元節的當天,皇帝便直接率領宮眷大臣等至圓明園的司樂園看連臺戲,下午三四時許又到地勢空曠的“山高水長”樓觀看相撲、馬戲、爬杆、羅漢堆塔、舞燈等,最重要的一項,則是觀看煙火表演。圓明園的煙火表演很出名,期間還伴隨著“角伎”之戲,藩邦樂曲,以及舞燈唱樂等節目。放煙火一般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煙火數十架,只待等皇帝下令點火,隨即“火繩紛繞,砉如飛電,俄聞萬爆齊作,轟雷震天,逾刻乃已。”煙火表演最後還有彩蛋,即將燒完時,有的會從中現出寶塔樓閣,有的觸動機關,從中放出鴿子、喜鵲,甚是熱鬧。

在清史的記載中,除了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懷孕,皇帝破例留在紫禁城陪伴不能一同出行的妻子,只要他在京城,每年的元宵便一定會到圓明園看煙火。可見乾隆帝對煙火的執念之深。

宫里点灯,不一样的烟火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局部

3.

然而盛大的元宵煙火熱潮,大約只延續了乾隆一朝,到嘉慶年間,嘉慶皇帝縮短了煙花表演的時間,“至酉刻即罷”。到道光朝,道光皇帝再次對煙花表演的規模進行縮減,“花炮、盒子,減損大半”,再到後來,道光索性把這個傳統節目取消,“繼則盡停止矣”。

乾隆末年,國庫空虛,饑民四起,國家已現頹靡之勢。嘉慶縮短煙花表演的時間,實際上是想節約國庫經費。而道光時期直接取消,除了道光皇帝本人生活簡樸,不喜吵鬧之外,實在也是因為國家財政實在已經捉襟見肘,無力繼續支持如此耗費財力物力的煙花表演。

清朝宮廷的元宵煙花盛會,本來是為官方的鰲山燈錦上添花,沒想到來得快去得也快。到清末時,連民間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也被禁過,光緒年間的一個元宵,天津巡警局曾發佈過一則通告稱:

“入冬以來,風高物燥。瞬屆年節,競放花炮。起花雙響,高入雲霄。遺火落下,貽害非小。販賣燃放,均幹禁條。特先曉諭,廣為勸告。父戒其子,兄為弟導。子弟有犯,父兄枷號。倘敢故違,決不寬饒。”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元宵節,甚至連歷史悠久的賞燈活動也受到了影響。1901年,慈禧與光緒皇帝因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而避居西安時,以“年歲荒歉,宵旰憂勞”之由,不許民間放燈,西安的行宮中也不過“以紙糊數燈於門楣”,過了十六日晚後,便立即撤下。對比起往年慈禧曾在元宵節慶典上模仿天女散花,“取金葉屑二升臨高撒之”,號稱“金屑滿天飛”時的奢侈程度,可以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了。

而今又是一年元宵節,故宮夜燈看來是沒啥期待的了,就祝大家多吃點湯圓吧,要花生餡的哦。

宫里点灯,不一样的烟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