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網絡以外的世界,讓他們覺得冰冷、不安

作者 | 唐一

排版 | 蘊晗

最近,一位網友上傳了一段男孩慘叫的視頻。

視頻中,黑漆漆一片。

在一棟樓一間開著燈的房間裡,一個男孩悽慘地叫著“媽媽,媽媽”,還夾雜著慘叫聲“啊~啊~”。

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發佈視頻的網友稱,事發地是臨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楊永信曾任該院副院長),拍視頻前男孩已喊叫10餘分鐘。

有消息稱,說視頻中哭鬧的孩子是“精神發育遲滯患兒”,不是用電擊治療網癮。

但無論真相如何,我們也堅決反對使用暴力手段來“醫治”孩子。

更重要的是,這次事件再次引起大家的焦慮。

現在是否還有機構,偷偷利用電擊的手段來治療網癮?

很多家長談起網絡遊戲為之色變,覺得孩子沾上了就上癮,因此把孩子送到所謂的網癮戒治中心“電擊治療”。

最臭名昭著的莫過於楊永信和他的網癮治療中心。

問題是,電腦遊戲再好玩,也就是個遊戲,小孩子哪有不愛玩遊戲的?

我們小時候和小夥伴們玩捉迷藏,經常玩到忘記回家吃飯,難道我們也是上癮,也要被送去電擊嗎?

所以,是時候說出真相了:

孩子們所謂的“網癮”,都是家長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01

上癮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不少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邏輯:

我家孩子本來是優秀、活潑、聽話的。

但就是沾上了這萬惡的網癮,弄得他不優秀、不活潑、不聽話。

我們當父母的,為了孩子,一定要和網癮作鬥爭。

千錯萬錯,都是遊戲的錯。

因此,他們為《王者榮耀》被批評歡呼雀躍,對孩子的“網癮”痛心疾首、把孩子送去楊永信的學校。

問題是,遊戲的吸引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我們不說遊戲,先說說比遊戲恐怖得多的毒品。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曾在自己的書《欲罷不能》說過一個例子:

越戰時期,不少美國士兵都染上了毒癮,情況有多嚴重?

戰爭結束時,35%的士兵說自己曾經嘗試過海洛因,19%的人說自己上了癮。

1970年,美軍就有90名士兵因為服食海洛因過量死亡。

美軍約翰·庫什曼少將後來回憶:

“我走在軍營,都能看到有人在吸毒!”

此消息被披露後,不少美國民眾非常恐慌。

他們覺得,數千名染上毒癮的士兵回到美國本土,勢必對美國治安造成極大影響。

但結果呢?

正常來說,只有5%的海洛因癮君子能徹底擺脫毒癮。

但回到美國本土的越戰士兵,只有5%的士兵復吸。

也就是說,95%的退伍軍人再也不碰海洛因了。

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直在監控回國士兵的社會學教授李·羅賓斯,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發現了真相:

“上癮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原來,在越南戰場,美軍作戰形勢很好,不少士兵根本不需要上戰場。

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兵一等就是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等待上級命令或者行動開始。

越戰老兵休·賓回憶:

“大兵們無所事事,只能靠打觸身式橄欖球和喝1.85美元一罐的啤酒消磨時間。”

雖然無聊,但死亡的威脅依然籠罩在美國大兵們的頭上。

他們遠離家鄉、思念親人,在陌生的東方,隨時有可能送命。

飽受思鄉之苦和死亡威脅的折磨,加上生活無聊、精神空虛,毒品在越南又非常普遍。

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美國大兵們選擇了毒品。

但回到美國之後,家人就在身邊,死亡威脅不會再出現,生活充實而快樂,他就不再需要毒品了。

用亞當·奧爾特的話來說:

“他們回國後,過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再沒有叢林小徑,沒有西貢潮溼的夏天,再沒有彈火硝煙。

相反,他們去超市購物、去上班,住在單調的郊區,享受家常飯菜之樂。”

心理學家斯坦頓·皮爾後來總結:

“上癮是未能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和一組短期內可安撫該需求(但長期而言有害)的行為相結合。

只要能緩解心理困擾,任何體驗都可能上癮。”

也就是說,所謂“上癮”,重點不在做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這麼做。

網球巨星納達爾,每次發球前一定要扯一扯內褲,後來他解釋,網球場上壓力很大,扯一下內褲他覺得放鬆多了;

籃球明星喬丹,球褲下面一定要穿一條自己大學校隊的短褲,他堅信這能給他帶來力量。

這些行為,聽起來很不可理喻,卻讓這些巨星們上癮——因為這能讓他們放鬆下來。

作為普通人,我們也有類似的體驗:

我有個朋友,根本不喜歡煙味,但壓力一大就忍不住吸起來,因為“我能放鬆放鬆”;

不少朋友,回家前都喜歡在車裡待一會,就是因為回到家他就是丈夫、是父親。

只有在車裡,他能享受一下獨處時光。

所有這一切,並不是吸菸有多來勁,也不是車子躺著有多舒服。

而是在壓力之下,這短暫的瞬間,能讓他們忘記現實生活有多操蛋。

那所謂的“網癮”,何嘗不是孩子們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

可以說,“網癮”其實只是結果,並不是原因。

別再說什麼網絡害人、遊戲害人。

連公認危害最大的海洛因,背後深層次的上癮機制都和患者的心理困擾有關,更何況網絡遊戲?

