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人们总会勾起很多儿时的美好回忆,有些记忆犹深的场景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最近,我不知怎的就想起了第一次进唐河县城的事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的。

如今,就生活工作在这个县城里,每天上下班、去超市购物,在街上出入几次,也没感觉到有什么新奇。但是,对于50年前,一个从没出过远门、没赶过集、进过城的十几岁的农村学生娃来说,进一次唐河县城就惊奇得不得了,像见到了大世面一样,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记得大约是1968年秋季,我村学校根据县里和公社统一安排,组织学生们到县文化馆参观泥塑《收租院》展览,进行阶级教育,这便是我经历的第一次进城。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社会和学校的混乱状况基本得以好转,生产队开始抓革命、促生产,学校也要复课闹革命了,那些年龄较大点的出去到韶山、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或其它城市串连的高年级学生们也都陆续回到了学校,我们低年级学生因年纪较小不让外出,只好留在本校就地闹革命,有时参加大队文革会造反派组织的批斗会。在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朗读、背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老三篇》(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报刊上的大批判文章等,早自习就叫“天天读”。有时还组织学生们听老贫农诉苦,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说到诉苦,还出现过一些有趣的笑话。有一次,学校请来诉苦的是我们村的一位70多岁的老贫农,在村中辈份最高,我应该称呼老老爷了,但村民们都叫他外号“泥巴头爷”,经常穿一件带大襟的有补丁黑棉袄,腰里勒一条草绳,不识字,说话还不大利索,后来他还成了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驻校代表。在那大讲革命,突出政治的年代里,每逢开大会,作报告,主讲人都要先背条“语录”,还要连背三遍,这也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有一次,他给同学们诉苦,一开腔说:“咱也先学个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斗私批修,斗私批修”,说到第三遍时,不知是激动还是咋的,说成了“斗死去球”,惹得满场师生哄堂大笑。好在他是老贫农,岁数大了,没受追究,若换了别人这样说,就糟糕了。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还有一次是请一位老太太诉苦,说到旧社会受地主压迫当童养媳的苦难经历时,痛哭流涕,不少老师同学也在下边哭泣,后来说解放后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幸福生活时,不由得扯到1960年吃食堂丈夫饿死了又大哭起来,主持会议的老师一听不对劲,赶忙制止住,不叫她往下说了,将老太太拉了下去。回头对同学们说:“刚才老大娘说丈夫去世,这都是苏修、美帝欺负我们的结果”。说罢便带头高喊口号:“打倒美帝”“打倒苏修”,全场老师同学也都跟着喊起口号来,诉苦会也便草草结束了。

《收租院》的故事是文化大革命中全国进行阶级教育的典型,反映四川省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设置水牢,放租小斗,收租大斗剥削农民的事,用泥塑形式,很生动。唐河县在文化馆也搞了泥塑展览。当学校安排我们两班高小学生前去参观时,都非常高兴,头天晚上就将所带的东西准备齐,第二天起五更四点多钟就出发了。每个同学都身背背包,右臂戴红卫兵袖章,肩扛红缨枪,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在老师带领下,朝东南县城方向走去。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初秋的清晨,万籁俱寂,天上的星星不时地眨着眼睛,弯弯的残月挂在天边,附近的村庄里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刚出村时还感觉有一丝寒意,当时我只有十二三岁,从没出过远门,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景不由地紧张害怕起来,心里直哆嗦,但好在是集体行动,同学较多,不大一会儿就胆壮起来,身子也发热了。我村距县城三十多里路,走了十几里土路,到一个叫赵中铺的村子时交上公路(312国道),那时的公路还是沙土路面,宽度不足现在的一半。路上车辆较少,偶尔有汽车驶过,当雪亮的灯光老远射来时,老师为了安全起见,就让同学们靠路边行走或干脆停下来,等汽车驶过再走。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当走至西大岗时,天已大亮了。那时西大岗坡度较陡,岗上遍野是密密的洋槐刺树林,学生们大都是十几岁的年龄,已走了二十多里路,不免也有点累了,老师便让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吃点自带的干粮,就算早餐了,有的是煮熟的鸡蛋,有的是干馍,我临行时带个黑馍(红薯面蒸的)还有奶奶头一天晚上给煮的两个咸鸡蛋,父亲还给了一块钱让中午买饭用。这一元钱现在看来不算个啥,但在那时也不少了,要知道当时每期的学杂费才两元伍角钱,就这仍有不少同学一次交不齐,需分几次才能交完。休息片刻后,我们又继续前行。县城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那时城内基本没啥高层建筑,巍峨耸立的泗洲塔,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便格外显眼,成了唐河县城的标志。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这时不时有“解放牌”货车和老式的客车从公路上驶过,我才算第一次见到了汽车。不一会儿来到了唐河大桥,这是我当时所见到的最雄伟的大桥了,以前也从没见过这么宽的河,这么大的桥,同学们都站在桥上四处远望,非常的惊奇。记得在高小语文课中就学过一篇叫《赵洲桥》的课文,老师在讲课时就说,咱县新建的唐河大桥就是同赵洲桥一个样式的拱形大桥。后来才知道唐河大桥建于1959年,全长238米,高23米,三孔跨经均为63米,是我省第一座大跨径腹空式片石混凝土拱桥。在那大跃进的年代里,4月20日动工,年底竣工通车,这么大的工程仅用了八个月时间,真了不起。

