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航炮选择20毫米口径是否有其必然性?

王超


当然不是!实际上不管二战飞机用的航炮还是陆战用的速射炮,它们都有不错的通用性,这里不是指陆空转换。像德国Flak 38型20毫米速射炮的通用性就非常好,不管是野战防空还是进攻防御都有它的身影,它运用起来轻便灵活,而且适合陆海空三军。在二战期间使用最多的就是20-30毫米口径航炮,而且以西线飞机使用居多。

德国Hs-129攻击机被广泛应用于一线作战,士兵们正在给它的30毫米机炮装填弹药。


Hs129被称为“飞行开罐器”,它装备了6挺机枪,2门20毫米机炮,1门30毫米机炮,有巨大的对地攻击能力。20毫米航炮确实在二战中的飞机中应用较多,主要是因为那时运用战斗机的理念有所不同,美军在二战所有的飞机中几乎都已12.7MM口径机枪为主,而且装备数量普遍偏高,轰炸机装备的挺数更是逆天。后来之所以开始逐渐淘汰机枪而装备机炮是因为战斗机不在主要进行狗斗,它们经常会攻击轰炸机或对地攻击,这时就会显示出它们火力过于弱小的缺点,因为像B-29这种战略轰炸机用小口径机枪根本无法伤害其筋骨。

B-29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即便尾部被打烂了仍然可以安稳的飞回基地,所以说小口径机枪只能对其挠痒痒。

二战德国最两款著名的战斗机是FW190和BF109,这两款飞机以FW190的火力比较凶悍,因为只有少部分型号的BF109加装了20/30毫米机炮,而FW190至少装备4门20MM机炮,基本一个点射B-17空中堡垒都受不了,除此之外它的多项性能均高于BF109,在与英国喷火XVI型战斗机的狗斗中也丝毫不败下风。

一直到二战中后期,FW190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之一!


美国这边到了中后期也给F4U海盗、P51野马等战斗机换装了20毫米机炮,对于这个12.7毫米机枪控的国家来说终于发现了大口径威力的好处,而不再是单纯堆叠机枪的数量。苏联这边比较出名的就是伊尔2攻击机,它也有多种型号,分别装备20、23、37MM口径机炮,被称为“飞行坦克”,强大的防护和火力绝对让它实至名归。到了末期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干脆就直接全部装备大口径航炮了,二战结束后机枪已经基本退出战斗机的“身躯”。

伊尔2被德军称为“黑色死神”,足可见对它的敬畏。

英国的喷火也是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战斗机,它装备的2门20毫米机炮得以让它在任何空战中不惧对手。著名的零战也装备1-2门20毫米机炮,可以说20毫米机炮适合当时的战场,和其他口径航炮一样,是那个时代必然的产物而已。之所以其他大口径航炮应用的较少只是因为20毫米航炮足以胜任当时的空战任务,二战结束以后,20毫米航炮已经成为战斗机最低配置,比如F-86H(之前型号还是6挺12.7MM机枪)的四门20毫米机炮明显在米格-15的37MM、23MM机炮前吃亏。

所以就二战而言,对空作战20毫米口径机炮足以,对地攻击则可以加装更大口径机炮吊舱或火箭弹发射架。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亲们的交流与观点,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军武奇兵


战术使用上,航空武器从机枪进化到航炮当然具有必然性,但二战时期20mm口径的航炮被大量使用,则大多是一种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部分的20mm航炮都源于瑞士“厄利孔20mm加农炮”(Oerlikon 20 mm cannon)这个祖先,然后又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引进、山寨、绕专利研发变成了当年通行世界的速射武器。

王司徒为大家粗略罗列一下二战比较常见的20mm航炮:

