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竹山解說《雍正王朝》第26期)

上一期,竹山解讀了康熙晚年牽動各方勢力的江夏鎮事件。這一期,我們來關注雍正執政生涯末期驚心動魄的一場政治風波——八王議政。

有關八王議政,明面上看是皇帝君主集權與滿清建國之初貴族共治,兩種政體之間的抉擇糾紛,但整場風波背後的影子,依然是勾心鬥角了一輩子的雍正與胤祀。

本期話題:八王議政,究竟是胤祀精心策劃,令雍正猝不及防的逼宮行動?還是雍正老謀深算、欲擒故縱,搞的一出“上帝欲讓他滅亡,必先讓他瘋狂”好戲。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隨著雍正與胤祀一道進入了晚年,同時將對方視為最大對手的兩人,都積極謀劃著在死之前完成最後的決戰。

康熙生前沒有采取強幹弱枝的策略,光親王就一口氣封了四個,以至於兒子間形成了騎虎相當的情勢。這個格局,雍正幾乎花光了全部的執政生涯,才勉強將之抹平。

如今輪到雍正站在康熙當年的立場,意志堅定的他必然不願重犯康熙的錯誤。雍正的想法,是為了給弘曆創造一個平穩的交接班環境。

其實雍正著手剪除的政治勢力,又何止八爺黨一個。

以李紱為首的清流派、以隆科多為代表的親貴階層、以羅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領頭的分裂勢力,哪一個不是在雍正手裡被搞掉的?

滿清政權真正的君主集權、政治統一,應當是在雍正手裡完成的。雍正也很明白自己的政治使命,這一點可以從他的一副對聯中感知一二:

“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於是我們可以推測,即便是沒有八王議政八爺黨的主動出擊,雍正也是要擠掉胤祀這個“膿包”的。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極度集權的雍正

回到這一期主題的細節。根據劇情表面的走向,八王議政是八爺黨聯合關外的旗主王爺,以及弘時、隆科多等政治勢力,孤注一擲發動的一場“倒雍運動”。

按照八爺黨首領胤祀的謀劃,八王議政的結果是要將雍正從皇位上拉下,建立一個由弘時當順治、胤祀做多爾袞,關外的鐵帽子王共同分享權力的政治模式。

此次八爺黨的政變前準備工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周密。

除了鼓動覬覦皇位的弘時,胤祀還以政治權力當交易品,將關外的幾個鐵帽子親王,以及與雍正新政政見不一致的隆科多,統統拉到了自己這一邊。

至於底層的旗人,還有輿論勢力強大的清流黨,因他們對雍正推行的整頓旗務、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新政所表現出的種種不滿,胤禩算準了這兩股勢力會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沉默態度。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八阿哥胤祀

應當說,胤祀這一回最後的出擊,也最為毒辣。

抬出弘時取代雍正上位,為的是在父子親情上面,讓雍正遭受來自於兒子的背叛。

事成之後,再由弘時出面宣佈廢除雍正的一系列新政,也會將其十幾年的執政成果否定得一乾二淨

同時,胤祀拿出兄弟、兒子、滿族親貴、清流黨人這樣強大的陣勢對付雍正,也在無形之中給對手造成了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的壓力。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胤祀鼓動弘時奪嫡

說了這麼多,胤祀視為整個政變成敗基礎,最最最關注的還是對京城內外兵權的掌控。

這也是區別雍正與胤祀在八王議政風波中,究竟是誰佔主導權的核心關鍵。

明面上看京城內,是八爺黨拉攏了隆科多,掌控了九門提督手下的2萬多兵馬,並且接管了圖裡琛的大內侍衛;京城外,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也被旗主王爺們的關外四千鐵騎共管,壓制在了軍營內。

八爺黨的這一手,可以說是相當得漂亮。槍桿子裡出政權,胤祀正因壓制住了京城內外的兵權,才得以有機會站在朝廷上,與雍正面對面展開口舌論戰。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得到弘晝預警的十三爺胤祥

只不過胤祀終歸還是低估了老十三,不成想只剩下半條命的胤祥,拖著病歪歪的身子,還能趕去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扭轉局勢。

也正是在胤祥身上,可以看出雍正對於八王議政,事先並沒有具體的察覺,更談不上幕後的反制措施佈局了。

因為當弘晝在上朝的路上,偷偷告知十三叔胤祥城外兩處大營被共管的消息,胤祥的第一反應是驚訝。當環顧四周都是九門提督隆科多的兵馬在執勤時,胤祥立馬警覺起來,聞出了今天朝會的不對味。

可見要不是弘晝“插了一腳”,胤祥也會和文武百官一起正常參加朝會,到時候身在大殿,根本沒有機會走出紫禁城到城外接管兵權。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究竟是令雍正猝不及防,還是他玩的欲擒故縱

張廷玉扭轉局勢

再來看議政現場,儘管前半段情形如胤祀所料,百官基本失聲,八爺黨、旗主王爺、隆科多對雍正形成了以多圍少的優勢。

然而,張廷玉挺身而出,一番有理有據的辯論下來,把八王議政的合法性從根子上否定得乾乾淨淨,又將對決拖成了僵局。

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八胤祀的短板,他畢竟沒有經歷軍事層面的鍛鍊,缺乏朱棣般殺伐果斷的決心,不敢幹脆利落得來一個斬首行動的既成事實。

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說的就是胤祀這號人吧!指望著政治性辯論完成搶班奪權,殊不知談下來的東西,永遠比不上憑實力打下來的東西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