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繼《老街舊話之一:督軍街、小濮府與柳巷》之後,今天繼續連載老街話舊之二。

4、海子邊

太原人把湖泊叫做海子,顧名思義,海子邊就是湖泊周圍的地方。這個海子專指文瀛湖,海子邊就是今天的文瀛公園一帶。那時候,海子邊是個人人皆知的熱鬧去處,依我看,它不單純是個公園,也兼具了當年北京天橋的一些功能。早晨,有唱戲的在這裡喊嗓子、武術師在這裡練功;白天,有拉洋片的、變戲法的、打把式賣藝的、打卦算命的、說相聲的,唱大鼓的,各據一方;傍晚,又成了納涼消夏、談情說愛的場所……

文瀛湖分為相通的南北兩部分,北湖偏西處有個木製的湖心亭,靠一段不長、卻曲曲折折的木橋與西岸相連。我小時候常伏在亭子的欄杆上,低頭看水中的漣漪,看呆了,彷彿不是水面波浪被風吹著滾動,倒像是亭子朝相反的方向平移,與站在鐵路邊看火車開過的道理一樣。這種感覺很好玩。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目前所見文瀛湖早最的照片,民國初年書籍中的插圖,當時的影萃亭還是茅草頂。水鍋鍋供圖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1935年的文瀛湖影萃亭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抗戰時期的文瀛湖

南湖沒有什麼東西,但大孩子們說:有個王八精興妖作怪,被一個老道用大鐵鍋扣在南湖底下了。以致後來我以為壞人被警察“扣”起來也是用大鐵鍋扣的。

當年許多場景今天是再也見不到了。比如,侯寶林先生晚年寫相聲史料的時候,曾經為“撂地擺場”“白沙撒字”的形式尋找實物佐證。跑遍了北京也未能如願。其實他一說我就明白:海子邊的相聲藝人就是這樣的,他們用幾條長凳圍出一塊矩形的場地來,然後用三個指頭從一個小布袋裡捏一把白沙,在地上撒字,同時以字的內容為由頭,或唱或說,吸引觀眾。人圍得差不多了,才正式開始說段子。每說完一段,藝人便拿小笸籮沿場收錢,觀眾們自願把零錢放在笸籮裡,多少不拘。不給也行,但你別走,用藝人的話說:“有錢幫個錢場,沒錢幫個人場”。

海子邊還有幾處“古蹟”,南湖東面是清代科舉的“號子”(考場);北湖以北有一座帶有外廊的樓,樓上是孫中山來太原演講之處。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文瀛湖勸業樓孫中山紀念館

北門附近還有一口“洋井”,過去,太原沒有自來水,地下水的水位雖高,但淺層水發苦,不能吃。吃水靠城裡的幾口深層機井,機泵房是圓形建築,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用木板圍成。有點像天壇祈年殿的形狀。機房前的水泥臺子上有幾個水龍頭,人們挑著水桶來這裡排隊買水,用郵票大小、但印刷很簡陋的“水票”,很便宜,相當於後來的一分錢一擔。這樣的“洋井”在三橋街、精營街等地還有。因此,老太原還衍生了個行道:賣水的。給沒有能力挑水的人家送水。他們用大汽油桶改裝的水車從“洋井”拉水,送到大街小巷,然後再用車上帶著的一對木桶,分別一擔一擔地倒進各家各戶的水缸裡。不收現錢,只用夾在耳朵上的半截粉筆在客戶家廚房的門楣上畫道道,一擔一畫,五擔一個“正”字,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結算一次。也不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還是五分錢一擔。有了自來水之後,這個行業依然持續了很久,直到大片的四合院被單元樓取代以後才逐漸消失。

海子邊改過幾次名稱:中山公園、人民公園直到後來的兒童公園、文灜公園。但老太原人還是叫它海子邊。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保留至今的兒童公園建園紀念碑和塑像,還能讓人們回想起它做為兒童公園的歲月。本圖轉載自隨風tj

太原城裡除了文瀛湖,還有南海子、西海子、飲馬河(黑龍潭)等水域。我曾和四伯父家的幾位堂兄弟在南海子游過泳;還在飲馬河撈過魚蝦、折過蒲棒。現在這些水域都大大地萎縮或者消亡了。而現在的迎澤湖當年是城外的一大片水蕩,從馬路(當年叫西汽路,即西行汽車路的意思)邊一直往南到老遠。生著一片一片的蘆葦,湖中還有人用葦簾扎的“迷魂陣”,用來捕魚。完全是一派野生狀態。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太原府城水體佈局示意圖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民國時期迎澤門外老照片

