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誠投資劉立哲:大勢所趨,國內IC設計公司未來大有可為

當下宏觀環境風雲變幻、時事維艱,直接影響到PE/VC、併購基金等股權投資機構、產業資本的“募投管退”各項決策,繼而對廣大新經濟公司的融資、經營產生深遠影響。


“投資人說”,是星無限資本公眾號為了響應形勢變化,新推出的一個欄目。本欄目將定期採訪活躍在PE/VC、併購基金等一線的資深投資人,旨在與諸君分享來自投資併購實踐的深刻洞見和智慧。


芯片設計位於半導體產業的最上游,是半導體產業最核心的基礎,擁有極高的技術壁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經驗沉澱。目前,全球芯片設計仍處於高度壟斷格局,美國佔據著最大市場份額。

芯片設計領域的國際巨頭有Intel、AMD、NVIDIA、高通,MTK、博通等等。國內芯片設計公司比較突出的有海思半導體、紫光展銳、中興微電子、華大半導體、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匯頂科技、士蘭微、韋爾半導體、兆易創新、北京中星微電子等。根據ICInsights2017年全球前十大Fabless排名,國內有兩家廠商殺進前十名,分別是海思和紫光集團(展訊+RDA)。

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芯片設計都是增速最快的領域。受益於國內下游終端需求巨大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國內IC設計產業一直高速迅猛發展。

11月29日,在珠海舉行的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2018年會暨珠海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教授作題為《迎接設計業的難得發展機遇》的主題演講,無疑給國內IC設計業從業者打了一劑強心針。

魏少軍表示,2018年國內IC設計業全行業銷售預計為2576.96億元,比2017年的1945.98億元增長32.42%,增速比上年的28.15%提高了4.27%。目前全國共有1698家設計企業,比去年1380家多了318家,增長23%。

人工智能是人類所有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這個領域,專用芯片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幾乎所有的ICT科技公司,不管是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華為,還是美國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微軟都在朝人工智能方向發展。

對於AI芯片,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市場面貌,格局也尚未明朗。像國內一些人工智能公司都在自研AI芯片,比如像深鑑、寒武紀、地平線這些公司,他們都在自己做一些專用的人工智能芯片,用來做深入學習的訓練或運算。加上從近期賽靈思收購深鑑科技來看,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中國AI芯片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從反超角度看,製造業物聯網相關芯片最為可能。原因很簡單,中國製造業規模世界第一,而且普遍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的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數字化轉型合理配置資源、全面提升效率。這些芯片包括傳感器芯片、網絡接口芯片、工業流程控制和邊緣計算芯片,部署規模大、成本較低,而且生態可以自行主導。

恆誠投資劉立哲:大勢所趨,國內IC設計公司未來大有可為

(星無限資本採訪恆誠投資)

嘉賓簡介:

劉立哲,曾在威盛電子(中國)有限公司、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中植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監,深圳市哲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投研總監,目前是恆誠投資合夥人。對半導體產業有深刻的理解,參與投資了上海新陽、鼎龍股份、集創北方等半導體方面的項目。

投資領域:半導體、通信、新能源

投資階段:成長期和成熟期

投資策略:圍繞產業鏈上龍頭企業,重點關注有產業協同的優質企業,從二級市場看一級市場,關注IPO後市值發展空間較大的企業。

公司簡介:

灝翊恆誠股權投資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基金協會備案編號機構登記編碼:P1068897。雖然公司存續時間不長,但團隊成員具備產業與金融的多重優勢,曾參與設立並落地了多支產業基金,特別在半導體、通信、新能源等投資領域和基金管理方面,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團隊理論功底深厚、實戰經驗豐富、投資與風控能力強,在產品設計和項目落地上有很好的執行力,累計參與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10億。


星無限:目前國內也有比較多公司擁有芯片設計的能力,特別是AI領域冒發出一些初創公司,像寒武紀、地平線,阿里的平頭哥,您怎麼看待國內IC設計的發展?

劉立哲:國內IC設計公司的發展,大部分都是經歷了從模仿到創新的漫長道路。像以前一些國內IC設計公司,雖然也有自研的項目,但出貨量比較大的產品還都是模仿國外的芯片。當然不是說模仿不對,因為這是國內IC設計廠商的必由之路,但這兩年在一些特定領域比如像屏下指紋、AI,國內廠商已經可以拿出非常有競爭力的創新型產品。從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有這種創新產品的出現是非常好的現象,說明我國的IC設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星無限:在IC芯片,除了AI,我國能在哪些領域與其他國家齊頭並進?