美国:AN M2

英国:西斯帕诺MK1、MK2

德国:MG FF 20 、MG151/20

苏联:施瓦克20mm、别列津B20

法国:西斯帕诺 Hs.404

日本:99式、HO-5

这些20mm机炮有自己的特色,但与它们并行的还有一大堆7.7mm、7.62、7.92mm、12.7mm、13mm、15mm机枪,以及23mm、37mm、40mm、50mm等口径的机炮,它们只能算是个花在丛中笑吧。

20mm机关炮源于厄利孔,然后又开枝散叶,老王试着用自己的积累阐述下这个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个叫莱因哈特·贝克尔(Reinhold Becker)的德国人设计出了一种20mm速射机关炮。这个人已经不可考了,他的设计最终卖给了瑞士的军火公司。

设计最后落到了大名鼎鼎的瑞士厄利孔公司(Oerlikon Contraves)手中,莱因哈特的机关炮也很快成了厄利孔的拳头产品,并开发出FF\\FFL\\FFS三种版本。这三个版本没有什么口径的不同,都是20mm,唯一的区别的弹身长度和装药。

时间拨回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西斯帕诺·絮扎公司(Hispano Suiza)首席设计师马克·波吉特(Marc birkigt)为“斯帕德”S.Ⅻ(SPAD.12)战斗机设计了几款轴炮,其中最大只的口径为37mm,此机一出,吓得浮世苍生屁滚尿流,直言没见过如此巨的管子安在飞机上,还为这架SPAD.12起了个“大炮鸟”的绰号。

老实说法国人的这次尝试很不成功,37mm炮在那个年代并不适合装在飞机上,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使用机炮的迫切需求。对于空重601kg,最大起飞重量856kg的“斯帕德”战机来说,37炮太重,发射时的风险也过大,对空不能有效对付敌方战机,对地又没有炸弹威力大,何必呢?

所以“大炮鸟”和马克·波吉特的轴炮没有成为法国战机的主流,后面“斯帕德”S.VIII(SPAD.13)的武装仍然是两挺维克斯.303in机关枪。

但是法国人的确具有比较深邃的眼光,他们认为战机上大威力速射炮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在不久以后,法国人一看到厄利孔打的广告,便进口了不少厄利孔FFS 20mm机关炮,并谋求引进。

结果问题卡住了,厄利孔因为专利权问题不愿意简单的将武器技术卖给法国人,与厄利孔闹翻的法国人干脆自己拆了厄利孔的技术进行开发,由西斯帕诺·絮扎首席设计师马克·波吉特承担了这个计划。

马克·波吉特参考了厄利孔的原设计,意大利设计师阿尔弗雷德·斯科蒂的枪械设计,然后加入了卡尔·施威布留斯的枪机闭锁机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轴炮经验,最后在自家Hs.7/Hs.9基础上捣鼓出了通过卡铁偏移进行枪机闭锁的20mm机炮,这便是西斯帕诺Hs.404(Hispano Suiza HS.404)这门神器。

这个炮童鞋们划重点,因为它是一种早期神教,名为二厘神教,号称王牌神机同盟正统2K夺命按住就碎,而且极端鄙视M2/3 12.7mm航空机枪这种弹幕狗。

其实Hs.404与厄利孔FFS的差别并没有很大,主要在于导气方式上法国货做了一点调整。怎么说呢,有点像现代为“填补空白”,而故意避开别人专利要点而开发的东西。

配合上发动机的Hs.404成了法国人的利器,在莫拉纳-索尔尼埃406、德瓦蒂纳D.520、马塞尔.布洛克MB.152战斗机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这里奉劝玩战雷的童鞋悬崖勒马,D.520就是法系!)