过了大桥,公路(即现在的建设路)呈正东西方向,在老桥头东约50米的街道上横跨公路建有一座大牌坊,当时称为“忠字门”和现南阁口的那座一样,都是文革中建造的,当时建有四座,在原国道(现建设路)东头(今联营汽车站东边)还有一座。其规模比现存的那座要大得多,非常宏伟。20世纪80年代建设路扩建时扒掉了,实在是可惜,留下来若干年后也是个古迹了。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对于唐河县城的朦胧印象还是小时候听我家东院一位小爷说的,他旧社会十几岁就在唐县城一家烟厂当相公(学徒),解放后全家就成了城里人,也不知道叫啥名字,我们这一辈就叫他“烟匠小爷”。他有时回老家,村里人和孩子们都爱听他讲的那些唐县城里的逸闻趣事。什么杨家楼、槐树口、塔院、南泉等,虽然大多数农村人和孩子们都没见过,但经过这位见过世面的小爷的生动叙说,已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这次能够进城,可要美美的逛一逛,领略一下唐县城的美景了。

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县城规模是很小的,不足现在的四分之一,只有老东西大街(现在的解放路)两边比较热闹,有国营食堂、理发店、百货商店、电影院、邮电局等。建设路(原312国道)是县城最南边的了,公路两旁边除了沿路的几个厂房,其他还都是菜地。老师带领我们从南阁口沿老唐方路向北到杨家楼口,交解放路往东去文化馆。我当时也转向了,不知东西南北,只知道跟着大伙走,生怕跑迷了找不到家,老师也怕学生们跑乱了,强调统一行动,不让单独活动。那天全县各公社去参观《收租院》的学生很多,需按序排队入场。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看罢展览已近午时,在大十字口邮电局对角的一个食堂吃了饭后,在多数学生的要求下,老师又带着我们去看了附近的高塔(当时并不知道叫泗洲塔),从文化馆东边槐树口往北是一条不宽的土路,经过红沙河西边向北不远,就到塔院了。来到塔跟前,仰面向上望去,感觉非常雄伟,令人震撼,心里暗想,这古人也太能了,这么高的砖塔是怎么垒起来的呀?这座泗洲塔塔呈八角锥体,高51米,在省内仅次于开封铁塔,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距今已九百余年了,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塔旁有座寺院称为菩提寺,后在战乱中被毁,塔南边的大雄宝殿也在1966年被扒掉,改为县政府第二招待所、就是现在的宝塔宾馆了。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当时并不知道这些,这是后来通过资料了解到的。但是小时候在家时常听大人说过的一个故事却记忆犹新,说是以前有唐县、源潭、赊店三个生意人在汉口旅馆相遇,聊起各自家乡吹起了大气。唐县人说:“唐县城里有座塔,离天只有一丈八”;源潭人说:“源潭有俩铁旗杆,离天不到一桃杆(高梁杆)”;赊店人接着说:“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捅到天里头”,最后赊店人取胜。由此便对唐河塔产生了几分好奇。这次好不容易来到县城,才得以亲眼目睹唐塔的雄姿。真为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而感慨,看罢塔后,老师就带着同学返程了。


河南·唐河|第一次进城的记忆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唐河县城建设也日新月异,面貌一新,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逐步提高,街道平坦,高楼林立。已基本找不到昔日的影子,但第一次进城的经历和印象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

文章作者丨唐河岸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