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春秋的霸主卻可以有兩個

人一定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鄢陵之戰,楚國雖說輸的灰頭土臉,但畢竟是主動撤退,損失並不算大,關鍵是老大被人家射成了獨眼龍,吃虧事小,丟面子事大,楚王豈肯善罷甘休?心裡不服氣,加上實力尚存,自然要再找晉國比劃比劃。說來比較搞笑,實力搶戲演員鄭國,竟然主動作死,出兵偷襲晉國,被人臭揍一頓,還是楚國來幫他擦屁股。不過這都是小試探,晉楚兩國並沒有直接衝突。

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春秋的霸主卻可以有兩個

楚共王受了傷,在家休養,晉厲公打了勝仗,回家算賬。打勝仗就有人立功,立功就有封賞,有封賞就會有人不平衡,不平衡就會有人打小報告,打小報告就會漏風,漏風就會有不可控的後果,晉厲公同志一時心軟,沒有斬草除根,結果被手下反殺。晉厲公被殺後,大臣迎立他的大侄為新君,即後世所稱晉悼公。

自古英雄出少年

作為繼任新君,晉厲公的大侄晉悼公當時年僅14歲,非常的年輕,可是英雄出少年,是個很有水平的人,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晉國重新走上巔峰,復霸中原。搞定了內部問題,自然就要解決外部威脅,作為多年老對頭,當時能對晉國霸業產生威脅的,也就只有楚國了,逼不得已,晉楚爭霸只好繼續上演。

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春秋的霸主卻可以有兩個

如同往常一樣,晉楚爭霸的主要戰場,都在境外,也可以說是宋、鄭兩國,宋國是晉國的鐵桿盟友,鄭國則是誰實力強,就抱誰的大腿,圍繞著鄭國的依附問題,晉楚兩國展開了多次交鋒,這也是晉國的既定戰略,伐鄭疲楚。晉國中原盟友極多,又聯合新近崛起的吳國,一起給楚國上眼藥,幾個回合下來,楚國終究不能挽回優勢。

實力不濟也只能低頭

從前楚國腰桿硬,動不動就打這個打那個,掌握著戰略主動權,可惜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楚共王沒有他老子楚莊王的能力,順風局打成了逆風局,形勢一天不如一天,主動出擊無從談起,也只能是被動防禦,疲於奔命。可楚國畢竟是實力派,戰事頻繁,戰火卻從未蔓延到楚國腹地。

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春秋的霸主卻可以有兩個

凡事總有例外,晉悼公重複晉國霸權之後,就英年早逝了,兒子晉平公繼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晉國出師伐齊,戰而勝之。同年,晉楚兩國烽煙再起,湛阪之戰爆發,晉軍大展神威,攻入楚國腹地,取得了晉楚爭霸最後一戰的勝利。此後又多次聯合吳國,兩面夾擊楚國,楚國幾無招架之力。

實在不行了,只好談個判

晉楚爭霸多年,誰也無法最終消滅對手,生機勃勃的楚國,被打的半身不遂,中原霸主的晉國,也漸漸形成了臣強主弱的局面。大家都是明白人,兩敗俱傷只會便宜秦國和齊國,既然死掐活掐掐不死,不如另找解決辦法,還是談判更划算。有鑑於此,和事佬宋國再次登場。

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春秋的霸主卻可以有兩個

經過宋國大夫的積極活動,公元546年,第二屆弭兵會盟,在宋國勝利召開,與會者有晉、楚、齊、秦等14家諸侯,鑑於第一次弭兵會盟的失敗,第二次會盟就更加的人性化了,各諸侯國深入的交換了意見,並最終達成了共識,天下以晉楚兩國為尊,各諸侯國要同時給兩國進貢,按時朝拜,有不服從者,諸侯共討之。當然,大爭之世,實力說話,秦國是楚國盟友,朝楚而不拜晉。同理,齊國尊晉而不朝楚。

這不是結局,而是開始

古語有云,天無二日,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就好像銅鑼灣註定不會只有一個浩南,兩次弭兵會盟,都是晉楚爭霸進而妥協的產物,第一次之所以失敗,是大家都想得個喘息之機,第二次成功,是大家實在不行了,男女都一樣。

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春秋的霸主卻可以有兩個

晉楚兩家罷兵,共尊於天下,小諸侯國雖說年年要送雙份禮,倒也使中原太平了幾十年,可惜故事總歸不會這麼圓滿。晉國外患方平,內患卻愈演愈烈,六卿日益坐大,晉國最終一分為三。楚國也好不到哪去,吳越兩國先後崛起,和楚國展開了南方霸權爭奪戰,並最終斷送了楚國定鼎天下的機會,麻木的等待宿命的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