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謙的後人到現在都在為他申冤,那麼你覺得他是戰爭失敗的替罪羊還是罪有應得?

jiaoyangdier


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濟遠”艦艦長方伯謙,是甲午戰爭之中被清政府處死的級別較高的將領之一,按照清政府處死他的緣由來看,結論非常肯定,那就是方伯謙被處死屬於罪有應得,方伯謙一案事實清楚、量刑準確。

先說方伯謙被處死是否冤枉的問題。

(方伯謙,字益堂,生於1854年。這張照片拍攝於其留學英國期間)

1894年9月17日,方伯謙指揮“濟遠”艦隨北洋海軍參加了黃海海戰。戰鬥進行到下午3時30分之後,方伯謙擅自指揮“濟遠”脫離戰場,徑直逃往旅順,成為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第一艘逃艦。隨後“廣甲”等艦也在“濟遠”之後逃出戰場。9月18日凌晨3時30分,“濟遠”最先逃進旅順口,而北洋海軍主力在當天的中午時分才陸續回到旅順口。

得知此事後,北洋大臣李鴻章在9月18日電報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詢問“此戰甚惡,何以方伯謙先回”。丁汝昌隨後似乎對方伯謙有迴護之意,一直拖延了幾天沒有就此事向李鴻章做出回答,而私下裡則派“濟遠”前往大連灣試圖拖救擱淺的“廣甲”號巡洋艦,但是在大連灣拖救期間,因為聽聞警訊,方伯謙又擅自率“濟遠”逃回旅順。

9月22日,北洋海軍正式向李鴻章就黃海海戰情形作出彙報(因為丁汝昌當時養傷,這份報告可能是由代行提督職權的右翼總兵劉步蟾主稿),其中正式指出“濟遠”艦在黃海海戰中有“首先退避,將隊伍牽亂”的情節,建議“嚴行參辦”。得到這一報告之後,李鴻章顯得怒不可遏,於22日下午向總理衙門電報,認為方伯謙的行為屬於臨陣退縮,已經嚴重違反軍紀,建議請旨將其處死,“以肅軍紀”。9月23日,清政府做出決定,鑑於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下令即行正法。9月24日,方伯謙在旅順被斬首。

由上述歷史可以知道,清政府殺方伯謙的頭,是因為其首先臨陣脫逃。那麼要看其冤不冤,只要看方伯謙是不是在黃海海戰中首先臨陣脫逃,對此,史實非常明確。他不僅是第一個指揮軍艦逃跑的,而是一路直接跑回了旅順。既然首先臨陣脫逃沒錯,那麼清政府以這個問題處死他,一點都不冤枉。

而且,清政府對方伯謙的處斬不僅不冤,而且是來得有點晚。因為方伯謙在黃海海戰之前7月25日的豐島海戰中,就曾經逃跑過一次,而且還有偽造航海日誌、謊報戰功等荒唐情節,當時李鴻章略有察覺,但是並沒有對其處理。如果嚴格執法,方伯謙早在豐島海戰後就應該被依律處死。



方伯謙翻案事件始末

(方伯謙在劉公島購買土地營造房屋時的出資人分股合同,其中北洋海軍左翼總兵林泰曾佔有1/9股份,經遠艦管帶林永升佔有1/9股份,超勇艦管帶黃建勳、揚威艦管帶林履中各佔有約2/9股份,方伯謙佔有3/9股份)

方伯謙由於為人精明,在北洋海軍高級軍官中交友很多,尤其是曾經一起留學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的羅豐祿、嚴復、葉祖珪、薩鎮冰等,更是摯友。而從目前掌握的一些史料文獻看,方伯謙在劉公島上營造房屋出租,實際上林泰曾、黃建勳、林永升等也都分沾了股份,所以這個人物在北洋海軍中是個玲瓏八面的角色。

(方伯謙家族藏“冤海述聞”底稿書影)

也由此,在方伯謙被處死時,他的一些同學、部下處於種種緣由,流露出了同情之感。隨後在甲午戰爭結束後,即發生了一連串似有統一戰略的翻案活動,首先是方伯謙的夫人鳴冤告狀,而據稱此事幕後是方伯謙的老同學羅豐祿在策劃。其次,就是兩江總督張之洞組織編纂反思戰爭失敗的《普天忠憤集》,其中多有對李鴻章淮系的抨擊文章,而一份無名氏提交的、內容真真假假、顛倒黑白的給方伯謙翻案的文章“冤海述聞”,就出現在了《普天忠憤集》中,將方伯謙之死的原因歸結為是被人陷害。

