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清華北大,是教育發展的逆流


一所重點中學,如果沒有一個學生考進北大、清華,這所學校肯定在當地抬不起頭,校長能否繼續當下去都是問題。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考進北清的人數,有成為評價頂級高中的唯一指標之勢。

一名學生,只要考進北大或清華,就不再是“普通人”,是學校的“高考英雄”,是所有學子的成功楷模、膜拜的偶像,還是當地教育的榮光。

“神化”清華北大,是教育發展的逆流

神化“清北”的現象,在我國日益突出。這不但直接加劇基礎教育的應試競爭,破壞地方教育生態,也是我國社會的教育焦慮之源。繼續這種做法,不管我國怎麼擴大教育資源,都無法緩解社會的教育焦慮。要重建我國教育生態,就必須遏制神化“清北”。

在分析我國學生的應試壓力時,很多人認為,這是由於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可問題是,相比20年前、30年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已經豐富許多,可為什麼目前的升學競爭比二三十年前還激烈呢?一位中學校長告訴我,本世紀初期,評價學校辦學,就看升學率,隨後,不再看升學率,只看本科率,很快進一步發展為看一本率,最近幾年來,則只看上北大清華的人數,因為重點高中的一本率已經差不多。他說,當地主要領導來學校視察,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並無什麼興趣,就直接問:“能考幾個北大清華?”這帶來的結果是,當地最好的高中,就想著怎麼有學生考進北大清華,有的還給考進北大清華的學生樹碑立傳,這就刺激搶生源、抓應試。而我國社會輿論也加入到神化“清北”之中,渲染考上清華北大就是“教育成功”、“人生贏家”,培養自己的孩子進北大清華,是千萬家庭的夢想。

神化“清北”的本質是“名校情結”,這比“名校情結”更嚴重,直接限定為兩所學校。既然有對“清北”神化,於是,對用人單位毫不掩飾的學歷歧視,我國社會就沒有那麼介意: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學生就該得到優待,就該有好工作,這似乎成為一個“定律”,不這樣,反而覺得不可思議。最近,深圳一高中招聘教師,20位新聘教師中,有19名從清華北大畢業,令輿論譁然。很多人不理解,為何北大清華清華畢業要去中學當普通教師呢?

“神化”清華北大,是教育發展的逆流


神化“清北”,其實令北大清華學生也受不了,這意味著他們不能做普通人,從事普通人從事的職業,否則就是“失敗”。而現實是,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很多就是普通人,他們沒有那麼神奇,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百萬年薪的工作隨便找。然而,在神化“清北”的輿論生態中,很多人對此選擇無視,哪怕一名學生從北大、清華退學,母校還會繼續視其為“英雄”,邀請他(她)回校給學弟學妹做報告。

高等教育只有多元發展,才能拓寬學生的選擇,由此緩解社會的教育焦慮。而把一兩所學校“神化”,則必然矮化其他學校,使學校等級化。在把學校等級化的教育環境中,不管怎麼發展高等教育,社會都會只關注“最優質”的、處在頂端的學校,這也就是我國當前的現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可是升學競爭卻日益激烈。

“神化”清華北大,是教育發展的逆流


是應該認識到神化“清北”的危害了。地方政府不能再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更不能以上北大清華的人數,來考核學校辦學。國家層面也需推進消除學校身份、等級的改革,我國新高考改革,已經明確取消高考錄取批次,以促進學校在招生中平等競爭,神化“清北”顯然與消除學校等級、身份的改革背離。

去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破除唯升學論,就要從遏制神化“北清”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