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勞而獲”的數字貨幣真的存在麼?

DappSo

其實,有很多基於區塊鏈項目而發行的代幣一毛錢價值都沒有。究其根本,是因為價值捕獲機制不夠,市場策略隨意以及上崗培訓流程複雜繁瑣使得區塊鏈生態系統變的問題重重。此外,相關科技生態系統尚未成熟,大眾缺乏文化動因接受去中心化技術也是主要原因。大多數區塊鏈上的項目,基本都沒有對員工進行入職培訓,沒有用戶,沒有盈利甚至在其代幣生態系統中的持有資本或是活躍用戶都完全為零。這篇文章的總體論點與其它文章提出的論點並不相互排斥。

不過我想表達的是:

現如今,區塊鏈網絡上沒有主流的實用價值安全的進行點對點交易,傳遞信息,語音或是視頻;無信任,可證明公平的算法;個人隱私以及審查阻力。這些東西其實沒有人在乎。

為了能夠被大部分人接受,我們或者說區塊鏈網絡需要主流的實用功能。我們想要普通民眾,比如環保活動人士,普通民工,家庭主婦等在具備對主權個體追求的同時,還想要他們具備對區塊鏈,加密貨幣的分享之心。因此,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一場互聯網架構革命增強人們的認知,但是增強認知的責任不在用戶,而是那些自詡掌握著網民網絡生活的公司企業們。

然而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過得有滋有潤的企業家對此都不屑一顧。別問我為啥…我也不曉得!

有意義的實用功能

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實用價值,比方說點對點的應用程序,跨國的,高度隱私的,並且具有審查阻力特質的交易其實對發達國家裡富得流油的有錢人來說壓根無關緊要。對他們來講,唯一有意義且讓他們覺得輕鬆一點的地方在於可以借用投資能力對沖日後可能會出現的通貨緊縮。而在其他方面,轉換成本,認知學習開銷以及缺乏工具使得人們很難拋棄傳統的中心化應用和支付方式。再說了,大部分普通民眾隱私意識薄弱,沒有對惡性通貨膨脹的擔憂意識。

區塊鏈網絡和加密貨幣絕對有實用價值,它能夠幫助解決互聯網和社會中存在的很多問題。但是這一天的到來還需花費高額的成本,目前絕非最佳時機。雖然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使用區塊鏈技術並沒有增加成本,但是對目前並不是核心關鍵的事物來講,轉換成本太高。還有,正如Andreas M. Antonopoulos 曾經好幾次說過的,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涉及到隱私和抵制審查制度這些方面。

那麼像是去中介,提高效率,讓人們不再受數據的奴役這些方面來講是怎麼樣的呢?

Emmmm如果人們真的對此有足夠高的關注度的話,這些確實是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的實質問題。但是仍會面臨以下這些問題:第一,糟糕的用戶體驗;第二,繁瑣的融資和技術培訓;第三,人們並不care!

所謂項目,賣的其實都是故事。所以大多數在發達國家中啟動的項目兜售的也都是解決第一世界問題的故事。壓根沒有人會真正在意存在的那些問題。再說這些項目也無法承載用戶,維持項目中網絡的使用需求。因此導致效用和投機價值的比率很低。記住:目前,還沒有一個注重保護隱私,抵制資產審查,區塊鏈實用功能相關的“文化運動”能抵得過人們對代幣,加密貨幣的貪婪之心和投機炒作。

若想要大多數人接受區塊鏈技術,人們應該拒絕此類投機買賣,設計出一套好的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在文化層面激發人們對保護個人隱私,提供審查阻力的強烈意願。

否則的話就只是為了毫無價值的故事而賣錢罷了。更糟糕的是,這種沒有意義的行為會引發近日來的投機泡沫,還會成為更多投機泡沫的基石。

現在,加密貨幣市場裡的每個人都急於找尋新的有意義的方式來花掉自己的“新錢”。但是市場上並沒有足夠的案例供大家花錢,最終導致大量用戶對這個行業心生厭煩退出市場。

“不勞而獲”的數字貨幣真的存在麼?

