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孩拜年開始講起…

早上從村裡出來的時候,菩提早就跟著大哥哥小哥哥一人提著一個小袋子滿村跑著,小袋子是用來裝糖果和香菸的,挨家挨戶給村裡的長輩拜年。小孩拜年開心極了,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撇開的新衣和小袋子隨著孩子們的奔跑,飛揚起來,朝氣蓬勃。

大年頭一天,村裡的風俗是,晚輩必須去給長輩拜年,五六歲的小孩,大都滿村跑著。要是家裡小孩多,便會結伴而行;要是隻有一個,先會一個人默默的去拜年,要是看到結伴的夥伴,便也會加入拜年的隊伍。但有個問題是,單獨行動的拜年路線和結伴而行可能不一樣,所以有些小孩可能會給別人重複拜年。大人們也不會計較,看到村裡的小小子、小姑娘喜氣盈盈的說著“拜年了拜年了”之聲進門,便會點上早就準備好的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孩子們的笑聲匯聚在一起,便是過年特有的喜慶意味了。

爆竹放完,大人們便會挨個兒給孩子們發禮物。如果是小小子,便會給上一支菸,如果是小姑娘,便會抓給她一把糖果。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留下的傳統,反正從我們小時候那會兒開始,便已經是這樣的習慣了。

唯一有區別的是,我們小時候物質匱乏,大部分人家經濟條件也不好,那時候發給孩子過年的煙大多是幾塊錢一包,小孩回來,大人要是能在一堆煙裡挑出一根“紅塔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可現在,20多年了,小孩拜完年回來,袋子裡大把大把的“中華”煙。那時候給的糖果也多是自家做的凍米糖、蘭花根、玉蘭片,現在給小姑娘的糖果,早就是更新換代了十幾次包裝的精美的品牌糖果。雖然味道不一定比得上令人懷舊的小零食,可畢竟這是村裡經濟水平提升的具體表現啊。

昨天晚上,我就對菩提說:

明天去給別人拜年,要說吉祥話,見到人要叫大伯、叔叔或阿姨,要說祝你身體健康發大財。

菩提一邊看著動畫片一邊點頭答應,2秒鐘後問:

吉祥話是什麼?

我說:

吉祥話就是對長輩的祝福,知道了不?

菩提說:

哦,我知道了,是不是還要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啊!

我趕緊笑著制止:

不可以隨便向別人討要紅包的,這很沒禮貌!

菩提似懂非懂接著看著兩頭熊調戲一個光頭的故事。

我也不知道今天菩提有沒有按照我昨晚說的去做,估計早就忘了吧。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年初一小孩來家拜年,一般嘴裡說一句“拜年了”,便完成了他們認為的拜年儀式。

我們小時候可比這隆重多了。

我們小時候那會兒,雖然也是提著小袋子滿村跑,可能也是拜著拜著就忘記這家剛剛有沒有來過。可我們拜年可是實打實的雙膝跪地啊,進門二話不說,先往地上一跪,把自己的身體先扔給大地。大人們也大都開心的趕緊過來扶我們起來,並說著“快起來快起來,大學生大學生!”可能對於村裡人來說,考上大學便是對孩子們最好的人生祝福了,他們可能認為,上大學便是終極人生目標了,上了大學便可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了!現在想想,也真是淳樸的可愛啊!

所以我們的膝蓋,大年初一那天全部都是沾滿泥土的,膝蓋上下跪的痕跡明顯。要是褲子質量差點,頭一天就能把褲子磨出洞來。

從小孩拜年開始講起…

拜年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如果追本溯源,便是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

後來拜年也成為統治者統一思想、凝聚人民的一種方式。作為歲首朝賀,古已有之。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官府僚屬亦往來拜賀。《後漢書·吳良傳》:(良)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太守)門下。

所以您看,不管是哪種方式的拜年,拜年從古至今,從上到下,一直便也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表達禮儀、表達祝願、體現傳承最溫厚最體貼的方式。

再過幾十年,菩提應該也會對他的小孩說:大年初一拜年,要有禮貌,要多說吉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