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讓運動融入孩子們的生活

在為孩子成長注入體育基因、塑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等環節缺一不可。學校不斷豐富家庭體育作業的形式,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再加上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未來體育才能更好地融入孩子生活的點點滴滴。

每天跳繩300個、跑步15分鐘、坐位體前屈5分鐘——這是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部給一年級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並要求家長每天做好記錄,督促完成。

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讓運動融入孩子們的生活


近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多認識到體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家庭體育作業已漸成潮流。在為孩子成長注入體育基因、塑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等環節缺一不可。

學校活動花樣多

學校是佈置家庭體育作業的第一環節。為了讓家庭體育作業真正融入學生的課餘生活,進而幫助他們逐步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除了常規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項目之外,有些學校還創新了家庭體育作業的內容。

寒假,北京史家教育集團各校區為學生安排了至少體驗一次冰上或雪上活動的家庭體育作業。“讓學生用日記、照片或視頻等形式記錄運動的感受,開學後在課堂上展示。”該教育集團體育教師杜貝貝介紹, “上學期學校滑雪隊招募成員時,有300多名具備滑雪運動基礎的學生報名,出乎我們的意料。目前我們正在和第三方公司洽談,下學期會組織全校學生體驗冰雪運動。”去年4月,該教育集團編著出版了《少年兒童健康促進“天天練”》手冊,不但告訴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鍛鍊”,也為家長準備了“必讀”篇目。它將作業和體育課內容融合,摸索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作業佈置、監測與評價體系。

此外,在校園內組織開展體育比賽也可以調動學生完成體育作業的積極性。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部體育教研組組長齊超說:“學校每年3月組織跳繩比賽,學生在比賽前會積極練習,他們每天實際的運動量遠遠超過了作業留的300個,這種主動運動的鍛鍊效果會更好。”

家長引導少不了

體育作業是課堂的延伸,需要把更多時間花在課後。學校之外,加強教育引導、督促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培養運動興趣是家長應該承擔的責任。

寒假體驗一項冬季運動,幾乎是北京各小學高年級寒假體育作業的標配。“北京冬奧會越來越近,讓孩子掌握一項冰雪運動技能是我們的希望。”一位家長為五年級的孩子報名了為期一週的滑雪冬令營,“孩子學會滑雪的基本技巧後,全家就可以一起滑雪了。”

如今,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培養家庭體育文化、營造體育氛圍的必要性,但想讓孩子愛上某項運動,家長共同參與至關重要。史家教育集團各校區推行的“爸爸運動隊”模式——鼓勵家長週末抽出半天時間,和孩子共同體驗一項體育活動。不拘是在學校體育館還是戶外,抖空竹也好,健步走也行,“家長和孩子一起運動才能調動孩子的運動積極性。”杜貝貝說。

除了學校佈置的家庭體育作業,一些家長還會給孩子增加體育鍛煉的內容和時間。北京的侯女士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報了課外游泳班和跆拳道班,游泳課一週3次,每次90分鐘,訓練量接近2500米。侯女士說:“有了游泳訓練的基礎,跆拳道課前熱身的15米折返跑,他比其他孩子耐力更強,別人都跑不動的時候他還能衝刺。”孩子的變化,侯女士都看在眼裡,相信堅持會帶來更多收穫。

當前,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價值:既能強身健體,也能塑造性格,為生活帶來更多歡樂。

社會力量齊參與

如今,近視、肥胖等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佔比高的現象已經引發各方重視,增強體育鍛煉無疑是治本之策。

在學校體育資源尚有缺口的情況下,合理引入更多社會力量,使孩子的體育生活有更多選擇和更專業的指導,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希望體育培訓機構能提供更多的親子運動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運動。”齊超說。

青少年的體育鍛煉不但需要家長參與,更需要社會的參與。未來,家庭體育作業應該向社區體育作業轉化。“社區職能的發展和放大,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鍾秉樞認為,理想的發展模式是學生放學後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活動,這需要社區完善組織機構、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並配備相應的管理、組織人員及社會體育指導員。

“大家積極地走出家門、走向社區,社會面貌就會發生變化。社會關係就會因為孩子體育活動的開展而變成熟人社會,由此將產生更強的家庭凝聚力,並推動形成一個和諧友好的社會。”鍾秉樞說。

“菁童·易推”旨在高效整合教培機構課程信息和資源,通過統一規劃、統一發布,以舉辦大型專場招生會等形式,將各類體驗課程以團購價格進行深度促銷。

“菁童·易推“招生活動助力機構輕鬆拓客、獲取優質生源;同時,幫助培訓機構的招生老師,讓機構獲得戰鬥力爆表的招生團隊!

2019年3月份,菁童·易推”將開啟12場專場招生活動,活動開展區域集中在市區、石龍、茶山、寮步、長安、厚街、大嶺山、沙田、高埗、虎門、道滘。

有意願合作的教育機構,可聯繫"菁童教育"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