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安得两全法。
2018年岁末,奇瑞控股最终经历了混改流拍的结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时间,业界对奇瑞汽车的未来充满担忧。
从1997年开始梳理奇瑞发展跌宕起伏的道路,从旗云、东方之子开始分析奇瑞多年来产品序列的混乱,从多品牌策略到“一个奇瑞”的回归来置疑奇瑞汽车的发展路径,诸多因素,无不显现着2019年奇瑞汽车凶多吉少的前景。
“奇瑞很有可能退出未来新一轮的竞争。”有专家这样预测。
奇瑞在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下降。
从产品品质的角度来看,奇瑞如今主打的艾瑞泽轿车系列以及瑞虎SUV系列,无论是造型还是配置,都算中规中矩,产品力均衡,但缺乏亮点。
缺乏亮点的背后,实则是缺乏一种创新的思维。经历了战略调整后的奇瑞汽车,在2017年和2018年全系产品销量达到70万辆左右,但盈利能力和财务利润却在下滑。
当其他自主品牌主机厂在车载互联网、无人驾驶、新能源,这些时下汽车行业最为吸引消费者眼球,且充分体现产品力配置等领域狂奔前进,希望对外资品牌实现弯道超车时,奇瑞则由于资金亏损严重,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为观致、凱翼等子公司寻找好的下家。
有财报显示,奇瑞目前负债总额达到599.9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466.2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4.5%。
这的确是个危险的信号。所有的表象都在预示着奇瑞在自我变革的路途上,将遭遇焦虑。
不错就是焦虑,既不是危机,更非绝境。
这是一个并不很复杂的逻辑。
在我看来,奇瑞的困境与近期四次混改流拍并没有直接关系。身处新闻中心之外,我们所有的猜测和妄断都是不负责任的,但混改流拍的两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一种是奇瑞被资本市场冷漠对待,一种是奇瑞对于资本进驻的挑剔。
笔者有一个确定而且大胆的判断,假以时日,奇瑞的混改一定会有投资方接盘,虽然是谁还不很清晰,但时间不会太久。如果这个判断,您想不清楚,不认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不必再读下去了。
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奇瑞究竟哪里病了?是战略,还是战术,是营销,还是产品,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制造,是资金还是人才?哪一个是核心的病因,将是理清2019年奇瑞汽车的焦虑的关键所在。
根本的原因是管理和文化。
2009年,笔者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了解到奇瑞汽车大连分公司综合部有内部管理混乱,领导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事情。
在向时任奇瑞汽车销售公司的领导郑兆瑞反映时,两个现象折射了当时奇瑞汽车当时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郑兆瑞并没有给予反馈和处理的意见,也并未给予正式回复。第二个是,在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连分公司反映情况的员工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且在大连分公司内部曾经存在的问题有增无减。而郑兆瑞最终也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给出明确的回复。
细节处理可以窥见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反应速度,以及与外界交流的态度。
据一位奇瑞内部的高层向笔者透露,类似这样的事,在奇瑞其他分公司和部门也偶有发生。
在奇瑞公司内部,山头林立,拉帮结派的现象比较普遍,平时工作,内耗严重,而尹同跃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都陷入到协调各部门的矛盾之中。奇瑞汽车的干部任用、业绩考核的管理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使许多有才华,有作为的年轻人一直得不到重用,而最终流失。
当官场文化在企业中大肆盛行之时,这个企业一定是病了。
奇瑞汽车获得成功之后的辉煌,一度掩盖了其内部的一些问题,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唯上的工作作风,普遍存在的机关习气,这些深层次的管理问题,每到奇瑞汽车市场遭遇寒冷,销量不佳的时候就会不断爆发。
曾经以技术和创新为基因的奇瑞,也因为年轻人才的流失而逐渐变得微弱,最终在越来越长的公司业务战线拓展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此次混改,奇瑞汽车旨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体制变革。这是一个大胆的革新,是奇瑞真正治疗自身病根的战略机遇,也是奇瑞汽车在焦虑之后的必然选择。
拉开国有车企混改的大幕,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和他们的管理理念,盘活国有资产,奇瑞汽车实现自身诉求的过程,也对整个汽车产业有着示范作用和历史性意义。
在那个长期“消费异化”的时代,相对普通、清贫的汽车消费者的需求被嘲笑,而低价汽车产品的生产者也一样难逃尴尬。
奇瑞曾是一个时代最出众的颠覆者。它的颠覆始于其“核心价值”的认定,为大众需求造物超所值的家庭用车。为了这个梦想,尹同跃和他的奇瑞汽车从来没有终止探索。
奇瑞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有效的战略和方法,整合造车的资源和经验,并锻造了自己的世界级的技术能力。作为曾经中国品牌的佼佼者,奇瑞不得不迎接改革的阵痛,哪怕他们要遭遇焦躁和犹豫,痛苦与挣扎。
因为曾经的领先,让奇瑞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去获取创新能力与创新带来的价值,才可以实现奇瑞帝国在主营业务上的资源优势,才可以继续技术奇瑞的神奇与魅力。
我们仍然相信,就在不久之后,好消息即将传来。
閱讀更多 嘉車文化傳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