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背後的假象和錯覺!


消費降級背後的假象和錯覺!



沒有降級的消費,只有不斷迭代的產品,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互聯網已由增量進入存量,用戶需求的快速、精準滿足,是紅海下唯一的稻草。

年初,拼多多在美國的成功上市帶給全國消費降級的恐慌——用戶需求明顯減弱,互聯網行業的寒冬似乎已到,裁員、減薪、砍掉新產品、維持現狀……此前,互聯網創業公司們高速擴容的業務線戛然而止。

“至少要保證6個月的資金儲備”,冬眠模式,求生存,成為2018年中國多數互聯網創業企業的常態。

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在嚴陣以待,瘦身禦寒,但經濟數據卻未表現出一絲的寒意:201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6.5%、前十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2%、淘寶雙十一交易額增長39%。

不講道理的數據與企業的實際體感,背道而馳。

“現在選擇更多樣了”,電商用戶小田解釋道,“很多APP功能趨於一致,買同樣的東西,更看重價格”,移動互聯網時代讓信息極大透明,它幹掉的不僅僅是傳統超市百貨,順帶著也槍斃了那些無力競爭、毫無作為的互聯網企業。

從2010年到現在,微信活躍用戶數超過10億,支付寶活躍用戶超過5.5億,移動互聯網誕生的第八年,市場已經由增量轉向存量,企業的價值已經不是它所佔據的賽道、風口,而是一個企業在某一個行業內的競爭力。

“我們的現金流非常好”,在某次項目路演中,一個內容創業者表示,通過向女性用戶提供實用性,例如,女生如何談戀愛、如何處理與上級的關係、女性30歲之前應該如何理財……其2018年的營收預計將達到1.2億,“用戶覺得有用,她是會買賬的”,該企業創始人表示。

平臺型的創業項目多數已死,“嫁接資源的太多,肯耕耘的少”,以往,生產力過剩,賣家找不傲買家,創業的方向是平臺型,來打破信息的極度不對稱,攜程、京東、智聯招聘……PC時代的互聯網公司都是通過對接供求雙方,來實現商業價值。

中午,望京的一處辦公樓內,一處自動販賣機前排起了長隊——買麵條,炸醬麵、西紅柿面……可以選擇六七品類,一碗麵條要等一分多鐘,售價十元左右,而在旁邊,商家還放了一臺自動咖啡機,“每天中午,人真不少”,該寫字樓保安說到。

自動販賣,一個曾經被人認為很LOW的行業,如今卻成為少數能夠掙錢的項目,沒有人工費用、佔地少、商品標準化配給,佈滿商場、寫字樓,甚至是社區內的淨化水販賣機,都成為掙錢的工具,一次性投入,持續獲得收益。

“寒冬時節”,仍在大步向前的互聯網公司並非少數一家,他們並非高大上,這些企業的共性是業務上的小而細微,它們並不像再造一個阿里、騰訊,而是實實在在的服務客戶——我的客戶需要什麼,未來需要什麼,我來努力提供服務,解決他們的問題。

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消費降級,只是安於現狀、修修補補的產品服務,無法響應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供給的冷卻造成了消費蕭條的假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