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味是清歡——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

在中國古代文學家中,稱得上“吃貨”“食神”的,非蘇軾(蘇東坡)莫屬。作為一名文學家,更是為世人留下了一道以他名字命名的美食“東坡肉”,更屬罕見。

實際上,蘇軾的“吃貨”屬性,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均有體現,描寫吃的詩詞篇章,從小吃、水果、大魚大肉、山珍野味等不一而足。給我們留下“東坡肉”美食的蘇軾,更是專門寫了一首直白的令人側目的《豬肉頌》。

人生有味是清歡——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

豬肉頌

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

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大文豪寫關於豬肉的打油詩,放在今日恐怕也是很多斯文人不屑於為之的。但蘇軾就是如此真性情。這首《豬肉頌》描繪了當時黃州豬肉行情以及“回贈肉”(即東坡肉)的做法,有一種苦中作樂的樂觀心態。

其實,蘇軾人生起起落落,不管深處何處,都能從吃中找到人生樂趣,讓自己始終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被貶嶺南時,愛上了荔枝。

人生有味是清歡——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

惠州一絕

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荔枝,乃嶺南常見之水果。嶺南,又是古時候罪臣放逐之地。蘇軾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到嶺南。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心態之曠達,也是一絕。

如果說在嶺南還有盧橘楊梅荔枝等美味水果解饞,後來蘇軾再被貶到海南,對吃貨蘇軾就真的是考驗了。當時蘇軾兄弟蘇轍同樣被貶雷州,下面這首詩就更能體現“吃貨”蘇軾苦中作樂的樂觀主義情懷了。

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従來此腹負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俗諺雲:大將軍食飽捫腹而嘆曰:我不負汝。左右曰:將軍固不負此腹,此腹負將軍,未嘗出少智慮也。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海康別駕復何為,帽寬帶落驚僮僕。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定可騎黃鵠。

當年在帝都,頓頓大魚大肉山珍野味吃到厭,如今卻是幾天吃不到肉,天天紅薯芋頭,饞得慌怎麼辦?只好和當地人一樣,什麼老鼠、蝙蝠、癩蛤蟆都吃。大文豪果然是吃貨本性,適應能力強。

實際上,適應能力極強的蘇軾,每次被貶,都能寄情於飲食美味,讓自己對未來生活滿懷憧憬。比如初到黃州時。

人生有味是清歡——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

初到黃州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時,寓居定惠院,隨僧蔬食。作者並沒有為此意志消沉,而是因黃州三面長江環繞,想到可有鮮美的魚吃;因黃州多竹,猶如聞到竹筍的香味,表現了蘇軾隨遇而安、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種樂觀態度,其實充斥著蘇軾的大部分人生。我們再來看看這首寫宋代最普通食物的《豆粥》。

人生有味是清歡——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

豆粥

豆粥

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

溼薪破灶自燎衣,飢寒頓解劉文叔。

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

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

干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

身心顛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真味。

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豆粥,古代一種常見的食物。本詩乃元豐七年八月,由金陵送家眷到真州安頓時北上途中所作。當年蘇軾過得並不如意,這從作者同年所作《滿庭芳》可見一斑: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雲帆。故人驚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異趣,君何事、奔走塵凡。流年盡,窮途坐守,船尾凍相銜。

在《豆粥》這首詩裡,蘇軾用了劉秀飢寒時得豆粥解困、石崇王愷豆粥鬥富等典故,告訴大家這艱難時充飢之物也屬珍貴,“身心顛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真味”。後半部則從豆粥做法入手,表達了隨遇而安的樂觀生活態度。

蘇軾還有一首《食豆粥頌》,更顯闊達心懷。

道人親煮豆粥,

大眾齊念般若。

老夫試挑一口,

已覺西家作馬。

佛語:東家作驢,西家作馬。對於僧人煮的豆粥,蘇軾也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彷彿到了極樂世界。

從平凡的食物中,發現閃光點,這大概是樂觀主義者的基本功之一吧。任職徐州時,蘇軾就為當地小吃饊子寫了一首《寒具》。

人生有味是清歡——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

寒具

寒具

纖手搓來玉數尋,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濃於酒, 壓褊佳人纏臂金。

寒具,古代一種可長久儲存的食物,在寒食禁菸時當乾糧用,所以名叫寒具。做法是用糯米粉和麵,加少許鹽,揉搓後捻成環釧的形狀,食用時用油煎。如今徐州的蝴蝶饊子,即從古代寒具演變改進而來。

將寒具比喻成纏臂金,生動形象,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纏臂金,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圈數多少不等。

在另外一首詠橘的詞中,蘇軾同樣借用了美人之手。

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吳姬三日手猶香”,江南美女剝橘子的手三天後還有橘香,誇張的描繪了橘香之妙,和“餘音繞樑”異曲同工。

“吃貨”蘇軾的一生,起起落落,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保持一顆隨意樂觀的心,能夠“醉飽高眠真事業”,才有“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看盡世間繁華,才能體驗旋轉木馬的美好。蘇軾一生,輝煌過,也落魄過。大魚大肉享受過,粗茶淡飯也能過,才有“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真諦。這無疑也使得食神蘇東坡的樂觀人生達到了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