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冤枉了于禁

于禁、字文則,在被關羽水淹七軍之前其實他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首。于禁早年跟隨鮑信鎮壓黃巾之亂,然鮑信在與黃巾餘黨交戰中不幸陣亡,最終跟隨曹操。于禁在後來的鎮壓黃巾餘黨和袁術僭越的戰鬥中表現活躍,被曹操任命為陷陣都尉。

也許我們冤枉了于禁

三國志3于禁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繡在賈詡的支持下降而復叛。曹操手下典韋因掩護曹操撤退戰死,長子曹昂因曹操坐騎被射死將自己的馬匹讓與曹操而慘死於亂軍之中。曹操手下其他軍隊亂成一團,尤其是原來屬於黃巾降軍的青州兵趁亂騷擾百姓搶劫財物。此時只有于禁所在的軍隊被于禁嚴格約束,並且率領本部兵馬收拾了趁機作亂的青州兵。青州兵不是于禁的對手便逃到曹操處誣告于禁謀反。部下勸說于禁應當向曹操說明情況,于禁卻說,謠言止於智者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們現在應當做好防守防止張繡軍的進攻。事後于禁派人向曹操說明了情況,曹操認為于禁做得對,應當作為全軍楷模。于禁因為這次事件處置得當被封為益壽亭侯。當有人向曹操報告的時候曹操選擇了相信于禁,事實證明於禁是個值得託付的人。甚至可以說曹操是于禁的知己。

此後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此人反叛曹操多次)再次反叛曹操。曹操派于禁伐之,因昌豨準備充分于禁未能破之。曹操又令夏侯淵領兵與于禁匯合,因為于禁的牽扯,夏侯淵大破昌豨。昌豨與于禁乃故交,故不願投降夏侯淵而選擇投降了于禁,造化弄人,于禁將他宰了,如果再給昌豨選擇一萬次的話我估計他一次都不會選擇向于禁投降吧。于禁認為遵守和執行上峰的法令乃侍奉君主的氣節,昌豨雖然與我是好朋友,我不能因此而失節遂與昌豨訣別嚎啕大哭而斬殺之(這個揮淚斬殺比諸葛亮早)。後來曹操聽說此事而感嘆:"昌豨不向我投降那是他的命啊!"(其實曹操壓根就沒想殺昌豨)東海平定後曹操更加信任於禁,表奏漢獻帝拜于禁為虎威將軍。

于禁與張遼、徐晃、張郃、樂進俱為五子良將,然于禁為人御下過於嚴厲每有繳獲均不私藏,雖得曹操敬重卻難以得到將士擁戴。所以曹操尤其看重對於禁的賞賜。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被封為魏王的曹操遷於禁為左將軍、。

也許我們冤枉了于禁

襄樊大戰前期各方勢力圖

漢中之戰曹操被劉備打敗,還折了夏侯淵,整個魏軍士氣低落死氣沉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鎮守荊州西部的關羽覺得此時正是討伐曹魏的好時機,悍然發動了舉世聞名襄樊大戰。曹魏宗親曹仁死守襄陽、樊城,襄樊形勢岌岌可危。當此危難之際曹操想到了治軍威嚴的五子良將之首(若無水淹七軍和張八百孫十萬的故事至少當時于禁是排第一的)益壽亭侯左將軍于禁於文則。于禁、龐德奉命督領七軍(大約三萬人)前往樊城救曹仁,當時正是秋天雨水過多漢水暴漲導致自然水災而被水淹七軍。于禁登高望水無可迴避之處,關羽乘船擊于禁,龐德被殺于禁投降,重創魏軍,威震華夏,許昌、鄴周圍均出現了叛亂,一時間曹魏亂成了一鍋粥,曹操甚至考慮過遷都。曹操收到于禁兵敗的消息後說:"于禁跟了我三十年,為何面臨險境,還不如龐德!"此時曹操的內心是崩潰的因為他不僅是于禁的知己,于禁更是他最倚重的外族將領。後關羽被呂蒙擊敗,東吳將於禁送還曹魏。最終被曹丕羞辱致死。

也許我們冤枉了于禁

三國志3三足鼎立劇本初期勢力圖

水淹七軍前後于禁為何判若兩人?這已經是近兩千年的事情了具體原因已很難查詢,筆者也只能從一些零星的史料加以分析。我們常說的投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被俘虜了另一種是變節。筆者個人認為于禁有可能是被俘虜了但是並未投降。原因有多個,第一、曹操是法家寒族的代表人物,雖然曹操是宦官之後,但是曹操一直主張用人以賢,治軍以法,對士家大族的一些沽名釣譽的人嗤之以鼻。按照曹操制定的軍法凡是陣前逃亡的士兵是要被連坐的(連坐是要殺全家的),更不要說陣前"投降"的七軍了。所以筆者猜測七軍大概三萬人是被關羽所統領的荊州三郡的兵馬繳械了。第二、連剛投降的降將龐德都慷慨赴死,常年跟隨曹操的七軍會有臉投降嗎?第三、七軍三萬人如果真投降不是應該跟隨關羽接著圍攻襄樊嗎?事實上關羽分出了自己的軍糧把三萬人送回江陵養起來了。第四、于禁返回曹魏後並未被定罪還被封了個將軍,七軍三萬人也都平安回到魏國併為被處罰。

第五、于禁之子於圭承襲了于禁的益壽亭侯爵位,曹魏並未認為于禁投降,于禁諡厲侯。子襲爵位說明朝廷認可了于禁的功勞,諡厲侯可能跟他殺昌豨有關,因為厲是不近人情的意思。

綜上所述、我們可能真的冤枉了于禁。

分享最特別的歷史請關注曉夢迷蝶天蒼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