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将于12月10日至13日在广州举办。截至北京时间8月31日24:00,2018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全球征集正式结束。来自全球五大洲122个国家与地区的4542部/集作品参评参展,无论是征片数量,还是参与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都再创历史新高。搜神记专访到张鹂,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她跟我们分享了多年来运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感受。

10月23日,百神传媒将举办2018年度人文大神致敬典礼暨新榜人文自媒体榜单发布,张鹂作为特邀嘉宾将出席大会。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约2800字,只需5分钟。

《帝企鹅日记》是张鹂第一次在影院看的纪录片。12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张鹂,被这部片子中真实动人的情节所打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看纪录片、关注纪录片领域的信息动态,成为她工作之余的最大的爱好,逐渐地,她成为了纪录片铁杆的影迷。

她说:“人生有时候充满了奇妙,那时我没想到自己可以把人生事业与自己的兴趣完美结合起来,这或许是上天对我眷顾吧。”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帝企鹅日记2:召唤》官方海报

始于2003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她的团队加入运营之后,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多元共享、坚守品质,短短几年间,走出了别具一格的市场化纪录片节展道路,成为国际知名、业内认可的中国国内独一无二的专业纪录片节展,也是业界公认的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播推广以及产业化的重要推手。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搜神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的理念是什么呢?

张鹂:我们的理念是“共享人类影像记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平台,她扎根于广东,但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我们的理念事实上也是对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高屋建瓴的理念的响应。

做纪录片,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大视野与大格局,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不仅仅是广州或者中国的纪录片节展,也是亚洲的甚至全球性的纪录片节展,世界各地的纪录片人都会在这个时间节点相聚在中国广州的一个节日。

在节展期间,我们通过作品征集评优、公共展映、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在中国打造一个以纪录片为载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学术高地与产业对接的平台,最终通过这些内容来呈现“共享人类影像记忆”这一理念。

纪录片发展史上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一本相册。”所以纪录片是一个聚焦人类话题的记忆,

我认为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即是记录当下,同时留给未来,因为有了纪录片,我们人类文明的历史才真正地从抽象的文字语言时代进入影像可视时代。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

搜神记: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推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你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张鹂:今年,在国务院批复的29条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中,广州的做法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其中的“纪录片方案国际预售融资模式”极具特色。这是国家商务部等部委对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市场化方面的肯定。

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引入方案预售,开启了中国纪录片方案预售的先河。从2016年开始,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每年都举办“中国故事”提案大会,一是海外优秀提案征集;二是中国原创提案推广,向全球推广“中国故事”系列提案;三是广州节专业的国际合拍顾问和团队及国际化的合拍服务。

借助这辆“直通车”,近年来,多部国际知名的华人纪录电影登上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方案预售的舞台。《归途列车》《千锤百炼》《造云的山》《活着》《中国梵高》《我的诗篇》等逾130部纪录片都是由此走向世界的。2017年,《中国梵高》被评为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实现了“从纪录片节来,到纪录片节去”的有益探索,也成功地将“中国故事”推向国际舞台。除了独立制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机构也通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拓展国外合作渠道,达成了很多合作意向,与国外机构一起制作项目。

两年多来,“中国故事”国际合拍提案大会实现了“中国故事”国际合拍项目的系统化产出,从内容、资本、传播三个角度,通过搭建国际融资、制作、发行的产业平台,让满载中国好故事的纪录片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以纪录片的形式让世界“读懂中国”。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来自“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微信公众号

搜神记:你参与运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来,有哪些心得体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张鹂: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坚持。只要你坚持了,你就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其实人生最大的奢侈就是坚持。这和我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就是“择一事,忠一生”,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这条路,那就不能轻言放弃。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搜神记:参与运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你来说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张鹂: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参与并见证中国纪录片文化发展壮大的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

令我开心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结识了很多好朋友,还帮助了他们的成功,看到他们上台去领奖,我自己的内心也是很激动的,就会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还有就是在从事纪录片节展这份工作以来,一路上聚拢了一群热爱纪录片的人和资源,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才有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今日的成绩。纪录片本身就是记录历史,而自己这些年来通过节展这个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喜爱纪录片,也看到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纪录片领域中来,令我有一种在见证历史的感觉,这种感觉令我分外喜悦与鼓舞。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搜神记: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即将举办,你现在有哪些方面的压力呢?

张鹂: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每年都希望能做得更好。现在我们行业影响力不错,但是社会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拓展,这可能也跟纪录片本身相对小众有关,它不会像电影剧情片那样大众化。

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要更加地努力、精益求精,用心策划、细心执行,联结全社会的力量,把节展做好,同时立足于传播纪录片文化的这一公益、共享的定位,在不久的将来,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真正变成全民盛典,这就是我想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广州的纪录片影迷在广州图书馆观看纪录片(来自张鹂朋友圈)


搜神记:接下来一两年,在运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你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张鹂:我希望继续做好这个节展,跟着节展共同成长。我想将现在的资源跟品牌结合起来,做成给业界带来更大价值的节展。特别是这几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得到国内乃至全球纪录片界的认可,我反倒深感纪录片节对业界和社会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参评参展的部分优秀纪录片海报(来自“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微信公众号)

张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要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注:“D纪录”纸咸对本文有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