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装备部队后,传媒评论这种武器高技术含量大,设计新颖,性能优异,是“世界上第一种打了不用管的反坦克武器",是“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精模”。然而,这种新式武器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定型生产和投入使用,却是一波三折、历尽坎坷。

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说起武器,许多人都以为美国的武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其实未必如此。美军的反坦克武器较长时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50年代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是从法国引进的。60年代开始研制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其中的“陶”式重型导弹,最大射程3750m,破甲厚度600mm,用以取代法国提供的SS11和“安塔克”导弹,历经多次改进一直沿用至今。“龙”式轻型导弹列装以后不久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它的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在刚上市的几年曾销售到不少国家。但是它的技术性能并不先进:与“米兰”导弹相比,射程近了一半,只有1000m;破甲厚度500mm,又比“米兰”小40%;它的飞行速度低,起飞速度约80m/ s,最大速度127m/s, 飞行1000m的时间为11s,有的报道称16s,射手长时间处于暴露状态操纵导弹飞行,很容易遭到坦克火力的杀伤。它的另一个缺点是命中率很低,早期预测其命中率可达93%,毁歼率为76%,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一次实弹射击试验时共发射5枚导弹,只有1枚导弹命中目标;另一次试验中17枚导弹才摧毁了1辆坦克。对于如此平庸低劣的表现,美军中早已议论纷纷,要求尽快研制新的武器以克服“严重的反坦克危机"。

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80年代以来,美军先后提出多种新型反坦克导弹研究方案,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985年提出的“先进的中型反坦克武器系统”,简称AAWS-M,要求发展一种重量轻、威力大、作战使用方便并能满足多种需要的新式近程反坦克导弹。对它的具体要求是:

1,便携性良好,能由单兵携带和操作使用。全套武器系统重量不得超过45磅(20.4kg),力争达到35磅(约16kg);行军状态武器全长不超过4英尺(1219mm);

2,最大射程2000m~ 2 500m;

3,破甲威力要能摧毁重型坦克的前装甲(750mm左右);

4,快速反应能力强,能在1min内进入战斗状态, 2min内发射出3枚导弹;

5,兼容性好,能利用现有“陶”式导弹发射车上的发射架进行发射:

6,作战环境适应能力强,能从狭小空间或2m2的空地发射;

7,生存能力强,能在有防护装置的发射车或隐蔽状态下使用;重要器件经过特殊处理,有三防能力;能防电磁辐射的干扰;

8.具有遥控操纵能力,射手能在距离发射架50m处进行遥控发射。遥控装置重量不得超过30磅(13. 6kg);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美军对新导弹的便携性、环境适应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要求较高,对威力的要求比“龙”式导弹提高了50%,但当时尚未考虑对付爆炸反应装甲的问题。

根据军方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许多公司纷纷提出五花八门的设计。最后问题集中到导弹制导系统上,美军对3种不同制导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比较:

1,激光驾束制导以早先提出的“军刀”导弹设计方案为基础,用激光器组成主动式激光驾束制导系统。激光器的功率较低,具有穿透烟雾的能力。用激光束照射目标,导弹飞行中通过尾部接收器接收激光信号修正弹道。采取这种方式的风险较小,因激光技术已比较成熟,导弹飞行中受外界干扰较小;弹上不需要复杂的导引头,可以降低成本;尾部去掉了导线,可进一步提高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发射速度,从而可提高作战效率;导弹发射和飞行中的痕迹较小,有利于提高生存能力。采取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射手在进行导弹瞄准和飞行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在发射架旁,通过瞄准系统进行操作,容易遭受敌人火力杀伤。

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2,光纤制导以FOG-M导弹的制导技术为基础,综合应用红外焦面阵和光纤传输信号,利用硅铂材料制成凝视式红外焦面阵导引头,内有256 x 256像元阵列探测器,用34m~54m工作波段对目标进行探测。使用时射手向目标概略方向发射导弹。导弹爬升到150m高的空中向目标区飞行,弹上导引头摄下目标图像后转换成数字化视频信号,经由光纤传到地面,射手从发射阵地控制台显示屏上观察目标情况,通过光纤向导弹传送控制指令,不断修正弹道使其命中目标。采取这种图像制导方式的优点是导弹命中目标的精度高;射手从隐蔽阵地遥控导弹的飞行,敌人不易找到导弹发射阵地,有较高战场生存能力;弹上的控制器件移到地面发射装置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武器成本可明显降低。但是,这种红外焦面阵是一种正在开发的高技术元件,难度大,工艺制造复杂;导弹尾部的光纤放线速度慢,影响导弹的高速飞行;

3.红外热成象制导 它也采用红外焦面阵技术,但使用64 x 64像元阵列探测器,探测元件用磷镉汞材料制成,控制系统中有1具红外热象仪。这种制导系统比前一种制导系统的难度要小些,导弹尾部没有导线或光纤,导弹在飞行中自动跟踪目标直到最终将它摧毁。射手发射导弹后可以立即转移阵地,真正实现了“打了不用管”,在战术使用上有很大灵活性。

军方对3种方案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评估,最后于1989年2月正式决定选用“打了不用管”的制导方案。同年6月,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签订全面开发合同,要求1994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95年起装备部队。陆军计划订购5.8万枚,海军陆战队订购1.2万枚,替代原装备的“龙”式导弹。