海子邊周圍的街道也叫海子邊。而海子邊東南方的純陽宮則是一座很大的道觀,建築結構也很奇特,上下兩層,幾進院落。供奉的也不只是呂洞賓一人。不同殿堂有不同的泥塑神像。我記得樓上有座奶奶廟,供奉管生育的女神。在神像的基座上擺著一排泥娃娃,來求子嗣的女士在完成了祭祀、佈施之後,要“偷走”一個泥娃娃,象徵求拜獲得的結果。純陽宮山門對面的城牆根下有一座戲臺,每年特定的日子酬神演戲。純陽宮旁邊的街道也叫純陽宮。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文瀛湖,蘭田拍攝於2016年6月雷雨之後

5、開化寺

開化寺不是廟宇,而是當年聞名遐邇的市場。所以太原人說“開化寺”時發音是“開花市”。市場以百貨業為主。剛進北門時有一段二三十米長的窄路,兩側全是經營針頭線腦、髮卡鈕釦之類小百貨的攤檔。再往裡才是店鋪。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上個世紀的開化市

開化寺分南北兩段,兩段之間有個小小的廣場。而且兩段並不直對,北段靠東,南段要從小廣場西南角出去才能看見。南段較寬,除了兩邊的店鋪,中間還有兩排背靠背的攤位。但總體而言不及北段繁華。臨近南出口處則集中了多家飯店,用現在的話說:是 “食品街”。有賣炒灌腸的、有賣丸子湯的、還有賣蔥花烙餅的……雖然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市井小吃,但也把這一段街道弄得香味撲鼻,熱氣騰騰,鍋勺之聲不絕於耳。著名演員陳強當年曾在這一帶居住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隨中央歌舞劇院來太原演出,還特意把團裡一些演員領到此處觀光,結果引來一片善意和同情的噓聲。這是團裡一位女演員告訴我的。我覺得,他實在是不該把年輕演員領到廚房的後院去“觀光”的,忘了孟子“君子遠庖廚”的教導。

南段還有兩三家膏藥店,奇怪的是店裡沒有陳列膏藥,而是擺滿了動物標本:老虎、豹子、熊、鹿以及穿山甲、黃鼠狼等等。簡直就是一個死的動物園。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上世紀的太原開化市場

我對開化寺的記憶主要是北門那一段二三十米長的窄路。每逢大年(春節),所有商店都關了門。而這裡臨時被賣玩具的小販所佔領,也就成了兒童們的樂園,懷裡揣著剛剛掙下的壓歲錢,三五成群,蜂擁而來。那時的玩具尚屬“初級階段”,受戲曲的影響很深,大都是木製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草板紙做的臉譜面具等等。買了回去就仿照舞臺上比劃,一兩天之內這些玩具便折戟沉沙,成了一堆爛柴……孩子們少不了要受大人一頓申斥,然後再盼明年過年。

北京春節的特徵物件是風車和糖胡蘆,太原不是。如果要找具有春節特色的一樣東西,太原當屬“琉璃咯嘣”了。這是一種用玻璃吹制的玩具,極薄,像一個平底的壺上接了一根管子。壺底大而平,比其他部分更薄,以致可以隨著吹吸的氣流起伏,發出“咯嘣、咯嘣”的聲響。大的像葫蘆,小的只有荸薺大小,可以兩手合成一個氣室,把它夾在虎口處玩耍。“咯嘣”具有玻璃的光澤、葡萄般的色彩,看起來也還漂亮。但是極易碎,玻璃渣子又易傷人,它所具有的危險性終於斷送了它自己,後來被淘汰了。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開化寺中間那個小廣場的東南角在五十年代開了個茶館,此茶館與老舍的、阿慶嫂的茶館不同,其實是個演出評書的小劇場。有一個講臺般的臺子,下面也像課堂,是一排排的長椅和條桌,但比課堂擁擠。條桌比課桌還窄,只能放下茶壺、茶碗。好在茶客們“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來聽評書的。評書藝人(藝術家)狄來珍每天下午在此演說《三俠劍》。狄來珍嗓音渾厚潤朗,普通話字正腔圓,說書時繪聲繪色,從容不迫,引人入勝。不僅場場滿座,而且連座位後面、甚至茶館門外也站滿了聽眾。

前幾年電視臺推出一些評書節目,比起狄來珍來,這些藝人表演上顯得野了點、邪了點,先天條件也差了點。

狄來珍也住在開化寺附近,死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鐘樓街,遠處可以看到開化市場的招牌