投機故事

讀史使人明智。深入瞭解歷史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引發我們就如何建設未來社區生態方面頭腦風暴。話不多說,讓我先來解開迄今為止區塊鏈項目上的猜測,看看能否 a)設計出更好的獎勵機制b)將獎勵機制同吸引人的實用功能相結合。

如果人們購買代幣或是加密貨幣卻沒有意圖拿去交易或是在網絡世界裡流通,那麼對用戶來講,他們是為了什麼? 這種行為其實相當於風險投資,在投機買入代幣或是加密貨幣未來的價值和網絡效應。早期的企業,創業公司都是向初始投資者推銷他們的故事。那麼區塊鏈項目發行代幣想要對外講的,對外兜售的故事是什麼呢?

1)代幣升值;2)商品的賣點;3)管理方式

  1. 代幣升值

2017年是ICO爆發的一年。“早期入場”是當年行業內最為主流的觀點。有很多項目企圖將奧地利經濟學同硅谷創業網絡效應相結合。這個說法為很多人繪製了一張美好的有限供應需求與日俱增的大餅。因為這句話蘊含的意思是:基礎資產,自由貿易的價格相對於美元等穩定貨幣正在上漲。

是不是很有趣?然鵝正如我們多次看到的,B2B應用程序,終端用戶應用程序的受眾用戶變幻無常,他們的轉移成本通常都很低,僅在極個別的主流社交網絡和包含大多數業務的商務應用程序中切換。因此“網絡效應”並不是一個穩定的GTM策略。

再說另一個流行的觀點——“胖協議”學說。這是一個讓人為之振奮的理論。它研究的是加密資產的存在,為共享數據層和在其之上構建的應用程序提供算力。隨著用戶可以隨意的從一個應用程序轉移到另一個應用程序,它認為大量的價值都應該積累在加密資產上而非應用程序中。然鵝目光短淺的投資者卻忽視了區塊鏈項目團隊的GTM能力,這就錯失了“胖”協議能夠運轉的核心關鍵點——用途。網絡必須具備價值才能吸引所有人,否則就會沒用戶,沒網絡效應。如前文提到過的,多數用戶根本不具備文化素養或是實際動機來接納當前這些複雜的點對點應用程序。

  1. 商品賣點

知道淘金熱嗎?鼓吹說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到錢!Emmmm可能有時候還得做一點點工作。過去幾年裡,區塊鏈項目也承諾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投資。什麼只要通過ICO,HODL就可以賺翻之類的承諾。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通過兜售故事然後獲利百萬的模式。

模式一——價值存儲

批判比特幣是一種“穩健貨幣”是非常難的事情。原因在於:比特幣基於數學。如果你喜歡偽匿名屬性,抵制審查制度並且經常使用跨境支付,那麼他對你來說是實用的。比特幣實行限量供應,對礦工的獎勵定期遞減,這個設計相當講究。由於沒有“pre-mine”又在數學上嚴格遵守原始價值,比特幣為那些相信它的人博得了價值儲藏的權利。越多人相信供應有限的存儲價值,理論上講比特幣就越值錢。當然,在最後一枚比特幣被挖出來以後,比特幣網絡還需要繼續保持同樣級別的安全、抵制審查、轉賬和價值存儲。

作者觀點:這個模式非常棒!

模式二——分紅代幣

諸如量子鏈,以太坊這樣的網絡讓那些HOLD的人同樣可以執行工作,分享網絡收益。一個去中心化的企業應該維持住整個網絡甚至是維護應用程序狀態。一旦有人獲得代幣,就能將自己綁定為該網絡上的節點,對保證網絡安全的自動化工作提供算力,對未來數據庫狀態達成去中心化共識。用戶通過向網絡支付費用同步更新數據庫,各個節點從工作中按比例賺取這些費用。即便是發達國家裡的開發者也會想要創造一個無人能擋的應用程序。

作者觀點:這個模式酷到爆!

模式三——知識產權代幣

知識產權代幣聽起來似乎不存在,但使用它能對知識產權進行獨家專訪或是提供權限。儘管 Spotify和Netflix都聲稱自己要重新定義音樂和電影行業,品牌和知識產權管理上的問題依然頑固肆虐。藝術家/音樂人和粉絲形成點對點的網絡讓人聽了覺得過於理想化又牽強,但如果我們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比如法律體系,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得多。唯一的問題是:能否讓它簡單到藝術家/音樂人和粉絲同時對其有產生興趣?

