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也是一門藝術,談談李白等仿作的詩詞

一首作品好不好,有沒有人仿寫,可以視作判斷標準之一。如果能夠得到名人仿寫,無疑是最大的肯定。而名人仿作,要想不被視為“抄襲”,也是頗為考究水平的。這其中,最著名的無疑就是崔顥的《黃鶴樓》,得到了李白的仿寫。

“抄襲”也是一門藝術,談談李白等仿作的詩詞

崔顥《黃鶴樓》

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這首《黃鶴樓》,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詩人登上黃鶴樓觸景傷情,於是有了此作。全詩情景交融、氣勢恢宏、虛實結合、意蘊深遠。古往今來,世人對它評價都頗高。

傳說李白登黃鶴樓後欲作詩,見崔顥此作而收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真偽已經無從考證,但李白仿《黃鶴樓》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卻是真的。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雖說李白這首詩仿《黃鶴樓》痕跡很是明顯,但李白的水平及名氣是擺在那的,後人對《登金陵鳳凰臺》評價也是相當高。同樣是懷古傷今之作,“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對仗工整、景象生動,寫景可說是寫出了新境界。全詩最後,“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迴歸到現實:朝廷被奸邪之徒把控,自己報國無門。整首作品一下子更高大上了,就這點而言,立意已經高出《黃鶴樓》了。

同樣,宋代王觀的一首詞雖說也有學習同代黃庭堅作品,但因為題材、立意不同,卻也是寫出了不同的韻味。

“抄襲”也是一門藝術,談談李白等仿作的詩詞

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

清平樂·春歸何處——(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歸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古代詩詞,懷春、傷春的作品不少,大多數都寫得悽悽慘慘慼戚、悲傷滿篇。黃庭堅這首懷春之作,卻寫得清新、俏皮,擬人化的手法令人眼前一亮。雖說是懷春,卻一點都不傷感,反而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美好事物滿懷信心的期盼,洋溢著一股積極樂觀的氣息。難怪這首詞被後人視為黃庭堅作品中的上上之作。王觀化意而做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則是一首送別詞。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雖說後人將“千萬和春住”視為對黃庭堅“喚取歸來同住”的仿寫,但王觀這首詞,擬人化手法卻是更為生動。而且,就像黃庭堅的懷春之作寫得俏皮而“前無古人”,王觀這首送別詞同樣別開生面的“獨樹一幟”。既然和朋友非要分別,與其傷心懷舊,不如滿懷希望送上美好祝福。

以上四首作品可說是各有千秋,但作為名人的蘇軾,仿前人韋應物而作詩,而不能獲特別好評的,恐怕也是蘇軾沒有想到的。

“抄襲”也是一門藝術,談談李白等仿作的詩詞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遙持一樽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平凡中見真章,細小處有深情。韋應物這首詩用詞不精雕細琢,看似平平淡淡,卻能夠讓讀者跟誰作者的筆觸,一步步深入,由郡齋的冷想到山中道士朋友,想送酒去給他點溫暖,又覺得可能尋他不著。此可謂平平淡淡才是真。後人對韋應物這首詩,評價也是相當高:

《容齋隨筆》:韋應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詩云雲。其為高妙超詣,固不容誇說,而結尾兩句,非復語句思索可到。

《韋孟全集》:劉雲:其詩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妙語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批點唐詩正聲》:全首無一字不佳,語似衝泊,而意興獨至,此所謂“良工心獨苦”也。

一首平淡的作品,能夠得到後人一致稱道,殊為不易。後來蘇軾讀到這首詩,更是直接應韻仿作。

寄鄧道士(並引)——(宋)蘇軾

羅浮山有野人,相傳葛稚川之隸也。鄧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嘗於庵前見其足跡長二尺許。紹聖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讀韋蘇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詩云: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遙持一樽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乃以酒一壺,仍依蘇州韻作詩寄之雲。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

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

聊戲庵中人,空飛本無跡。

韋蘇州,即韋應物。蘇軾這首詩,在他眾多作品中堪稱是籍籍無名。蓋因為這首詩純粹為寫詩而寫,從前序也可以看到蘇軾寫這首詩的又來,純粹因為傳言加偶然讀到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然後和韻而作,難言有什麼特別的真情實感。後人對此評價也一般般。

《彥周詩話》:“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

《峴傭說詩》:《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謂也。

所以說,沒有真情實感的寫作,不管你是否名人,都難以打動讀者的。蘇軾這首仿作,倒是更襯托了韋應物原作的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