6、校尉營

校尉營在開化寺與海子邊之間,由縱橫幾條小街組成。分別名之為:東校尉營、南校尉營、中校尉營與西校尉營。

從海子邊正門向西偏南斜行不遠,就到了三聖庵。三聖庵街真的有座“三聖庵”廟,後來聽說原本是佛、道、釋三教合一廟宇。但我記事起,廟宇就處於半廢棄狀態,只有一座大殿,供奉關公、關平、周倉,殿門緊閉,也沒有廟祝人員,除了大殿而外,院裡其他房間都成了民居。只有遇上關老爺的生辰,才有附近的戲院來幾個演員,開開殿門,扮起妝來伊伊呀呀地唱上一陣。三聖庵大殿坐東朝西,正對著街道另一端的西校尉營小學,兩者遙遙相望,相距約200米。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我的學生生活就是從西校尉營開始的。

五歲半那年,爸爸決定送我去上學了。當時太原的學校沒有那麼多,在我們居住的範圍之內有兩座:一個是克難小學,另一個就是西校尉營小學。克難小學在南肖牆東段路北,進校門是大片空地,有樹,一條長長的通道末端立著一面大大的整容鏡,繞過整容鏡才能到教學區。校名取自閻錫山抗戰時期的避難地──吉縣克難坡,學生成份也以“二戰區”(注一)子弟居多。西校尉營小學是上世紀初用庚子賠款所建的,也是太原最老的學校之一。爸爸帶我去克難小學看了一次,最終卻選了西校尉營,同去的還有李科長家的二蛋。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抗戰時期校尉營小學

當時新學年從每年的年初開始。我記得報名那天天氣很冷,我和二蛋衣著基本相同,都戴著當時流行的、像早期飛行員戴的那種有護耳、有風鏡的皮帽。而且我倆約定行為舉止也要一致。是爸爸一位與學校相熟的朋友領著我們去的,一位女老師問了我們一些簡單的問題,把名字寫在一個本子上就算報上了名。最後,帶我們去的人說:“快給老師敬個禮!”我趕緊立正,行舉手禮。二蛋卻鞠了個躬。這個差錯讓我們十分遺憾,我明明記得大人們說過:戴著帽子不能鞠躬嘛……這個二蛋!

學校佔地面積較大,一排排青磚灰瓦的教室組成大大小小院落,頗具那個時代所建學校的特徵。最南端是操場,門楣上刻著劉逢炎題寫的“自強不息”幾個大字。班級也不以數字排序,而分別以“仁、義、禮、智、信”命名。校長是個老太太,姓楊,名叫楊邦媛,說五臺話。班主任王希農是位資深女老師,很嚴厲,大家都怕她。因為臉上有麻點,高年級的同學們背後叫她王麻子。不過,若干年以後,當這些步入中老年的學生們重逢或相聚,談起王老師時,竟然不約而同地換成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口吻。

學校不收費,但戰後的經濟狀況不好,西校尉營小學的一年級學生沒有課桌,要自帶小板凳上課,夏天學校裡也沒有水喝,還得再提個裝著涼開水的玻璃瓶。入夏以後二蛋就出了事:課間活動後往教室裡跑,被小板凳邊的玻璃瓶絆倒,瓶子碎了,玻璃碴子又扎到他腿肚子上,劃開個大口子,流了好多血,被送到大濮府一家日本醫生開的診所去縫合。我們在診所外聽他“媽呀!媽呀!”地哭喊。那個日本醫生叫上野允石,診所的玻璃窗上寫著他的名字。抗戰以後留在太原的日本人很多,不僅是平民,連軍隊也被閻錫山接收下來。到五十年代初才分批遣返回國。二蛋傷好之後,擼起褲子來讓我看他腿上留下的紫紅色縫針癜痕,他沒事了,可我看著看著腳就抽了筋。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南城區校尉營小學

西校尉營小學後來改過幾次名字,叫過一區中心學校、太原市第一完全小學等等。現在是校尉營小學,2006年剛剛慶祝過百年華誕。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太原老街舊話之二:海子邊、開化市與校尉營


█ 不同時期的校尉營小學畢業照

克難小學現在是五一路小學,它南邊的空地早被別的單位佔了,校門先改到東邊,府東街打通之後又開到了北邊。當年的府東街很短,連西肖牆也到不了。現在府東街與肖牆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西北角,是當年商務印書館太原分店的所在。