在苏联战场上大出风头的美援装备P39“飞蛇”(美国档案称之为P400)装备的也是Hs.404 20mm机炮。不过这是后话,当时Hs.404的路还没走完,法国的战争就走到了尽头。

上图,德国的MG FF 20mm炮

暂时把法国Hs.404放在一边,我们再来看看厄利孔机关炮。瑞士公司后来估计也是想通了,开始四处扩散自己的武器,而正在谋求军国主义扩张的日本和德国在1936年成为了他们的客户。

德国人引进了厄利孔FF 20mm炮的技术,直接生产出德制的MG FF 20mm机关炮,只不过将厄利孔FF的20×72mm炮弹改成了20×80mm。

在瑞士技术人员的帮助下,1936年日本海军在旗下富冈兵器制造所对厄利孔FF和FFL机关炮进行了仿制,由此得出了99式1型和99式-2型航炮。

同样,在1935年,美国购买了不少厄利孔机关炮,但是美国陆航对机关炮这种东西兴趣缺缺,海军则对厄利孔高炮的能力有点不买账,他们是准备拿来防空的,厄利孔弹药的初速让他们不满意。

当时的英国也成为了厄利孔的客户,但他们的订单没拿到多少。1939年因为波兰问题,英国与法国组成联军撕逼德国,结果1940年没几个月就来了个敦刻尔克大撤退。这种情况下瑞士自然不敢捋德国虎须,但本着厚道的原则,瑞士人干脆让厄利孔公司直接在英国生产起了20mm机关炮。

后来英国人自己也扛不住了,无奈20mm机关炮的需求量实在是大,海军、空军、陆军都排着队等着领这种武器。连美国人也掺和进来,从租借法案中扣除物资,让英国生产厄利孔再运回来。

焦头烂额的丘吉尔首相为了加个战争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砸锅卖铁连家里叉子都融了支援工厂造飞机,哪里还有工夫管美国人的订单?所以他们干脆一脚把在英国的厄利孔生产机构踩成两半,送了一半给美国。

可惜时间过于短暂,截止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开干,美国人只憋出了300门厄利孔20mm炮,这些炮用到航空中的基本没有,大多成为武装商船的防空炮,或者用来小范围的替代军舰上的12.7mm机枪。整个二战美国人生产了12万挺厄利孔20mm炮,好像全都在地上海上消化了。

再回到法国人的Hs.404这条线上来,20世纪30年代厄利孔不断卖炮的同时,法国人也很快将自己的同类产品Hs.404拿出来竞争市场,英国人此时成了第一个客户。

皇家空军对自家那傻儿子一样的7.7mm飙水枪早就唾弃了,一款实用型的20mm机炮无疑是困了有人送枕头。

西斯帕诺·絮扎公司根据英国战机的特征,对Hs.404轴炮进行了改造,通过马塞尔.布洛克MB.152战斗机的两翼安装经验,将轴炮成功的移植到了英国战机的两翼上,让“飓风”等机头空间不足的战机成功用上了20mm的大炮。

后来西斯帕诺·絮扎公司干脆想办法离开了危险的法国,带着大部分资财转移到了英国,这其中就包括Hs.404轴炮的完整技术。经过系统改进的Hs.404被称为“西斯帕诺MK.1”20mm机关炮,大量装备在“旋风”、“喷火”和“英俊战士”等英国战机上。之后,他们又开发出弹链供弹的MK.2型,这一型的西斯帕诺20mm机关炮成为英军战争中使用最普遍的传家宝。

因为西斯帕诺20mm机关炮的初速和弹道性能优于厄利孔20mm炮,因此英军使用此炮获得了比较多的名气,也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

美国海军对航空机炮比较上心,有西斯帕诺这种轴炮技术,也就无需在厄利孔上再费神了。所以他们对西斯帕诺公司提出了技术引进谈判,并发起了一项旨在研究航空机炮的的“T31”计划。

“T31计划”说是研究,其实更倾向于采购,它的核心内容就是3万门20mm炮的采购工作,可当时的厄利孔憋了许久才300门产量,完全就是不够看。这3万门的订单一扔到丘吉尔的办公桌上就把英国人逼疯了。好嘛,不用找法国人啰嗦了,这技术你们赶紧拿走!