因為方案本來就是證據確鑿的鐵案,所以這兩次翻案,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是其中形成的“冤海述聞”等文字,則為後來的翻案活動埋下了伏筆。

在甲午戰爭之後,方伯謙的老同學、好友葉祖珪、薩鎮冰先後主政海軍,到了民國時代,尤其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薩鎮冰被視為海軍宗師,而方伯謙曾經的戰友、“濟遠”艦在豐島海戰中犧牲的軍官楊建洛的兒子楊樹莊成為首任海軍部長, 此時,海軍界對於方伯謙的論斷就開始出現了詭異的曖昧、含糊,有關方伯謙冤死的段子又開始浮出水面。甚至方伯謙的侄兒方瑩,其被招入海軍學校,是按照“甲午英烈之後”的名義破格特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海軍很快採取了學習蘇聯的建軍方略,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對人民海軍的影響微乎其微,因而方伯謙問題幾乎在海軍中被遺忘。而在甲午戰爭史研究領域,從史料出發的研究,證明了方伯謙被處死是罪有應得,沒有太多值得討論之處,因而方伯謙問題也不是研究的熱點,也沒有什麼爭議。

(1991年,方伯謙問題研討會召開,會上對方伯謙提出全面翻案的結論。意味深長的是,甲午戰爭史、北洋海軍史的主要研究學者均未參加這次研討會)

(1997年,方伯謙後裔資助的翻案著作《甲午海將方伯謙》出版)

(方伯謙侄孫女的親家,臺灣原“行政院長”蕭萬長為方伯謙故居題詞)

時間到了改革開放後,方伯謙的侄孫女回到大陸,以其海外華人的特殊身份,再加上資金優越,而且在海峽兩岸還有很多特殊的私人背景,很快一些原本並不研究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的人士紛紛聚攏在其周圍,最後興起了一場用各種途徑高調宣佈為方伯謙“平反”的翻案活動,一下子將方伯謙問題炒作成了熱點。

翻案人士的翻案理由穿鑿附會、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均推不翻方伯謙在黃海海戰中率先逃跑的事實,於是就曾拋出了著名的替罪羊說法,即方伯謙是被清政府拿來當作戰敗的替罪羊云云。實際上,黃海海戰結束後,這場海戰在清政府一方是被視為是一場勝負相當的戰役,並沒有罪需要替,不但如此,丁汝昌、劉步蟾等很多將領在戰後都因功受賞。

進入21世紀後,隨著翻案活動中居於中心、金主地位的方伯謙的個別旁系後代因為年事已高而淡出大陸,翻案活動隨即也轉為沉寂。不過,由於在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翻案派拋出的各種奇怪怪論和文章的數量相當多,影響已經造成,至今還有一些受此影響的不明就裡者一廂情願地認為方伯謙冤枉。

實際上,後代為祖宗的翻案心情可以理解。但歷史不容為私人家族感情而被塗抹,而且就算祖先存在汙點,也並不代表其後世子孫中就不會有傑出之輩,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海研會


現在有很多歷史上的“奸臣”後人,罔顧歷史事實,給自己的祖先翻案。方伯謙這個歷史人物已經證明了在中日甲午海戰中逃跑的歷史事實,並且被清政府斬了。

方伯謙其人。

方伯謙是福建人,15歲考入福建船政學堂,1877年。25歲的他遠赴英國皇家海軍學習,三年後歸國。1881年調入北洋水師,甲午戰爭開戰前是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濟遠號管帶。戰後,被清政府問罪處斬,時年41歲。(方伯謙像)

方伯謙和豐島海戰。

1894年6月23日,方伯謙率領“濟遠”、“廣乙”號護送運兵船到達朝鮮牙山後返航。上午7時,在豐島海面遭遇日本的“吉野”、“秋津洲”、“浪速”軍艦,日軍率先開炮。“廣乙”號被擊中後率先撤退,由於實力懸殊,“濟遠”號也開始逃跑。(濟遠號軍艦照片)

