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戰場、實體迴歸

萬逸之家|零售戰場、實體迴歸

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只做電商必然是死路一條”如今,互聯網教主馬雲又發出這聲吶喊,緊接著,阿里大力投入盒馬鮮生。隨後,騰訊京東等重點佈局線下新零售,動作不斷,落子有力。

如今,大賽道格局已定。線上由最初的大爆發迴歸到平靜,隨著流量通道變窄利潤空間變小,大家紛紛開始轉變方向,實體門店再次成為“核心腹地”。經濟開始向線下實體“迴流”,但線下實體的玩法已悄然發生改變,重新定義線上線下是大趨勢。

萬逸之家|零售戰場、實體迴歸

重估門店價值

傳統的門店經營是產品時代;當門店開始差異化來獲取消費者的時候,是品牌時代;當消費者以服務和體驗為標準來“挑剔”門店的時候,則是消費升級時代。

店商,這個一直傳承下來的生意模式,在過去的十年裡被互聯網衝擊得搖搖欲墜。如今,門店的定義將被改寫。門店不再是產品物流的倉儲,更不是一個產品轉移的窗口,從產品交易中心到服務體驗中心,門店承載著企業產品、品牌文化、服務體驗、價值觀全部觸點。

隨著消費升級的過渡,純電商已走入瓶頸。前二十年的電商和移動電商都是由技術引領生產和信息變革,繼而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新零售則是由消費者和消費方式逆向牽引消費變革。而線上渠道,功能將更多的是作為產品渠道的一個補充。

萬逸之家|零售戰場、實體迴歸

重拾線下消費半徑

線下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消費者半徑較之線上偏小。基於地域的侷限性,消費者可“運動”的半徑較小,選擇區間小,分子變小,機會變多。

“位置”是線下門店投資的第一要義,現在的城市商業中心依然驗證著這則黃金信條。同一品牌,同一城市,不同地點的分店面對的消費群體和需求差別很大。品牌重回線下,需要修正自身對目標消費群體內涵的理解。在獲取區域內的消費者真實完整的觸點後,方能真正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體驗。

萬逸之家|零售戰場、實體迴歸

重新定義品牌角色

我國便利店銷售額在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佔比僅為 1.5‰,遠低於日本便利店佔社銷總額 7%的比重以及美國 5%的比重,在市場經濟的賦能下,品牌商探究消費者需求,不斷優化升級消費者服務,是消費升級下導致的必然角色轉換。

萬逸之家連鎖便利店根據多年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一方面,以供應鏈體系及互聯網思維幫助門店橫向整合社區商業資源,將社區商業集成化、便利化;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互動、便利與實體店的在地體驗、服務相融合,縱向打通便利店與消費者的溝通環節,建立黏性消費的通道。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社區服務平臺才是萬逸之家連鎖便利店的初衷與目標定位。

萬逸之家|零售戰場、實體迴歸

綜上所述,門店最重要最核心的轉變是主體的轉變,即門店所有的經營活動必須從過去的以產品所有權的轉移為中心轉變為以打造顧客體驗和服務為中心。零售的戰場早已硝煙瀰漫,品牌商們紛紛主動或被動的轉型。經過這一輪新零售浪潮,企業掌握主動權率先突圍,用更先進的理念改造自我才是乘風破浪的良策。

【幸福生活、萬逸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