上图,那种炮身整流罩是英国人在二战为20mm炮开发的配件,不过绝大部分配件都是美国开发的。

于是美国人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通过MK1、MK2型炮的技术,在扯皮拉筋许久后,生产出了自己的AN/M2。

不过AN/M2在网上有个笑话,说是美国生产部门搞错了公差,按照76mm炮的单位,生产出3万6千门不能用的废品,导致美国海军和陆军在1943年前都没有能用的机炮,后遗症一直延续到朝鲜战争时,一些F86还在使用12.7mm的M3航空机枪。

老王提供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当年美国引进技术时政治局势不好,戴高乐自由法国与美国因为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闹得离心离德,这导致美国的机关炮计划难产。后来美国人在制造AN/M2时,又因为原图纸问题,误改了英国人对Hs.404弹膛的一个1/16的长度压缩,最后导致大量AN/M2出现了不该有的问题,所以说并不全是公差的原因。

上图,直接挂Hs.404的钱斯沃特F4U战斗机

另外有几个机炮与厄利孔和Hs.404没有关系,它们是从大口径机关枪发展而来。

上图,伊尔2攻击机的机翼带有2门ShVAK 20mm炮

比如苏联的施瓦克20mm,它取材自苏联ShKAS7.62mm机关枪,苏联人将这支武器放大,制造出名震江湖的ShVAK 施瓦克20mm机关炮。拉沃契金和雅克战机大量装备了这种机炮,将德国人活脱脱揍亡了国。

上图,Berezin B20 cannon

毛熊这种简单的放大思维后来又导致诞生了第二款20mm航炮,他们将别列津UBS机枪放大改膛,于是别列津B20-20mm航炮就出来了。有江湖传言三斤伏特加配三门别列津,布尔什维克可以惩罚全世界。

日本人的Ho-5 20mm航炮也是通过机关枪放大得到的,这种装在Ki-84“中岛疾风”战机上的航炮原型取自美国M2勃朗宁重机枪。

日本人山寨的勃朗宁被称之为Ho-103,陆航的Ki-43“隼式”战机采用了这种机枪。经过扩膛后的Ho-103即为Ho-5,恐怕美国人也没想到自家传家宝这么容易就能变成实用化机关炮,而且后来日本人还搞出了30mm的Ho-155。

上图,Ho-155 cannon

总的来说,20mm机炮在二战中被使用的原因无外乎空战的需求,这点从英国战机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们的战机很强调截击性能,这与不列颠空战中对德国轰炸机的拦截脱不开关系。

上图.正在用20mm Hs.MK2航炮撕扯航船的“英俊战士”重战斗机。

航炮在攻击能力上远远超过机枪,乃至20mm航炮也不够用了。

这种场面远比电影上看到的凶残,“弹雨”并不是夸张,而且每一个水柱比你家屋都高。

使用了MK1和MK2的英国战机火力非常凶猛,20mm机炮获得了远超7.7mm枪弹的火力,“旋风”、“英俊战士”这类装上后,还能通过密集的火力硬生生揍沉德国军舰,火力强度从暴雨进化成山洪。

上图,美军战机挂载的75mm航炮

德军为了反坦克开发的JU87G型轰炸机,挂载Flak18 37mm反坦克炮

苏德战场上大量使用大口径航炮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许多战机除了格斗,还需要对地强袭甚至反坦克,火力更强的炮火比机枪更能压制地面火力。

上图,美国海军F6F“地狱猫”战机采用了6挺12.7mm机枪。

美军走了不一样的路,不管怎样他们的航炮算是难产了,但12.7mm的机枪在对阵日本战机时反倒更加好用,瓢泼般的.50BMG燃烧弹可以轻易的带走让掘越二郎“轻量化”带歪的日机。陆航则更强调长时间护航能力,以驱逐为主。

反倒是日军,为了应对皮实耐操且火力强大的美军轰炸机、战斗机,它们不得不提升自己的火力,否则靠7.7mm仗就没法打了。

上图,1943年,苏联战场上配备了MG 151 20mm航炮的梅塞施密特BF109 G2“古斯塔夫”战机。

德军与日军的道理极为近似,这也是一种战争的必然性,对方的火力全面超越了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升级自己的火力到对等程度呢?