劉立哲:物聯網芯片比較有可能,因為物聯網的NB-IOT協議,以及我國廣大的應用領域,都使我國能在物聯網芯片的研發上佔據先發優勢。

星無限:與國外相比,一些通用型芯片都是掌握在外國人手裡,國內大多都是應用型芯片,您怎麼看待這種情況?通用型芯片和應用型芯片的差別在哪?

劉立哲:我覺得國內大多是應用型芯片的現象,是由其本身發展的難度決定的。通用型芯片和應用型芯片的最大差異,在於通用型芯片是需要與整個生態系統結合的。比如通用型芯片領域的兩個老大:Intel和ARM,這兩個分別是PC和移動領域的王者。對於Intel來講,他的生態系統就是Windows,對ARM來講,它的生態系統就是Linux和Android。Intel想打到移動端,但他始終打不進去,主要是因為移動端安卓的系統並不是原生支持X86,導致安卓上的大部分應用也不支持X86。這樣,即使Intel花了大筆的錢去補貼硬件廠商,應用端的開發者始終培養不起來。當然,對於ARM來講打PC也很難。Windows即使有ARM版,但是也發展不起來,因為for ARM的應用很少。所以對於通用型芯片來講,存在一個生態完整性的問題。對於國內的廠商來講,設計出一個有競爭力的芯片本身就有挑戰,然後如果他是通用性芯片,那麼很不幸,他還要創造一個生態系統。這對國內廠商是一件很非常殘酷的事情,因為不僅要把芯片做好,還要把操作系統適配好,還要把編譯器適配好,還要把應用做好。這幾個點集中在一起,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技術上的差別並不是最核心的問題,癥結在整個生態系統。因此我們恆誠投資的策略一般是不看通用型芯片,只看應用型的芯片,我們認為這裡會有一個機會,因為對於應用型芯片來講,所面臨的問題相對來講會少很多,至少不用擔心生態的問題,它只要專注的把具體功能做好就行。因為現階段,從投資的角度,要求一個國內芯片公司一下子做太多的事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非常高,那麼項目未來能發展成什麼樣子就太難講了。

星無限:現在比較熱的物聯網、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都是半導體市場增長的標誌,您覺得還有哪些領域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更多的用到芯片,這些領域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劉立哲:我覺得物聯網的發展機會是最大的,因為這個市場是已經存在的市場,而且是一個趨於理性的市場。2009年物聯網概念在無錫興起,後來不可避免的迎來了一波產業泡沫。而到了2019年,其實物聯網也經過了十年的發展,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應用。比如自動抄表,能源監控,工業設備控制等。我們調研過一個企業,做MCU的。這個公司就是十幾個人,做8位的MCU做了7,8年。他們也沒有什麼銷售人員,也沒有特別的銷售策略。但就是從2016年開始,它們自己的MCU從出貨量到應用領域都越來越廣,收入都是成倍增長。這說明物聯網市場,實際上已經慢慢在發展了。所以

物聯網我覺得是一個會用到很多芯片的地方。不僅是MCU,射頻,電源管理,很多芯片都會有需求。

對於汽車電子領域,我們認為芯片的驗證週期太長,時間成本大,帶來的風險就會比較高。此外,國內整車廠回款週期都比較慢,國內芯片公司有沒有充足的現金流能夠應對也是一個問題。

當然除了這些增長的市場,我們也認為有些領域已經不適合初創公司去生存了。比如手機市場,我們知道手機市場裡終端是非常集中的,現在就剩下三星、蘋果、華為、小米、OV這幾家大公司。這種情況再做手機上的應用芯片,會發現很難找到廠商去驗證。對終端大廠來講,肯定是要考查產品出貨量的。但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白牌廠商了,那對初創公司而言,如何去說服客戶應用自己的芯片呢?即使找到一些終端廠商的小客戶願意試用,出貨量也不會很大。所以對於手機領域的IC設計初創公司而言,市場已經非常不友好了,不像10年前,還有大把的白牌廠商,二三線廠商,願意提供機會去試用芯片。此外,即使初創公司通過產品創新,僥倖能夠得到大廠的訂單,競爭對手由於丟掉市場所採取的清庫存策略,也會給初創公司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星無限:前面說到MCU芯片,您覺得現在32位和64位技術誰在佔據主導,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

劉立哲:我們覺得64位技術還沒有到大規模應用的時候。即使現在,8位的單片機還是有很多應用。那麼64位一定也是要經過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來取代32位。MCU應用領域的大邏輯是夠用,在夠用的基礎上,不斷降低成本就夠了。有些32位在夠用的情況下是完全沒必要換成64位的。

星無限:現在國內上市公司也在積極佈局芯片設計領域,您覺得國內哪些上市公司比較具備競爭力,國內上市公司有沒有可能通過併購一些國外的IC設計企業實現彎道超車?

