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哀的王朝都城,昔日商肆林立遊人如織,現在卻淪為一個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縱觀歷史,大家不難發現,一位臣子或是一個家族,很可能因為某位皇帝而顯赫一時,然而在皇帝駕崩或是江山易主之後,他們的地位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上,一個王朝的興衰對於城市而言也有巨大影響,尤其是一國都城。作為全國行政、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都城肯定是比較繁華的。然而當王朝覆滅,尤其是被攻滅的時候,都城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殘。假如新的王朝並非定都於此,那麼前朝舊都的輝煌就會隱去。比如洛陽和開封,都曾是繁華顯赫的國都,如今卻只是兩座普通的地級市。

最悲哀的王朝都城,昔日商肆林立遊人如織,現在卻淪為一個鎮

▲元上都遺址

如果說從一國之都跌落為普通城市還勉強可以接受,那麼另一座國都的落差就大得令人咋舌——從一個廣袤帝國的首都變成如今一個沒有絲毫名氣可言的小鎮。它就是如今的上都鎮。對於這個名字,大多數人可能會是一頭霧水。上都鎮位於內蒙古中部,隸屬於錫林郭勒盟,距離北京僅有189公里。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讀者,或許會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兒眼熟,沒錯,它就是曾經蒙古帝國的首都——上都開平府。

最悲哀的王朝都城,昔日商肆林立遊人如織,現在卻淪為一個鎮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兄長蒙哥的命令,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大事,駐帳於金蓮川。他在這裡廣納人才,建立起歷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開始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征程。金蓮川所在地氣候乾爽、景色宜人、土地遼闊,給忽必烈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他命劉秉忠在此建立城郭並命令為“開平府”。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位為蒙古大汗,開平府的地位也隨之尊貴起來,從一個府直接成為為臨時首都。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五月,忽必烈正式升開平為上都,作為駐夏的納缽(即行營)。

最悲哀的王朝都城,昔日商肆林立遊人如織,現在卻淪為一個鎮

▲忽必烈營建元大都繪畫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下詔將燕京(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改稱中都,並進行建都的相關準備工作。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改為“大元”,次年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宣佈在此建都。不過忽必烈並未忘記自己發跡之地,因此頒佈兩都巡幸制度,此後元朝一直實行兩都制。

在上都和大都之間,一共建有四條驛道。按照祖宗規矩,這些流著草原血脈的皇帝們,在每年四月便會帶領著宗室親貴、朝廷近臣和侍衛前往上都居住。帝國的核心階層會在這裡消夏、打獵以及處理國政。等到九月份時,草原變黃、天氣轉涼,他們才會返回大都。也就是說,每年四月到九月,元朝中央政府的各個主要部門都在上都,皇帝和貴族、重臣也都在此,這一時期的上都才是整個王朝的政治中心。

最悲哀的王朝都城,昔日商肆林立遊人如織,現在卻淪為一個鎮

▲元朝皇帝劇照

由於元朝皇帝都是夏天在此居住,所以上都也有“夏都”之稱。當然,皇帝們之所以願意花半年的時間呆在這裡,並不只是為了享受,而是上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可以扼守中原,也可以監督那些草原上的王公,可謂南北盡在掌握之中。因此有元一朝,一直實行兩都制。當年營建上都城時,都是照著宋朝來的,甚至把開封城內的熙春閣都整體搬了過來。因此上都城內極其繁華,到處都是商鋪林立、人頭湧動的熱鬧景象。春夏秋三季,這裡永遠是人的海洋,來自全世界的使者和商人都在這座城市穿行,巔峰時期全城甚至可達百萬之眾。

最悲哀的王朝都城,昔日商肆林立遊人如織,現在卻淪為一個鎮

▲元上都殘存的城牆石磚

然而都城的命運畢竟是和王朝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為一個極其龐大但又極其短命的王朝,元朝僅僅存在九十年,統治者就灰溜溜地逃回了草原。任何一個政權的更迭,伴隨的都是沖天的戰火、滿地的瓦礫和焚燒的宮殿。上都也沒逃出這個命運,在紅巾軍攻克此地後,進行大肆破壞,上都於是就此沉寂,再也不復往昔繁華。

參考文獻:

《元史·卷四·本紀·世祖》《錫林郭勒盟志》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