那么就结束在这里了,老王感谢您的阅读,昨天有人说我写阿三写的太浪,这篇真的是认真的。


王司徒老百科


航炮的出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就出现了,而且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开始成为战斗机的标配武器装备。甚至在导弹盛行的今天,航炮依然是各国战斗机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


比如前几年第五代隐身战机开始大量出现后,很多人关于航炮这种百年产物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争的是面红耳赤,有人说现在导弹的射程随随便便上百公里,而且在战机开始注重隐身性能的今天,两军交战根本不用见面,直接比拼的是导弹的性能,所以航炮依然存在就是鸡肋,还占空间和增加空重,所以应该取消;相反一方的则认为正是因为战机都开始注重隐身性,所以很可能两架战机遇到时已经相距几公里了,所以两机势必会进入狗斗阶段,这个时候再好的导弹都不如航炮好用,所以航炮不应该取消。当然事实证明后者的观点还是更为正确的,毕竟现在服役的美国F-22/35战机都标配有航炮。

虽然航炮出现在一战时期,但是真正开始成为主力武器则是在一战后,特别是二战时期战斗机上的航炮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光射速大幅度提高,而且航炮口径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比如作为二战最负盛名的四驾马车——纳粹德国的BF109、英国的喷火、美国的P-51野马、日本的零式所装备的航炮随着生产批次不同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二战开始后,几乎所有的主力战机都标配有20毫米口径的航炮。




比如在二战中产量最大的BF109战机,总产量超过33000架,光是改进型号就有十几种,而其不同型号的战机所标配的航炮的口径也在不断增大,比如早期开始批量生产的E型开始,其机头和机翼内标配的还是7.92mm的MG17机枪,后来换装了单发毁伤能力更大的13mm的MG131机枪,但是其在二战前期各主要交战国中的12--13mm机枪中还是存在穿甲能力太低的致命缺点。虽然当时其机身中轴线标配有20mm口径的MGFF机枪,但是当时各国的战机主要还是采用的机头和机翼的机枪来作为主要作战武器。所以从整个BF109家族中产量最大的G型开始,将原来的MG131机枪全面换装成了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MG151 20mm口径机炮,特别是最后一个改型K型更是将机身中轴线的MGFF20mm机枪换成30mm口径更大的MG103/108 机炮的K4/6款。而同期的喷火战机更是坚持将20mm口径的西斯潘诺机枪作为喷火的标配,而且纳粹当时还将20mm口径的MG151机炮走私给日本的零战作为标配武器。



而同期美国的P-51野马战机一开始的Mk.I型还是使用的4挺12.7毫米勃朗宁重机枪和4挺7.62毫米勃朗宁轻机枪,而出口英国的野马战机则换装成为了4挺火力更强的西斯潘诺20毫米机炮。虽然美国使用的野马没能装备口径更大的20毫米机炮。只使用了数量更多的机枪来弥补火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美国空军自成立以来,在战机的武器发展上就一直坚持——命中率,其他的威力、射速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只采用了12.7毫米的重机枪而没有使用更大口径的机炮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在美军看来大口径的20毫米机炮虽然威力巨大,比如纳粹的BF109最后的K6装备的MG108 30mm机炮可以一发击落一架战机,4发就可以将B-17轰炸机送回地面。但是这种大口径的机炮首先存在体积和重量都超标的问题,而且其射速较慢,不如机枪灵活。比如当时P-51装备的12.7毫米勃朗宁重机枪虽然口径较小,但是后坐力小、载弹量大、火力密集、命中精度高,操作也比较简单可靠,这些优势用在当时的太平洋战场上完全够用了,没必要发展口径更大的机炮。而且这个规律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在美军现役的所有战机中,除了A10攻击机为了使用贫铀弹打击地面的坦克而使用的30mm机炮,其余的F14/15/16/18/22/35战机都是标配的20mm的M61火神机炮。