两家公司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于1992年制成样品并开展各种试验。制成的武器系统由简装导弹和制导控制装置两部分组成。导弹主要包括热成象导引头、控制器、电子舱、发动机和战斗部等部分。导引头内装有4096个确镉汞红外探测器,工作波长8u4m~121m,探测距离远,能穿透战场烟尘搜索目标,并能对12种不同的目标进行跟踪。导弹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可在飞行中灵敏地进行控制。动力装置采用低功率起飞发动机和低烟燃料续航发动机。点火后起飞发动机工作0.1s,将导弹缓慢送出发射筒,凭借惯性作用飞行约4m后点燃续航发动机,迅速加速到532m/s的高速度。制导控制装置可多次使用,上面装有昼用瞄准镜和热成象夜间瞄准镜,可在各种恶劣战场环境中进行目标搜索、识别和跟踪。

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反坦克导弹

“标枪”与“龙”式导弹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一系列重大提高:

1,最大射程从1000m增加到2000m,“龙”式导弹增大了一倍;飞行速度从127m/ s增大到532m/s,可在短时间里发射更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作战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既可用直瞄射击攻击坦克前装甲,又可用间瞄射击方式攻击坦克薄弱的顶部装甲。攻击顶装甲时,导弹飞出发射简后自动爬升到300英尺(约90m)高的空中,飞行过程中不断探测目标的红外信号,经由微机处理后发出指令修正弹道,导弹飞抵目标上空自动向下俯冲。早期导弹采用单级战斗部,以后改成双级串联战斗部,可有效地摧毁爆炸反应装甲和主装甲;

3.射击前,射手用瞄准镜捕捉目标并用十字线对准,然后用导弹寻的器锁定目标,这时便可发射。射手在发射后可立即转移阵地或寻找新的目标,采用这种“打了不用管”的方式可大大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使用灵活性;

4,采用“软发射”方式,导弹以极慢的速度飞出发射筒,因此免除了普通导弹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后喷焰或有害气体,适于从狭窄的密闭空间发射,便于在日益频繁的城市居民地或巷战中使用。

5,全套武器结构紧凑,使用方便,1名士兵即可携带、使用, 305内完成战斗准备,用立姿、卧姿或跪姿发射导弹,尤其适合特种部队、快速反应部队在未来高技术战场上使用。在1991年至1992年的9次飞行试验中,曾8次命中了235m~2000m射程内的T-62,T-72,M60等坦克,其中包括3次夜间射击和2次密闭空间射击。.

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导弹发射

“标枪”导弹性能优异,先声夺人,为反坦克武器发展史写下新的篇章。然而,作为第一种“打了不用管”的高技术反坦克武器,它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军方片面追求武器性能的先进性,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偏高,而且不断改变计划要求,影响项目的顺利发展。美军十几年来先后提出“先进的中程反装甲导弹系统(AMAMS)"、“步兵便携式反装甲/突击武器系统(IMAAWS)"、“坦克破坏者(Tank Breaker)"、“打了不用管反坦克技术(FFAT)"等许多项目,既要求第一线士兵使用的武器重量轻,休积小,使于单兵携带,乂要求精度高,威力大,能摧毁敌人主战坦克;还要求实现“打了不用管"的要求。军方要求不断加码、禁升,但当公司提出激光、红外、光纤制导等多种方案时又犹豫不决, “没有一人能决定采用哪种技术”,致使项目进程再延误。

其次,片面追求高技术,实际上条件不成熟,难度大,风险大,必然影响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定型生产、装备部队的进程。最近美国第三次试验NMD导弹防御系统又遭失败,受到国内外强烈抨击。其实在研制“标枪”导弹时也遇到许多困难,它的关键技术红外焦面阵元件的制造工艺难度大,要在只有纽扣大小的芯片上制造数万个红外探测器,当时存在很大困难,无法实现256 × 256像元阵列的要求,才改用64x64像元阵列探测器。红外制导技术虽已使用了几十年,但主要用于空对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攻击空中目标。在单一的天空背景中探测飞机发动机极强的红外辐射,相对地比较容易,而且只是接收辐射信号而不是整个目标的热辐射图像。美军的“幼畜”空对地导弹虽然也可用红外制导,但是它的弹径达到300mm,只用16个红外探测器。“标枪”导弹直径仅127mm,却用4 096个探测器,其难度可想而知。正是由于关键技术难度大,才使实弹射击试验的时间一再推迟,装备部队的时间也从1994年推迟到1996年,武器系统重量也未达到要求,原要求不超过20.4kg,实际上装在发射筒内导弹重量16. 1kg,制导控制重6.4kg。

高技术武器的另一问题是投入的经费大,制成的产品价格昂贵,不利于大量生产装备部队。美军对“标枪”导弹之前的一些反坦克武器研究项目已花费数亿美元,最后不了了之。“标枪”导弹研究费用原定7.5亿美元,订购费16亿美元,现在费用已增加一倍以上,估计总投人将达50亿美元。每校导弹的单价约4.2万美元,制导控制装置5.5万美元,全套武器系统将近10万美元。“龙”式导弹虽然性能很差,可是每枚的造价只有2500美元, 1具跟踪制导装置约1万美元。也就是说, 1套“标枪”导弹系统的价格相当于8套“龙”式导弹系统。正是凭借诱人的价格优势,“龙”式导弹截止1981年共生产16万枚以上,销售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而“标枪”导弹的情况却不尽人意,甚至美军的订购量不断削减。陆军原计划订购5000具控制装置和5.8万枚导弹,以后改成10年内购买2800具控制装置,导弹订购数削减了54%。昂贵的价格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正研究改进导弹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以便在国际军火市场打开销路。

美国花费巨额资金改良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为何不了了之?

反坦克导弹

美国“标枪”导弹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美国技术发达,财大气粗,花费巨额资金、人力物力,历经13年时间才研制出一种先的反坦克武器。我们在发展高技术武器时务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认真论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尽可能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