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今天有书君为各位带来的这本书就是:《深度工作: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相信有很多上班族的朋友都看过这本书了,今天有书君就来和大家一起剖析一下这本书吧。

《深度工作: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是2017年07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美] 卡尔·纽波特。

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 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深度工作时,大脑是非常专注而高效的,有能力处理复杂问题。想象一种状态:在无人打断的长时间思考下,大脑会创建精密的立体信息网络,各种想法和创意会不断涌现,发现问题后去吸收信息的效率会非常高。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则有丰富的内涵,是否能想到足够的深度。举个数学的例子:对贝叶斯公式,它的概念简单,被很多理工科同学熟知。它最初用于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条件,需要哪些背景知识,进一步,它的本质,有哪些推论和扩展,在哪些领域被成功应用。能把这些问题都讲清楚,足够去应聘顶级的算法工程师。

专注是一种习惯,当你能在乏味或费解的问题上(比如看这篇文章)保持专注时,大脑会自然地习得这种技能,并逐渐适应。专注工作非常高效,虽然财富相差巨大,但人人时间平等,节约了工作时间就有更多空闲去浪。

除了高质量地工作,深度思考还可以扩展到平时的空闲时间,当然并不是鼓励成为工作狂。很多好想法,并非来源于书桌前的正襟危坐,而是来自于生活中不经意的思维火花。当你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时,就会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思考它。不刻意的状态反而能促使它们浮上真正的意识。

散步中思考非常有效,当然要保证安全。在冗长的通勤途中,让自己尽量不玩手机,想想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原本抓狂无聊的等待反而进入了平静。想象周六傍晚,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周边空无一人,只有几只小猫在身边玩耍。望着平静的湖面陷入沉思:最近要完成的任务,有几种方案,优劣如何,资源是否能到位,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哪个妹子比较好看(又乱入了),进一步地,制定关键节点,任务产出和产生的影响。在半小时之内,不借助笔和纸,让大脑对问题的解决路径做完整的模拟。说不定能一下子想通困扰很久的问题。

城市本来是无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交流和竞争带来了趣味。你可以和大脑做朋友,它会为你构造漂亮的场景,创建记忆宫殿,记住令人惊讶的海量信息。大脑还可以模仿几个朋友帮你出谋划策,但千万不要陷入多重人格的陷阱啊(这个太酷了)。

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深度工作不是成功学,更不是走向人生巅峰的灵丹妙药。它是认真对待生活,有效利用时间的态度。它并不意味着要与世隔绝不与外界交流。你可以按自己的习惯配置闭关和沟通的节奏,沟通的效率反而更高。对方会因为你之前的深度思考而感到惊喜,没有人会喜欢脱口而出的无意义观点。

深度和专注会带来巨大的不同:一般环境下,只要认真工作,就足够成为佼佼者。然而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下,要想出人头地,就需要对业务,产品和算法有一穿到底的体系化理解,以及深度的工作,主动地行动。虽然大公司人才济济,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大家有时忙过了头,最根本的细节被忽视的现象比比皆是。再回答前面的问题,因为强者能够想清楚并规划未来,专注导致主动,主动反哺专注。因此起点相同的人几年后会有巨大的差距。

更何况,由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AI发展日新月异,速度快成本低,且几乎不会出错,未来大量对脑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将会被AI取代,尤其入门级的会计,程序员,美工等办公室白领,反而对需要与环境复杂交互的服务业冲击较小。要想在新的竞争形态中取得优势,不仅要与人竞争,还需要拥有AI不具备的模糊决策的深度思考能力。


引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