李科長解放以後留用了,還當科長。五十年代初,電話局在大南門分給他一套兩居室的單元房,二蛋一家搬走了。這使我們很羨慕。又過了幾年,經過幾次政治運動之後,他們一家被“下放”回介休老家去了,從此二蛋沒了消息。他們家曾經住過的單元樓現在還在,不過臨街的一邊都破牆開了門面,全成了賣手機的商店。

三聖庵廟院與校尉營小學之間有座戲院,在這條街的路北。是個很大的院落,有寬大的木構中式大門,磚雕照壁也比一般四合院的要高大許多。劇場在院子裡南北縱向佈局,臺口坐南朝北,進劇場要從大院的門裡右拐,繞過後臺,從劇場東邊的通道向北,至一處木樁柵口檢票後左轉,由觀眾廳的東側入場。觀眾席由一排排的長椅組成,每個長椅的椅背後面都裝有寬不到二十公分的木條,當作後一排觀眾的小桌,放置茶水及食品。劇場裡不僅有人提壺續水,還有賣花生、瓜子的小販端著木盤轉悠。演出中間如果有找人的,則有劇場的雜役舉一塊四五寸寬、二尺來長的木板,上面寫著被找的客人名字在臺前走動,其作用相當於現在電視裡的飄動字幕……

我是隨父母去看戲的,所以有些戲我並不喜歡,比如大段唱腔的,尤其是“苦戲”,像《九件衣》、《桃花庵》之類,前者敘述的是件冤案;後者則刻畫一位受盡屈辱的小媳婦。哭哭啼啼唱個沒完,特別是是小媳婦萌生自尋短見的念頭之後,舞臺上會跳出一個扮作吊死鬼的演員來,不僅煩人,而且有點恐怖。每逢這種情況,我就溜下座位,蹲在地上逃避這難熬的時刻。好在劇目的安排總是不同風格、不同內容互相搭配的,為了我所喜歡的三國戲、猴(孫悟空)戲,也就不得不稍有犧牲了。

劇院的後面還有一個四合院,住著幾戶人家,出入都得經過檢票的柵口。我幼年時期的一位保姆後來遷到這裡,這給了我很大的方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以探親訪友的名義看蹭戲了。更有甚者,出於好奇,我竟然多次到後臺去探索幕後的秘密。可能是因為我太小,居然沒有演職人員干預。我上中學以後的第一次體檢數據是:身高133cm,體重29kg。你想,上小學的我能有多高?有一次,我站在“十三紅”劉寶山的化妝小桌前,目睹他一步一步由一個當代漢子,變成了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劉寶山是晉劇名角,但不是太原本地的演員,當時他們劇團來太原巡迴演出,這應該是解放以後的事了。

若干年後,我擔任《山西戲劇圖史》的責任編輯,不僅書中的劇目、掌故我耳熟能詳,而且在作者所聽到的、蒐集而來的資料中,有些竟是我親眼所見過的人和事。

當年太原有三家比較正規的劇院,分別被稱之為一、二、三院。我常去的這個是“二院”,是張美琴、花豔君為首的劇團的“主場”。“一院”在南肖牆,由丁果仙領銜;“三院”在開化寺南段的東岔道里,由冀美蓮、郭鳳英主唱。“三院”東西走向,北側與校尉營小學的操場比鄰,有扇平常不怎麼開的木板太平門,與學校的操場相通。白天沒戲的時候,常見晉劇淨角泰斗“獅子黑”喬國瑞穿著挽襠褲、袖著雙手到操場來曬太陽。那時戲曲演員的境遇遠不及時下的“星”們,“二院”有個“福義醜”,竟在舞臺的臺板下棲身。我在離臺口很近的側樓上看他揭開一小塊臺板,下到自己的“寓所”去,覺得很奇怪。除此,在戲院門前,還有一些賣花生瓜子水果糖的攤檔,開戲之前點著雪亮的電石(乙炔)燈做生意。開戲以後又每每能看到這些攤位的“老闆”粉墨登場,在龍套或者武行中出現,我始終沒有弄明白他們是究竟演員兼做副業,還是劇團僱傭攤販來幫工。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二院”拆建成現在的長風劇場,其時柳巷南路已經開通,整個劇院扭轉了90度,排場氣派的劇院大門就開到了柳巷南路上。不過,現在已經淹沒在各種商店的門面之中了。(未完,待續)

注一:抗日戰爭中,山西屬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是閻錫山。由是,老百姓把閻錫山政權及其工作人員統稱為“二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