那麼,我們自然要問:

孩子們為什麼會沉迷遊戲?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02

那些“網癮”少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2009年,柴靜曾有過一個紀錄片《網癮之戒》。

在紀錄片中,她進入臨沂網戒中心調查電擊治網癮。

在網戒中心,柴靜問了那些把孩子送到網戒中心的家長們幾個問題:

“在座的家庭當中,曾經對孩子使用過暴力的,請舉一下手。”

“對孩子有過過度溺愛的,請舉一下手。”

“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在言語中刺傷孩子的,請舉一下手。”

“作為父母,不懂得怎麼去跟孩子溝通的,請舉一下手。”

這幾個問題,在座的所有家長,幾乎都齊刷刷舉起了手。

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然後,柴靜又問了那些被送到網戒中心,被認為是有“網癮”的孩子們:

“認為自己曾經因為跟父母的關係而受到傷害,並且比較嚴重的,請舉一下手!”

“曾經在家庭當中遇到過暴力的,請舉一下手!”

“認為自己在家庭當中非常孤獨的,請舉一下手!”

“有過自殺念頭的,請舉一下手!”

“認為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網癮跟家庭問題有關的,請舉一下手!”

每一個問題後面,都是孩子們像叢林般舉起的手臂。

2014年,北京海淀區法院隨機抽取了100件少年犯案件進行分析。

他們發現一半以上的少年犯,來自於離異或夫妻關係不和諧的家庭。

所以,看似是孩子出了問題,實際上是家庭出了問題。

更準確來說,是家長出了問題。

家長與孩子缺乏溝通和交流,不願去了解孩子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孩子們遇到的煩惱,都不知道和誰去傾訴。

是的,孩子也有憂愁,甚至不比我們少。

看似反常的行為,實際上是他們在安撫自己不安的內心。

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如果自己的父母願意傾聽的話,他們很願意把自己的苦悶告訴父母。

但父母總是簡單粗暴地說一句:“小孩子有什麼好煩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久而久之,他們就對父母失去信任,只能在網絡世界尋找安慰。

因為網絡以外的世界,讓他覺得冰冷、不安甚至痛苦。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言:

"許多孩子之所以沉迷網絡,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去的“安全島”。

他們被父母、學校“遺棄”了,他們心裡的“安全島”四分五裂。於是,他們去網絡上構建新的、虛幻的“安全島”。"

一個沉浸在網絡世界的孩子,即便生活在沒有網絡世界的時代,也會有別的東西把它拉下水。

因為讓他沉迷的,不是網絡世界有多精彩。

而是在網絡世界,他能得到現實世界得不到的快樂、尊重和理解。

“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遊戲是什麼,它會不會造成近視,它會不會上癮。

我們只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學校教育失敗、社會教育失敗的東西。

現在它叫遊戲,十五年前它是早戀,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電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俠小說。”

03

當我們談治療“網癮”,我們在談些什麼?

所以,說到這裡,道理已經很明顯了:

一、所謂“上癮”,本質上是人們為了緩解心理困擾採取的辦法——任何人都可能對任何行為上癮,只要這個行為能緩解他的心理壓力;

二、作為青少年,所謂的“網癮”,其實是他們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世界;

三、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父母的不作為,不懂得如何理解孩子們的內心,更好地教育孩子;

四、因為教育不當,所以家長把罪責推給遊戲、推給那些本來就無辜的孩子們。

事實上,那些急匆匆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電擊的家長們,一定不知道孩子們在想什麼的。

楊永信陰魂不散:所謂“網癮”,父母造的孽,憑啥要孩子受罪?

他們見到孩子痴迷什麼,就急著給他貼標籤,覺得他這輩子完了,焦慮得要想盡辦法改造孩子。

孩子應該變成什麼樣,他們也說不上來。

反正只有一個要求——聽話,絕對的聽話。

這是在養育一個活生生的人,還是在養一條聽話的寵物狗?

有些家長愛吸菸,有些家長愛玩手機,有些家長愛打麻將,怎麼就不把自己送去電一電?

花錢讓別人去電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想法,我永遠不能理解。

如果你的孩子,沉浸在網絡世界裡不可自拔。

作為家長真正要做的,不是一把搶過手機,責罵“這個遊戲有什麼好玩的”。

而是要用溝通、好奇的語氣問他:

“為什麼你覺得這個遊戲好玩?”

或許這樣子,你能發現孩子們內心真正是怎麼想的。

“網癮”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孩子們離開手機或者電腦之後,依然要面對一個沒有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