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2月25日上午,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綠皮書》摘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在這部電影的背後,聯合出品方之一就有國內的阿里影業。國外的評影人,評價道“中國大陸的投資人比中國大陸電影人更早一步拿到了奧斯卡”。

2019年的春節檔,國內的電影刷起了一波小高潮,而這次奧斯卡又讓中國資本和中國元素承接了這波高潮。

除了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的《綠皮書》獲獎之外,還有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華裔導演劉冰執導的《滑板少年》入圍最佳紀錄長片、由太崆動漫出品的《衝破天際》也作為中國動漫短片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這幾年,國內湧現了大批優秀的影片、導演、編劇和影視公司。但是,國內電影在版權方面的開發還很多停留在追求票房這麼一個簡單的層面,缺乏一個體系性的運營佈局。

我們可以透過美國的影視公司版權運營,來看一下國內影視公司的未來版權運營出路在何方。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唯票房必爭

美國的電影工業主要集中在好萊塢,而好萊塢又被六家影視巨頭所壟斷。他們分別是派拉蒙、迪士尼、環球、20世紀福克斯、華納與索尼。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票房肯定是必爭的,這六家也不例外。但是,除了迪士尼之外,另外五家的運營則主要是將精力集中在票房的獲取上。

而對於票房的獲取,好萊塢的運作和國內差別還是很大的。國內這幾年,電影真沒有少拍,但是讓人記住的也就寥寥幾部而已。之前做商業電影,注重大IP、大投資、大場面,外加名導和流量明星,好像這幾個要素堆積在一起之後,票房就妥妥的獲取了。而事實呢?絕大多數都撲街了。

美國的影視公司則是非常看重IP的開發,除了小說、漫畫、電視作品等,還非常注重跨領域的IP開發,比如舞臺、音樂、玩具等。在整個影視開發中,對於版權,對於IP的開發一直處於運營規劃之內。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1995年到2015年,好萊塢共公映了10615部電影,其中原創劇本電影6842部,佔49.5%的票房份額,而改編自其它來源的電影宮5703部,佔據市場份額的50.5%。

納兄弟在1969年就收購了DC漫畫公司,並造了美國超級英雄歷史上最著名的《超人》和《蝙蝠俠》系列。而後,華納兄弟又在2000年拿到了小說《哈利波特》的電影版權,並在2011 年完成了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部,系列票房累計全球第一。派拉蒙作為電影巨頭中的巨頭,取得了變形金剛的IP,已打造出四部系列電影,取得了超高票房。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影視全鏈條開發

這種影視版權運營最好的典型就是迪士尼。

前期有自己的版權作品,形成一波粉絲之後,被開發成周邊產品,比如迪士尼樂園和迪士尼電影,而周邊產品被運營成功之後,再次形成“第二節點”的火爆,成功吸粉,最後再次進行周邊產品的開發。

迪士尼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迪士尼認為IP不該只是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真正的IP運營應該是全產業鏈的,有一個完整的生態圈。(來源:文娛至上)

迪士尼以最早的動畫形象,除了周邊之外,會開發出電影,電影為迪斯尼帶來票房,同時,遊戲、圖書、DVD、版權和授權等領域也會為為迪士尼帶來不菲的收入。

如今迪士尼已經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品牌乘數型”企業,即為已有IP品牌打造電影完成第一輪盈利,再通過電影的成功進行周邊產品開發,形成第二輪利潤,打造一個由“電影+衍生品+娛樂地產”的IP生態圈。(來源:文娛至上)

其實,在國內的影視公司中,部分影視公司也在走這條版權運營模式,尤其是針對兒童市場的影視公司。比如,《喜洋洋》、《熊出沒》等動漫,除了動漫之外,還會衍生出電影、圖書、遊戲、服飾等。

除了票房,電影版權還可以這樣運營

全產業鏈開發和唯票房必爭,在國內影視公司肯定都有人在嘗試,但是,至少目前還沒有哪一家有特別成功的開發案例。

除了模仿國外的這些模式,我們也要積極去探索其他的,適合國內有影視公司的版權運營之路。而這些工作除了影視公司這個行業的人員要思考,而從事知識產權,尤其是版權開發的人員也要積極去思考這些模式。

文章參考:《美國影視IP運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