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熱搜話題,你和五年前相比有什麼變化,點贊最高的答案很扎心:更窮了。

碰巧,一個朋友前兩天跟我說起自己的中年危機,也提到了這一點,30歲比20歲更窮了。其實不難理解,過去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現在為了全家吃飽,只能自己餓著。睡不著覺,頭髮禿得厲害,每天跑業務已拼到體力極限,可收入還是沒變化,竭盡全力,都能得到想要的結果,為前途擔憂,也情有可原。

瞭解他的朋友都知道,剛工作那幾年,他晉升很快,可沒想到很快就遇上了職業瓶頸,薪水一直漲不上去,我們這些外人,也只能勸他調整心態。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其實這個朋友的水平沒問題,能力也很強,可惜選錯了。他們這家公司,在業內水平一般,對接的資源有限,累死累活做十個小項目,不如人家一個大項目,賺得盆滿缽滿,還能揚名立萬。

聽到這裡,忍不住想起朋友大學畢業那段糾結的日子。大學畢業,放棄了大公司的offer,去了家工資高的私企,後來輾轉了幾個量級差不多的平臺,結果還不如一開始就選大公司,這些年工作的積累,也能開始接觸核心業務了。

你老闆不值錢的時候,你也不太可能值錢。

“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沒有選擇的努力,是窮最大的根源。這一點90後們很精明。

現在的90後,都很挑剔,以至於公司招人,難上加難。過去,你總覺得,有錢能使鬼推磨。後來,才發現,別人看不上你,真的不是因為錢。

有個初創公司的HR朋友,前兩天,跟我吐槽,今年經濟形勢這麼差,裁員一波接著一波,他們公司月薪兩萬的工作,招不到人。過去,都是她面試員工,問問,你有什麼優點,有什麼人生規劃。可現在呢,她要被員工面試,你們公司有什麼優點,未來有什麼發展規劃。

作為一個HR,她還經常說得不到位。被拒絕的理由,很婉轉,可她都聽得懂,人家拒絕你,真不是因為錢。

要說現在90後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們家有個典型案例。一個90後親戚,畢業之後,一心想去大公司,年景不好,沒找到心儀的工作。當時所有人都勸他,湊合一下,先找個工作幹起來再說。可他沒聽,在家整整窩了三個月,非要出國讀書。被不少人說傻,讀再多書,回來還不是要重新開始,怎麼想都應該先佔上位子再說。

可這個90後還是堅定地去讀書了,一句寧缺毋濫,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當時,不少人說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可是,留學回國後,如願進入了大公司工作,接觸的都是大項目,周圍都是優秀的人。

於是,人們才紛紛感嘆,原來不願屈尊的90後才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代人。

“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最新一季奇葩說中,李思恆跟對面哈佛高材生詹青雲,說了一句話,好笑又扎心:“你低薪的底線是我高薪的極限。”

可現實就是如此。一家大公司用來保底的資源可能是小公司奮力爭取的極限。

大公司通常有自己穩固的客戶資源和話語權,無論是和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合作,都有實力做出大膽的嘗試,拓展可能性,不必畏首畏尾,擔心被拒絕。

有些初創公司,雖然小,但是如果行業新,也不是沒有顛覆傳統企業,領跑賽道的可能,但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是九死一生。

所以,有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總是問我是進大公司從基層做起,還是去小公司當“元老”,我都勸他們先去大公司學習歷練,錢和興趣都是小事,一個人起步時的眼界很重要。

最怕年輕人在本該進取的年紀成為“井底之蛙”,明明頭頂上只有一小片天,還以為擁有了全世界。

“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你和五年前有什麼變化”?“更窮了”

在自然界中,一顆植物單獨生長時是矮小單調的,但要是跟眾多同類植被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顯得特別有生氣,一同向上生長。

這條對人類也適用,在人才薈萃的群體裡,人才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會極大地促進整個群體的提高,心理學上稱為“共生效應”。說白了,就是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感受積極拼搏的氛圍,從內心欣賞並激勵自己成為他們。

一個朋友準備裸辭,原因很奇葩卻很有道理:太好混。

他們公司進入市場早,累積了一定知名度。他本想借公司平臺好好發展,誰想每天早出晚歸的同事們都在磨洋工,工作效率底下,沒事兒就愛開會,其實都是聊閒篇兒, PPT的內容80%都是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唯獨沒人願意解決生產中的一些讓客戶不滿意的問題,更談不上技術創新。

其實,朋友是個活得特別明白的人,你混過去的每一天,日後都得加倍還。

現如今,大家都忙著打拼,我們在職場跟同事們一起並肩作戰的時間可能比陪伴家人的都長,所以,選擇跟怎樣的人一起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大公司的平臺更廣,體量大,實力強,福利好,就像是一層安心的保障,但能跟優秀的人一起共事才是大公司能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因為人慎獨總是很難,但榜樣的力量巨大。大家都不思進取,你便也難振作,大家都勤奮好強,你也不自覺地會要求自己別偷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