關鍵問題出現了,“濟遠”號在逃跑過程中遇到了英國籍運兵船“高升號”和“操江”號,這兩艘船運輸的是清朝陸軍,其中“高升”號上有1000多人。“濟遠”號棄之不顧,高升號被擊沉,大部分人員葬身大海,“操江”號被俘虜。慶幸的是高升號的船長和外籍船員被救了起來,他們回憶曾經看到“濟遠”號曾經懸掛白旗和日本國旗。

“濟遠”號在逃跑過程中,用尾炮擊中了“吉野號”,迫使“吉野號”停止追擊,不過外籍船員記載,“吉野號”小有損傷,停止追擊可能另有原因。

李鴻章給丁汝昌的電報中稱:

“方伯謙牙山之役敵炮開時躲入艙內,僅大二副在天橋上站立,請令開炮,尚遲不發,此間中西人傳為笑談,流言佈滿都下”

不過李鴻章沒有追究,並且嘉獎了方伯謙等人。

方伯謙和黃海海戰。

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水師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對戰。下午3時30分,北洋水師的主力巡洋艦“致遠”號被魚雷集中沉沒,管代鄧世昌等246人殉國。方伯謙卻在此時帶領“濟遠號”逃出北洋水師的陣列,僚艦“廣甲”號隨之跟隨逃跑,導致林永升率領的“經遠”號被圍攻擊沉。

方伯謙提前回到港口,彙報說船頭漏水,艦炮不能放而脫離戰場。北洋水師派人檢查“濟遠”號,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會事情。況且現在有研究方伯謙所做的航海日誌,方伯謙經常謊報,航海日誌作假。前豐島海戰的航海日誌,根據被擊沉的“高升號”船長和外籍人員的回憶,證實方伯謙的航海日誌謊話連篇。(丁汝昌像)

“濟遠號”船頭開裂是因為逃跑過程中,撞到了擱淺的清軍“揚威”號。

丁汝昌責怪方伯謙臨陣脫逃,帶亂北洋水師作戰隊列,將他收押看管等候處理。李鴻章上奏請求處理方伯謙,軍機處電報回覆李鴻章:

“本月十八日開戰時,自致遠衝鋒擊沉後,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

1894年8月24日,在旅順軍港被就地正法。(李鴻章像)

我覺的質疑的證據不夠確鑿,很多證據可信程度不高,反而證實方伯謙臨陣脫逃的證據卻是確鑿無誤,不管是從作戰行為上,還是在記錄、回憶上都有確鑿證據。有些帶有偏向性的人的證據不可採信(比如和方伯謙關係比較親近的人的證據一般不被採信,因為有立場色彩),那些為方伯謙鳴冤的證據都糾纏於細枝末節的問題上。

我覺得方伯謙罪有應得。


穿越再現彼岸


應該說,方伯謙在北洋水師之中受爭議最大的一個人。

其實受到爭議的人也不止方伯謙一人,包括李鴻章和丁如昌也都曾受到過爭議。

但李鴻章好歹是大清重臣,而丁如昌面對威脅拒不投降自殺殉國,已經蓋棺定論。

但方伯謙就不是這樣了,他有兩次重大過失,假如說北洋水師不曾全軍覆滅的話,這兩次過失最多也就是弄個記過處分,但北洋水師一完蛋,方伯謙的生命也就跟著走到了盡頭。

那些衝鋒在前的水師官兵都戰死疆場了,他方伯謙豈能獨活?

不殺他,還能殺誰?

其實在電影《甲午風雲》中就有這個鏡頭,他在軍艦上掛起了白旗!

但是這次掛起白旗對方伯謙沒有造成致命的打擊,真正將他置於死地的是他在黃海大戰的關鍵時刻,當別人還在浴血奮戰的時刻,他在未接到撤退命令的情況之下私自後撤,這樣一來罪行就嚴重了。


就方伯謙的海軍專業水準來看,他的專業能力還是值得首肯的,而且腦子也非常活絡。

在北洋水師的海軍管代中,假如是處在和平建設時期的話,他應該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

但是在殘酷激烈的海戰中,他的這種行為註定是悲劇的。

如果他是一方草頭兵司令的話,一定會有上乘的表現。

在抗日戰爭中,有很多的國民政府的軍隊指揮官,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之下暫時屈居日本人之下實施詐降,而後尋找機會再拉兵逃走重回抗戰前線。