而同为太平洋战场上的选手——日本的零式战机虽然为了追求性能削弱了装甲防护能力,但是其一开始就标配了2门20mm口径的99式机关炮和2挺7.7mm的97式轻机枪,后期生产的零式更是通过加长99式机关炮的炮管长度来增大穿透力和射程。虽然零战整体性能上从一开始就比较偏执,但是太平洋战争早中期,零式凭借着更轻更快和火力更强打下了不少胜仗,只不过最后被发现软肋而遗憾终身罢了。

所以纵观整个二战中的名机,不管是BF109还是宿敌喷火和后继者FW190都将大口径的20mm机炮作为标配,太平洋战场的野马欧洲特供版和零战也都标配了20mm的机炮,而这些选择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小口径的机枪存在火力不足的问题,而选择了火力更强的20mm机炮,这即是二战中后期的火力升级,也是二战中后期所有战机在选择机炮时注重单发毁伤能力的必然性,毕竟敌方战机不是固定靶子,在交战中能够有开火的机会也在随着各家战机速度和机动性的提升而不断减少。包括到现如今,虽然在战场上战机采用机炮射击的几率已经很小了,但是大家也都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20mm口径以上的机炮作为战机机炮的口径选择。


魑魅涅槃


二战的武器火炮还是主流,20mm就是枪与炮的分界线,而且二战的20mm武器主要是用于反坦克和防空,由于二战坦克的装甲不断加厚,20mn的反坦克炮无法击穿大多数装甲目标所以在防空领域的地位就可见一斑了。

二战的防空炮主要分为大口径的火炮和小口径,大口径主要是对付高空大目标,而且效率极低,不经济;小口径多为20mm或37mm的机关炮,可以快速开火,方便维修,炮弹成本低,易于搬运,不足是就是没有大口径远距离。所以相互弥补,很多部队会一起用。

而飞机上面也是一样的,但是大多使用机枪和20mm机炮,37mm也有比如斯图兰卡改进型号就有两门37mm的机炮,其他口径也有,而口径越大伤害越大,射程越远,但是飞机的携弹量变少对飞行员的技术要求过高,而且影响飞机性能。20mm比较中庸又可以保证火力,又可以保证携弹量和机动性。

所以二战机炮的使用20mm比较受人喜爱,一直到现在很多飞机防空系统都喜欢使用20mm。




消失的军犬


作为空战使用的航炮,选择20MM口径肯定有其必然性,第一,能满足高速射击,空战如果射速低,实战效果就差,没有击毁敌机还可能被击毁,第二能够加大携带量,弹药不够的话没有办法打击敌机,第三后坐力低,20mm基本上后坐力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被航炮吸收了,不会对战机造成影响,危及飞行安全。第四,当时航电水平决定了,没有好的机载火控雷达,靠飞行员用仪器瞄准敌机开火,在高速飞行状态大口径航炮不容易连续射击打中对方。第五小口径航炮和炮弹生产制造容易,维护也很方便,造价也便宜,便于大批量生产制造。





一颗小白杨188818128


20毫米以下的弹头安装炸药和引信比较困难。很多高射机枪的口径是14.5毫米。在14.5和20之间再找一个中间值,没有什么意义。17毫米机炮的威力不见得比14.5毫米机枪的威力大多少,可是引信的精密度却高出不少。

同样道理,也不会有17毫米机枪。大部分枪械的口径在10毫米左右是有技术原因的。

航空机炮的口径主要是20毫米、25毫米、30毫米。23、27、28毫米是少数。

23毫米是嫌20毫米口径威力不够的增强,苏联喜欢威力大就采用23,还可以保持高射速。

27/28是嫌30毫米口径威力太大的降低。还可以提高射速。

口径再大了,后坐力太大,飞机结构强度受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