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旅行: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小編要給你講一個歷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東晉隆安五年 (401) ,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江,戰略目標就是“鼓譟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繫,以圍攻晉都建業,後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

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後,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駱賓王等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 曌 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後,徐敬業、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

宋代,這裡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禦金兵南侵。千百年來,發生在這裡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 ·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

講到這裡,小編要告訴你,這個地方就是具有千年歷史的鎮江西津渡口,目前已經成為了比較有影響力的古街,也是遊覽鎮江的必去之地。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鎮江臨渡口而生,傍水而興。在鎮江西津渡的待渡亭對面,有一尊人物雕塑,他面目清癯,右臂微抬,滿目迷濛,好像在眺望著長江。他是誰?歷史上在西津渡留下足跡的大人物如過江之鯽,誰值得鎮江人為之刻碑立像?

一說起金陵,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南京,卻不知鎮江在唐代中後期也曾被稱為金陵。明林魁《金陵辨》中寫道:“唐人指京口曰金陵。”在鎮江西部的雲臺山麓,有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街——西津渡。在唐代稱之為“金陵渡”。

小山樓,曾經是唐代“金陵渡”渡口一家客棧的名字。晚唐詩人張祜曾經夜宿小山樓,留下了這般淺吟低唱: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現代人中很少知道張祜是何許人,有關他的生平近於虛無。通過史料只查出他是山東人,一生在高官侯府裡做幕僚,詳細生平沒有記載。張祜因詩揚名,以酒會友,平生結識了不少名流顯貴。然而,由於他性情孤傲、狂妄清高,在仕途上並不順利。晚年的張祜因喜愛曲阿,遂在此隱居以終。

鎮江是一座歷史有故事有情懷的古城,水岸相鄰,渡口物流曾經繁華了一代的經濟。就在張祜到達金陵渡的晚唐時期,地處長江之畔的這座渡口,已經存世長達數百年。那時的長江是不折不扣的天塹,十里寬的浩蕩江面沒有輪渡,沒有大跨徑懸索橋,行人過江全靠艄工們駕馭帆槳。


晨光裡的鎮江古建築,依然保存著昔日的灰瓦白牆風格,老鎮江的風格不變,街道不變,只是曾經的那些少年已經作古長江,面對滾滾流淌的河水,誰不註定成為漸行漸遠的人?

歷史上的瓜洲古渡,在長江河道的北移與沖刷下,今天已被淹沒於江中,現在與西津渡隔江相望的,是一片復建的風景區。瓜洲原本是長江中泥沙淤塞而成的一座沙渚,因形狀如瓜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唐代中葉以前,往來船舶並不在這裡停靠,此後瓜洲渡的形成,正是依附於西津渡的繁榮。

青石板,古街道,古道瘦馬不是西行,而是下了江南。鎮江隔著揚州只有一個小時的生活圈子。

時光不老,古城不古。不管是宋代還是清代,這裡曾經是一派繁榮之景,如今,人去樓空,剩下的只是一地的寂寞,被遊客猜想。

青石板路灑下的光陰,讓許多遊客無從理解,這裡曾經是喧譁和腳步匆匆的街道。

臨近江水,怎能沒有故事,沒有客船,沒有遊人如織的生活畫面。老百姓有一句俗話說,“長江無風三尺浪”,一是說它的氣勢,二是指它潛藏的危險性。傳說,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腳踩祥雲途經鎮江,親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毀人亡的慘烈一幕,於是伸出援手,將掙扎在波濤中的遇難者救上了岸。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鎮江正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每年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因為這裡有珍貴的文物和建築藝術,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

現在,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據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 150 多家。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歷史的,但同時它又是年輕的、現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憶裡,悠閒自得地生活著。也許他們的眼前是騎著毛驢上金山的遊客的身影,耳畔交織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笙簫管笛如泣如訴的旋律。他們咀嚼著歷史,如同咀嚼著回滷豆腐乾和麥芽糖的滋味。


不僅如此,西津渡還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無窮的歷史長卷。關於這一點,古街上由東向西的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刻就給了我們明白無誤的提示。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無疑,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情和風貌。

目前,在古街保存完好的建築,依然留存著商業的氣息和味道,沿街許多商鋪在經營著鎮江當地的特產和一些記憶裡的流年。

昨天已經成為歷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時代的內涵,賦予時代的活力。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蹟,古樸的生態,淳厚的民風,傳統的商業,一切的一切都煥發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