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9开年首个国企改革案例,为何聚焦汾酒?

补考”、“赶考”中,抓住了完全竞争领域的汾酒集团作为突破口。

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表示,“挑战性的任务目标、近乎苛刻的考核要求,首先是对汾酒管理层的改革担当有信心,汾酒轻资产、无亏损、盘子小,又是完全竞争领域,在短期内较易取得突破。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榜样,点上突围,面上破冰,撬动全省国资国企改革。”

人民日报2019开年首个国企改革案例,为何聚焦汾酒?

▲2017年2月23日,汾酒集团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责任书

其实,汾酒改革面临的“难题”并不少。用李秋喜的话说,作为老字号酒企,也作为国企,汾酒“国企有的毛病全都有,别的国企没有的毛病汾酒也有”。

汾酒是个“大企业”,员工万余人,并拥有多个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在酒业主业之外,还涉足很多产业。在这样一个“大企业”身上做改革文章,每一个动作,势必牵动利益广泛,难度可想而知。

汾酒还是个“好企业”。彼时,白酒行业已走出调整期,汾酒作为优势名酒,正面临着有利的市场发展机遇。在竞品平稳发展的情况下,“改革”会否影响业绩,从而错过“窗口期”,这在当时很难估量

作为一个“好企业”,汾酒既要解决好内部改革问题,还要确保外部发展更好,也只有取得更高水平的外部发展,才能使改革的价值凸显,才能确保改革持续推进。这样一个内外兼修、双线提升的挑战,对于汾酒集团堪称艰巨。

不过,“大企业”的成功改革,更具普遍性的样本意义,“好企业”的成功改革,更具市场性的实效价值。困难越大,意味着汾酒改革的价值与动力越大。

在此情况下,李秋喜看到了汾酒的责任与机会,主动请缨成为改革试点,甚至押上了“帽子”:“完不成任务,我下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汾酒改革之难,若非如此的魄力和胆识,恐怕都难以取得真正令人满意的成效。

3

改革决胜,汾酒要上升为“全面样本”

改革形势之艰难,反而让汾酒这个样本,具有了超乎预期的意义。

“点上突围,面上破冰”,《人民日报》文章如此对山西省国企改革攻坚评价。作为山西省国企改革的“点”,汾酒利用国企改革的良机率先“突围”。

为什么是“突围”?

首先是汾酒的业绩突围。“汾酒速度”、“汾酒加速度”相继涌现,推动了“汾老大”回归。2018年,汾酒集团实现销售158.83亿元,其中实现酒类销售110.64亿元,同比增长35.69%;实现利税65.36亿元,同比增长89.82%;实现酒类利润23.45亿元,同比增长59.72%,汾酒行业排名从2016年的全国第八,连上两个台阶,位居第六。

同时是汾酒的行业突围。“复兴汾老大”的汾酒已经与“瞄准后千亿”的茅台、“二次创业”的五粮液共同开启了白酒“三李三香”时代,“行走的汾酒”在全国范围进行汾酒技艺的完善、文化的交融和地位的稳固,国际化的不断加码更是让汾酒走在了白酒国际化的前沿。

另外,汾酒“突围”也为山西省国企改革“撕开了口子”,不仅做了一道证明题,还做了一个可复制的标杆。“汾酒经验”被复制到山西省的其他国企,以“点”带“面”推动山西省国企改革“面上破冰”

这三个“突围”的成功,让汾酒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角色。以往,酒业价值被视为经济贡献和社会影响,利税、就业、文化等是衡量酒业价值的主要依据,而汾酒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则重新定义了酒业价值。

这不禁让人想起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让中国再次刮起了改革的春潮。同年,捕捉到机遇的汾酒,作为山西省国企股份制改制的“试点单位”着手寻求上市,并最终在1994年成为山西首家上市公司和白酒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现在,汾酒又一次在时代的大潮中“出列”。2019年是国家实现2020年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之年,众多国企都要启动并且深化改革,迫切需要“从0到1”的经验与路径,汾酒的“全面样本”意义将进一步凸显。正如李秋喜所说:“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只能说是初战告捷,改革从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

在这条“路”的前方,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汾酒呢?

汾酒是中国白酒的标志性企业,是酒业传统文化属性的最典型代表,而这个有着极深厚传统精神特质的行业,却又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开放化的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汾酒在这个特殊领域,面对极难的命题,却做得如此之“好”,其样本价值已不局限于山西,而是在改革时代不断进取的表率,是对民族企业走向未来的引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