如今,音樂許可證必須通過與唱片公司,經理人的1對1談話獲得。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裡面涉及到了中介人或是平臺費。但是向YouTube視頻銷售背景音樂許可證應該是一種簡易的點對點交易。而且這個網絡也適用於從流媒體,門票以及其他商品交易等方向把藝術家和粉絲相關聯。另外,向網絡提交有價值的知識產權,添加執照智能合約,案例智能合約,限定應用智能合約或是其他市場機制方面的智能合約能夠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果。

作者觀點:這種模式或許可行。

模式四——收藏以及遊戲代幣

此類代幣通常都是不可替代的品種,但並不是必要的。玩家可以以遊戲幣的形式出售,然後這些金幣通過不斷在不同遊戲中變幻而升值。但是,要完成這個想法並不是想象的辣麼簡單,現在就有一些項目正嘗試做出來。不過,當一個遊戲貼上“全新”的標籤的時候,養成死忠粉是很難的事情。

以加密貓為例。因為沒有品牌價值,迷戀貓這款遊戲的設計方面會要求用戶們喜愛上他們這種前所未有的寵物,普通大眾不會在乎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因此, Kittyverse沒有任何主流實用價值。 可能在商業中他擁有最好的用戶體驗,但沒有品牌價值利用使迷戀貓難以進入電玩領域。

實際生活中,如果有一家遊戲工作室有不好的言行舉止對公共造成負面影響,那麼用戶可以選擇終止遊戲,不再會買這家的遊戲,甚至是起訴這家遊戲工作室。比如天堂(Lineage)出過的一款叫做 $28k USD sword遊戲。與之相反, Nifty License 的存在會讓這種現象呈現另一種走向,遊戲方可以對用戶的這種行為提起法律訴訟。這種方向的發展無疑會激起區塊鏈社區群的不滿和激憤。

  1. 管理

管理結合了效用和投資。管理不需要區塊鏈技術,畢竟有許多管理形式都存在著目前區塊鏈無法解決的缺陷。比如有著傳統技術架構的公司治理完美嗎?他並不完美,但是有區塊鏈解決方法嗎?不好說。

證券市場旨在允許公司為大型項目籌集資金。它允許民眾投資,個人能從這些項目創造的經濟價值中獲得收益,股東有權投票,管理和操控他們投資的公司。隨著股東人數增加至數百萬人,投資人對管理失去興趣,這種管理模式就會變質。現在的股東們都很少投票了,就算投票也僅僅是在某些事情變糟糕的時候。市場裡囊括了無數家公司,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成千上萬名股東。這使得投票和管理的交易成本高的令人難以置信。

另外,效用和投資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有趣。豪威測試是用來判定投資合同的條款,裡面規定如果“有任何利潤來源於發起人或是第三方的努力或經營”那麼就為投資合同。如果說管理會約束獲利的決策,那麼就代表你持有證券。因此僅憑管理並不足以防範監證會。

需要注意的是,基於普通法的豪威測試也存在著“期待獲利”的“陷阱”。

在區塊鏈網絡上,一個更為簡單的,為多數企業用到的豪威測試版本應該是這樣的:

有人購進代幣,期待能從別人的動作中獲利

結論

這世上真的存在不勞而獲就能賺到的錢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得處在正確的時間地點。自2017年起的大部分代幣項目要麼是A燙手證券;要麼是B分文不值。也難怪2017年的那些還在天真的依靠有限供應代幣,零GTM策略以及糟糕經濟環境的古老項目正日益下滑。

那些代幣項目都意圖建立自己無邊界的,抵制審查制度的經濟。想法確實不錯,問題是沒人在乎。前面指出過:所有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真正效用價值(如隱私、審查阻力和非中介化),與轉換成本和學習曲線相比,主流吸引力較小。項目用戶體驗差,執行時管理培訓摩擦大以及文化層次上無關緊要的信息都應該為此負責。至今我們還未曾看到效用和投機價值比率升高,這個高點是自互聯網時代以來的,但它不會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最後高點。

原文鏈接

https://www.dappso.cn/3096.html

Dapp Store:

https://store.dappso.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