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璀璨下隱了光芒的政論家——蘇洵

蘇洵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散文數量最少,僅有106篇,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分別是4339篇、1220篇。雖然蘇洵的散文數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及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內容上,他對於治理國家有著鞭辟入裡的分析,是針對北宋時政之弊的良方,是後世治理國家學習之典範;思想上,他將諸子百家思想融會貫通;藝術價值上,他的文章縱橫捭闔,引經據典,有縱橫家雄辯之風又有儒家思想循循然而善誘。

蘇洵於嘉佑元年(1065)屢屢上書當朝執政和顯要,如丞相文彥博、富弼,樞密使韓琦、樞密副使田況,翰林學士歐陽修,三司使方正平等,以求得到舉薦和不次擢用。此外,他還針對北宋政治局勢寫了權書、衡論、審勢、審敵等政論文,雖然效果並不理想,但在歐陽修等的揄揚之下,蘇氏文名,遍滿京師。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散文對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和用人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全面的論述,具有縱橫雄辯之風。蘇洵做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

群星璀璨下隱了光芒的政論家——蘇洵

1、 明當世之勢以施恩威

蘇洵的《審勢》將北宋的勢與周朝和秦國之勢對比,通過施威和施惠講述了周朝與秦國的破滅原因,有縱橫捭闔之氣勢。蘇洵認為施威與施惠是國家裁節天下強弱的勢,"乘強之威以行惠,則惠尊;乘弱之惠以養威,則威發而天下震慄"。周朝施行分封制,諸侯逐漸強大,大的諸侯享有的土地可達到五百里,王畿之內反而不及千里,因此周朝勢弱。秦朝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地方沒有掌握大權,權力全都集中在中央,因此秦朝勢強。二者一強一弱都沒有達到長治久安,原因在於不能因勢而定政之恩惠。

等到周朝後世失德,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周朝統治者執迷不悟,仍然以姑息之道渴望諸侯強國能夠歸順。蘇洵認為,周朝之失在於弱政濟弱勢,周朝最終滅亡於弱。秦朝自孝公以來,其勢逐漸趨於強大,等到他的子孫們已吞併天下之時,他們仍然不知審勢,專任法制以斬撻平民。以強政濟強勢,秦朝最終也走向滅亡。

反觀北宋政治,同秦國一樣施行郡縣制,地方集權於中央,天子擁兵百萬,這樣的國家形勢,秦朝憑藉其走向了強盛,然而宋朝卻表現出了一種衰弱之勢。官吏荒廢懶惰,對敗壞官事者的懲罰沒有更加嚴厲;允許大量贖罪、頻頻地赦免,不過問有罪的人,而刑法不能令行禁止;冗濫士兵驕橫猖狂,仗恃武力要挾獎賞,卻不敢節儉省去用來維持姑息將帥士卒的恩典;將帥致使全軍覆沒,匹馬不返,但對其敗軍的責任卻沒有加重追究;西夏、契丹強盛,欺壓中國,但對他們要求增加金繒、增加錢財的恥辱卻毫不敢動怒。這樣的事情都是北宋弱勢的表現,蘇洵認為衰弱由於北宋政治,不是形勢。

治理國家首先要審時度勢,根據強弱之勢以定政之恩惠,宋代的特點在於勢強而政弱,因此蘇洵力主"上威",要"一賞罰,一號令,一舉動,無不一切出於威",並對"王者不上刑"等異議作有力反駁。 "負強秦之勢,而溺於弱周之弊",對於這樣的形勢,按照孟子的仁政思想固然是行不通了,因此蘇洵參乎權歸乎經,他採用戰國時期的權術以及法家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了開拓。北宋政弱致使內憂外患,施行威政方可像齊威王一樣使內外震慄。

群星璀璨下隱了光芒的政論家——蘇洵

他採用權術的觀點對當世之勢進行分析,統治者要因勢施行恩威。茅坤曾贊蘇洵文章"文如怒馬奔逸絕塵而不可羈制。大略老蘇之文,有此一段奇邁奮迅之氣,故讀之往往令人心掉。"蘇洵反對儒者不言兵的理論,他認為倘若仁義之兵無術自勝,武王又怎麼會任用姜太公呢,參乎權是為了彌補仁義道德的困境。他的文章有權術的思想,又將歷史事件進行翻新,結合當世之事提出新的觀點,使得其文章更加跌宕起伏,氣勢磅礴。

