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老秦人的战歌

列国争雄,华夏大地战火纷飞,多少将士埋骨沙场,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扫平六国的大秦铁军,黑衣玄甲,秦剑所指,无人能挡。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的事迹千古流传,无名的士兵血染黄沙,身抛荒野。皇图霸业早已成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所向无敌的秦军只能从兵马俑上寻一丝残影,只有那首《无衣》依旧为人传唱,诉说着大秦锐士昔日的辉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赴疆场,性命相交。从古到今,一起扛过枪都是人生四大铁之一,也是男人间最真挚的情义。每到退伍的时间,都能从新闻上看到送战友的报道,铁骨铮铮的汉子,唱着朴实的军歌,眼中含着热泪,以一个拥抱,作别昔日的袍泽,战友情,没当过兵人恐怕很难真正的懂得。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人奉天子王命,留于宗周旧地,四面强敌环伺,一代代人浴血拼杀,才有了与中原列国平起平坐的资格。战胜了戎狄,又要面对关东诸侯,身处大争之世,铸剑为犁只是个传说。老秦人只能披坚执锐,唱着《无衣》歌,要么凯旋而归,要么捐躯报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身黑衣的秦军,成了诸侯的噩梦,从不屑到正视,从正视到畏惧,老秦人终于向天下证明了自己。你不行的时候,诸侯看不起你,你厉害的时候,诸侯又开始在背后诋毁你,穷兵黩武也好,嗜血好战也罢,老秦人从不饶舌,如若不服,大可战场上一决高下,赢了命你拿走,输了把嘴闭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关于《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史学家一直是有争论的,一派认为,是秦人奉周天子之命,在与犬戎部族作战中,士兵之间传唱的,“王于兴师”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一派认为,《秦风•无衣》是秦哀公时期,楚国大臣申包胥为求复楚,前往秦廷泣求援军,秦哀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亲自写下《无衣》,后为秦军将士喜爱,遂广为传唱。我本人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这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歌曲之所以有它的魅力,正是因为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感情。

秦人战歌背后的故事

申包胥,楚国人,曾是伍子胥的至交好友。伍子胥为了报仇,率领吴军攻占了楚国郢都,楚昭王弃国而去,伍子胥发掘王陵,将楚平王鞭尸三百,吴军在郢都城内也是无恶不作,眼看楚国将有亡国之危,楚大夫申包胥挺身而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申包胥先是给好友伍子胥捎话,要他适可而止,可是并没有效果。无奈之下,申包胥决定向秦国求救,因为楚国的王后是秦国公主,楚昭王正是楚平王和秦国公主的儿子, 而且秦楚两国本就是同盟。最重要的是,除了求秦国出兵,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事已至此,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申包胥历尽艰辛来到秦国,不出所料,秦国是拒绝出兵的,吴国风头正盛,没人想给自己找不自在。可是申包胥没有放弃,整整七天七夜,他哀泣不已,秦哀公为他的忠义之心所感动,亲自写下《无衣》歌,遣将军子蒲、子虎率战车五百乘,与申包胥一同回楚国迎战吴军,最终赶走吴军,光复楚国山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古的诗经名篇,背后竟有这样一段故事

申包胥以其忠义之心,感动秦国上下,终于求得秦师来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复楚之后又不居功,谢绝了楚王的封赏,所作所为,称得上是无双国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