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祭炼科仪

祭炼之内涵

祭炼属黄篆仪,《灵宝玉鉴》有“灵宝大法,有受炼更生之道”等语,故又知祭炼科仪之源头在于灵宝法。祭炼,又称济炼、炼度,此外,更包括“”一项。因此,祭炼实有三层含义:祭、炼、度。祭者,“设饮食以破其饥渴也”,即以甘露、法食施予所超度之亡魂,使其满足饥渴之欲。《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炼者,“以精神开其幽暗也”,即行法者通过自身之真水与真火交炼亡魂之形与神,使其形完质净。王玄真《丹阳祭炼内旨序》日:“夫祭炼者,祭,所以祭鬼神;炼,所以炼自己也。苟不炼己,则鬼神不能升度。 ”度者,超度亡魂,使之往生仙界。具体而言,亡魂经法师水火之炼,得形完质净,进而依宝箓之用,便能上升天界。此乃幽魂得解脱之终途,亦为祭炼科仪主要宗旨之所系。

祭、炼、度三者,实有其内在逻辑次序,不可混淆。《太极祭炼内法议略》卷中日:“

未食之前,以其蒂秽,则濯之净质,非浴则不能使之洁净享食也。已餐之后,既饱其心,乃炼之育精,非食则不能使之滋润育精也。”故先祭后炼。度者,乃生天之阶,故置之最末。

《太极祭炼内法序》中有一段文字对我们认识祭炼法至关重要,实为道教诸法之理论根基之一,其言曰:“虽然,大道无形也。人囿形而体道先天有物也,心格物以知天人吾同胞而物吾同体也。饥溺犹已,而爱乐不殊也。”以此,感同身受,推己及人以至及物,乃发心行法之动力。

道教祭炼科仪

祭炼之目的

其一,祭炼法之主要目的,乃助众魂摆脱饥渴之欲望,出离地狱之束缚,使之“释然如冰消冻解,以复其本真”,进而往生仙界。如张逊所云:“人死魂升魄降,是其常也。其变也,则有魂魄不能升降,而沦滞于昏冥之中。其饥渴之欲,幽暗之识,茫茫长夜,无有己时。是以仙翁悯之,在法中有祭炼之道。”此处不仅已点出祭炼之目的,更略述了祭炼法产生之缘由。盖道教历来就有广泛而深厚的济度思想,如《度人经》即有“死魂受炼,仙化成人”之语,而祭炼法则在此基础上大加发挥,将这一思想萌芽培植成一种蕴涵时代特色与社会需要的科仪结构。道教作为宗教,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宗旨不外拯济万民,使之悉获解脱。南北朝时期,正值兵燹频生,生灵涂炭之乱世,道教则以其济世度人之悲悯精神,急切关照彼时之社会现实。此亦祭炼法流行之一大促因。

道教祭炼科仪

其二,祭炼法之施行,主要凭借行法者自身之修持与德行,因此,行法者乃祭炼过程重中之重。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称:“斋法莫难于炼度..行炼度之法,须明采纳,吞三光正气,日精月华,吐故纳新,自身集召阳神,炼除阴翳,方可明炼度亡魂之法。”综观诸祭炼法,当知行法者之作为贯穿祭炼之始终;后世祭炼法虽有愈演愈烦之趋势,但其中心依然如故,行法者个人仍起着决定性作用。众魂借行法者之力获得解脱,乃祭炼法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实质上,行法者自身亦因此而积功累德,大获裨益。王玄真即言,太极仙翁因炼神祭鬼,“位登天阙”,并谓“炼神祭鬼之道,可谓登仙陌圣之阶,累行积功,莫大于此”。郑所南亦曰:多行祭炼法,“非惟鬼神获大利益,而我一身精神亦大充盈,神仙可觊也”,“自己现世延寿获福,他日当为南宫真仙”。故而,此亦为行法者发心之重要因素。

此外,祭炼法对于生者而言,亦为莫大安慰,如张逊所言:“

世人之死,其亲未知亲之魂魄升降耶?沦滞邪?倘以其道开其幽暗,拔其沦滞,升于高明,如生死而肉骨也,得不慰其父兄子弟之心哉!”如此,祭炼法可缓解生者之忧虑与牵挂,功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