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最好高中遭遇“尷尬”:十幾年未出清華北大學生!

在縣城一省示範高中工作十二年的教師抱怨:“自從我到了這個學校工作,每年高考我們學校就沒有一個同學考上清華或北大,以前每年或隔年都會考上一到兩個,難道我們學校在走下坡路嗎?”他所在的學校是這個縣城最好的高中,學校規模也很大,每年都有近千名學生參加高考,十多年竟無一人考上清華北大,縣城最好高中尚且如此尷尬,其它普通高中自不言而喻。

縣城最好高中遭遇“尷尬”:十幾年未出清華北大學生!


從全國範圍看,縣域基礎教育的水平和條件與地級市無法比擬,地級市跟省會城市沒辦法相提並論,而直轄市各種優越的教育資源和條件又是省會城市無法達到的。對於清華北大這種稀缺的學位資源,相對較弱的縣域教育條件下如果想獲得,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裡提到的資源稀缺因素,仔細分析,就能看出為什麼很多縣城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沒有學生考取清華或北大。截至2017年12月31日,根據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統計表》顯示,全國共有363 縣級市、1355 縣、117 自治縣,而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每年本科招生的總人數分別在3000左右,即使平均分配,到每個縣也只能分配1.5個名額。

縣城最好高中遭遇“尷尬”:十幾年未出清華北大學生!


在現有分省招生的高招模式下,2018年清華大學本科招生章程中做出了這樣的規定:統籌考慮各省(區、市)考生人數、生源質量、區域協調發展及重點支持政策、歷年計劃安排等因素,確定分省招生計劃。所以各省的招生數量並不是平均分配的,從歷年清華北大本科階段在各省招生的人數看,兩所學校在大部分省的招生人數均為百餘人,從現實看,這些名額大部分會被省城、各市比較好的省重點中學“尖子生”提前搶走,剩下來可供縣城中學學生爭搶的名額其實已經不多,如果再碰上某個省份有幾所“超級高中”,那其它縣城高中“全軍覆沒”也是很有可能的。

縣城最好高中遭遇“尷尬”:十幾年未出清華北大學生!


不少人看到這一現象後,把矛頭指向基礎教育的不公,認為正是由於基礎教育存在著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差異、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教育過程中的不公平等因素,導致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存在高低層次之分。人們最直觀的的感覺就是學校的高考成績,比如名校考取人數、一本達線率、本科達線率這些可量化的衡量標準。如果一所高中的畢業生考取名牌大學的人數較多,甚至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考取清華北大,這所學校通常會被認為辦學水平很高,是公認的好學校。反之,一所學校一本都沒有幾個人能達線,大家就會認為這所學校不咋地,至少是一所很普通的學校。這樣看來,在人們心中早已把學校分出了三六九等,這種觀念在重視教育的家長心中更是根深蒂固,他們會把中考成績突出的孩子送到地市級、省會城市中最好的高中,接受更加優越的教育。“尖子生”的大量流出,也導致縣城越來越難有學生考取清華北大。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物質條件的提高,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捨得投資,這樣的惡性循環有加重傾向。

縣城最好高中遭遇“尷尬”:十幾年未出清華北大學生!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光是學生家長會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教師也會嚮往更好的教學環境,教育人才的流失也是縣城高中無法改變的“硬傷”。有一位國家級重點師範大學畢業回母校工作的教師就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回到母校已經物是人非,雖然我們學校是縣城最好的高中,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以前教過我的那些優秀教師,評上了名師後就被市裡或者北上廣的學校高薪挖走了,學校想重寫當年的輝煌歷史變得越來越難……”

受教育體制以及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僅僅用高考考上清華北大的數量來衡量一個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是不科學的。因為能考取清華、北大這些學校的學生,除了有天賦,有好的學校教育,還有很多外在的物質條件成就了他們。若拋開其他評價標準,僅僅看高考成績的話,用一本達線率和本科達線率去衡量,比僅僅看名校錄取率顯得更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