2、略始精中以穩朝綱

蘇洵認為錄用人才猶如求金於沙,斂而揚之,要放寬入士的最初門檻,在後面嚴加考核。蘇洵在《上文丞相書》中,"失諸其始而邀諸其終,而天下無遺事"。對於冗官現象,蘇洵認為要"大臣建議減任子,削進士,以求便天下",減少大臣門蔭子孫數量,為天下謀便利。同時,蘇洵結合先前提到的人才選拔方法進一步指出,"竊觀古者之制,略於始而精於終,使賢者易進而不肖者易犯。夫易犯故易退,退進故賢者眾。眾賢進而不肖者退,夫何患官冗!"

群星璀璨下隱了光芒的政論家——蘇洵

蘇洵引用周公任用管叔、蔡叔之例來論證他的政治主張,"略於始而精於中",周公早年與管叔、蔡叔生活在一起,後來一起進入太學學習,在射宮習射,對二人可謂是瞭解十分深入,但二人的野心卻始終沒有顯現出來,直到他們到了封地做諸侯,監視殷遺民之國,遇上大事不能鎮定,其後敗露野心。蘇洵認為聖人如周公者不是不知道搭箭射弓不慌張並不代表這個人不是不肖之人,只是借這個名義來收攬天下的人才,然後再考察他們處理事務的能力,罷免那些不肖的人。

錄用人才猶如求金於沙,倘若最初的門檻就很嚴苛,那麼就把天下有才有德之人和無才無德之人都大量拒之門外。茅坤曰:"今國家患冗吏之壅,而亦削進士之數,甚非計。盍亦用老蘇之說,而精之於終也!"

蘇洵選拔人才的思想對當下社會仍然有借鑑意義,選拔人才略始精中方能讓更多人才有機會進入仕途,在過程中嚴格選拔方可讓更多優秀人才服務於朝廷,從而朝綱可穩定。

3、愛惜民力以安天下

蘇洵繼承了孟子民本的思想,主張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從而天下才會穩定太平。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使得普通百姓賦稅加重,生活本身已經十分艱難,因此蘇洵主張施行薄葬,以紓民困。

嘉祐八年(1063)三月晦日,宋仁宗崩,四月"乙亥,命韓琦為山陵使",喪禮依照宋真宗永定陵規模,施行厚葬,當時不少大臣諫諍,希望能夠節儉費用,以紓民困。蘇洵主張為政者要愛惜民力,倘若盡心合禮,實行薄葬,上可以順從先帝謙恭節儉的誠心,下可以寬解老百姓當前的災難,內可以免於像華元一樣有不臣之心的譏諷,而千秋萬代之後可以使陵墓穩固永不被盜。

群星璀璨下隱了光芒的政論家——蘇洵

在《唐宋文醇》卷三四說:"宋仁宗增歲幣於契丹,當時皆謂契丹無厭之求,奚其可從?竭中國膏血,不足以為賂矣,於是志士扼腕恥之。洵作《幾策·論敵篇》,極言當絕其使,勿與歲幣,而《權書》內又作《六國論》,以先發其端焉。"蘇洵將歷史事件與當時北宋的政治結合,針砭時弊並在《六國》中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子弟"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其後落得"至於顛覆,理固宜然"的後果,蘇洵對其感嘆嘲諷。宋代統治者雖然也有賄賂但是並不至於此,從而達到巧妙地含沙射影,同時,六國子弟的破滅也給予了強烈的震撼。燕趙不賂秦因而獲得了較好的結果,這無疑給予了北宋決策者們鼓勵,拒絕賄賂。愛惜民力,百姓方可成為國君強大的武器與後盾,從而可安天下。

蘇洵的《幾策》《權書》《衡論》是其政論文的主體,也是蘇洵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現,他對朝廷官員的上書大多也指向北宋社會問題而作,這些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他結合歷史對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以及外交內政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抒發感慨又指出具體可行的措施。

蘇洵主張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審時度勢地施行恩威,選拔人才要略始精中方可穩定朝綱,要愛惜民力,以民為本。雖然蘇洵名氣並沒有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人名氣大,但是他秉承著封建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將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與創新,參乎權歸乎經,他字字珠璣的政論文在當今仍舊閃耀著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