這種情況不是一例兩例,有很多。

大家一定看過電影《紅日》,在萊蕪吐絲口戰役時,當時碉堡裡的國民黨兵就曾打出過白旗實施假投降,並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現在看來,在當初豐島海戰時,方伯謙先是掛出了白旗、繼而又掛上了日本旗,在乘日本軍艦“吉野”號猶豫的一剎那,成功逃脫。

這不能不說方伯謙的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而這也大概是他的後人為他喊冤要求恢復名譽的原因吧。

客觀的說,方伯謙總算不是漢奸投降賣國,但一定是一個逃跑將軍。

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他沒有盡到一個軍人戰死沙場的責任。


最大的一點是,別人都戰死疆場了,你怎麼能隨便全身而退,從這一點上來說大清政府一定要明正典刑,死罪他是逃脫不了的。

並非李大人心很,而是國法不容。


東方中華不敗


“騎兵連,進攻!”

這是《亮劍》中最為悲壯的一幕:八路軍騎兵連被呈壓倒性優勢的日軍騎兵聯隊包圍,騎兵連戰士全部壯烈戰死後,已被日軍騎兵砍成獨臂、渾身是血的騎兵連連長孫德勝一人一騎舉刀大喊一聲獨自衝入敵騎兵聯隊…

這,就是軍人的血性!

這種血性帶給敵人的是巨大的震撼和敬佩!

那麼,方伯謙呢?做為一名朝廷委派在國外受過海軍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海軍將領、艦長,居然在同日本海軍海戰時目睹戰事慘烈、士兵戰死後,掉轉軍艦,棄正在激戰的同僚於不顧,戰場脫逃,而且在逃跑的過程中居然掛白旗和日本軍旗!掛白旗,軍人的尊嚴何在;掛日本軍旗,國家的尊嚴何在!

這簡直就是軍人和國家的恥辱!

軍人,要有血性!


鏟史倌


有這樣的祖宗是挺丟臉的,但是還到處喊冤就更……說明真是親後代,無恥的一貫相承。

臨陣脫逃還不是最可恥的,最可恥的是方伯謙號稱炮都被打壞了,結果技術人員一檢查,都是氣錘砸壞的。

氣錘……哪家的海軍出門作戰會隨身帶著氣錘?這絕壁是處心積慮啊。

至於說方伯謙的後代,是哪裡的後代?作為一個管帶,也就是艦長,方跑跑撈錢本事一流。天津、煙臺、威海、上海、福州…漫長的海岸線上分佈著他六房小妾和更多的房產。連請假回家給父親辦喪事都不忘納一房小妾。

方伯謙後人翻案主要就是靠著本《冤海述聞》這本書連作者都沒有,基本沒啥可信度。


郝子曰


方伯謙作為濟遠艦艦長,在海戰中重創吉野號,為何後來被殺呢?

1.方伯謙駕駛濟遠艦在海戰中遇到強大的吉野號,通過舉白旗詐降的方法,讓吉野號放鬆警惕,然後受到重創,但舉白旗的方法被人抓住把柄,廣泛傳播。

2.方伯謙擅長海戰戰術,遭到同行嫉妒,本人又為人耿直,更得罪了不少人。

3.方伯謙的犧牲也是政治上的替罪羊。

綜上所述方伯謙被冤死的可能性大


專注演講


本來嘛讀史可以明智!

偏偏有些人弄巧成拙!

現在的所有人都是歷史上祖輩們的後人,爭那些功過是非與某一個家族,某一些家庭有什麼用呢?!

歷史上冤死的鬼多了去了!

就拿方伯謙來說,怎麼翻案也不能把他弄成一個民族英雄來吧!?

有道是,茅缸裡面的屎,越攪越臭!

歷史早已證明,方伯謙被正法不冤!

他是罪有應得!

他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臨陣脫逃!

他是多次累犯了!!


皇埔山人老社子



月林6491


罪有應得,身為一名軍人,沒有得到上級的指令就臨陣脫逃,無疑是不遵守紀律的表現。軍人,沒有血性,臨陣脫逃。

就算他惜命,但也不能把自己船上的炮彈擅自摧毀。這種行為,還有人說他冤屈,真是醉了。


史娛善終


實事求是,讓事實說話,讓歷史佐證,讓知情人評判。我無法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