劉立哲:國內芯片公司上市有一個很嚴的審查過程,對於國內已經上市的公司來,他們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競爭力,只是做的應用領域不一樣而已。

至於併購的問題,我認為時間風口已經過了。因為國內這種併購案做的最多是14、15這兩年,後面慢慢就沒有這種交易了。像14年紫光併購展訊和銳迪科,浦東科投收購瀾起科技,北京建廣收購恩智浦的兩個部門,到16年下半年就基本就沒有這種海外收購了。

雖然這和我國控制資金出海有關,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國外也很少有高質量的公司拿出來出售。原因一是國外半導體之前也在整合,目前整合階段已經過去了,本身也到了一個蓄勢待發的階段,暫時不會接受併購。第二個是中國現在相比14年,海外併購的動作已經引起國外的關注,再去併購已經很難了。特別是現在美國的審查很嚴,基本上再去併購一個美國公司是很難的事情。又是CIFIUS又是301調查的。之前也有幾樁併購案穿透後發現是大陸資金,馬上就被美國叫停了。

星無限:半導體行業在設計、製造、設備這幾個環節需要很好的信息溝通交換,但目前就這種數據還不能在各個環節中很好的銜接,所以現在有些公司開始考慮運用區塊鏈技術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實現更好的數據共享,從而提高運營效率,您覺得這會是一個趨勢嗎?

劉立哲: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實際上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從半導體產業鏈看,其實每個環節都是中心化的,比如說製造,就是以臺積電這類公司為中心,封測以長電、日月光這些公司為中心。然後在中心化的產業鏈運用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本身就是一個有違邏輯的事情。

半導體企業可能更多的是想通過加密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技術和數據,至於信息傳遞,沒有必要通過去中心化的技術去實現。

星無限:現在很多半導體企業都意識到及時處理數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半導體企業都在思考到底是該實施雲計算還是邊緣計算,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劉立哲:我覺得對IC設計公司,選擇邊緣計算會好一些。在邊緣計算上,設計公司面對的是很多不同領域的終端廠商,有可能是很多的合作伙伴。所以會有比較大的空間去驗證自己的技術,同時也可以針對不同領域,設計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模式會非常靈活。

如果把技術放到雲上,我們知道雲計算公司就是幾個巨頭,芯片企業把技術依託在雲計算公司的服務上去做的話,風險會非常大。雲講究垂直整合,一旦芯片企業的商業模式變得成熟,雲計算公司是有十足的動力自己來做的。

星無限:恆誠投資現在投資策略是怎樣的,有沒有受到市場低迷的影響?

劉立哲:恆誠投資的策略還是以產業鏈的龍頭公司為依託,尋找能夠有業務協同的公司去投資。同時,因為一級市場最終是要面對退出的問題,所以恆誠也會由二級的角度看一級,選擇IPO後市值增長空間大的企業。

目前市場低迷,投資機構都會受到影響。但我認為這對小機構是一個機會,因為面對寒冬,大機構必然會放緩投資決策,這就給小機構帶來了機會。

反過來講,由於市場上缺乏大機構的身影,跟投策略的執行就會打折扣。那麼要從市場上去找出具備閃光點的項目,就需要機構有比較強的專業能力和理解力。我們覺得在一級市場如果只是通過財報投公司,那和二級市場根據K線買股票沒有太多差異,風險是非常大的。所以一定是要從行業本身的業態再結合財報來驗證。

恆誠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團隊成員都是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的,不光參與投資過很多半導體項目,之前也有在半導體領域裡的從業經歷。所以市場雖然低迷,但我們仍然堅信有機會去挖掘好的公司。

深圳星無限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於2015年成立於深圳,目前有星無限金融網絡及線下服務平臺,目標是高效真實的對接撮合服務,是國內領先股權投融資服務平臺,股權基金與產業資本項目平臺。

迄今為止,已經擁有上千家專業投資機構人資源,已幫數家企業共獲近5億融資,截止目前:與5家企業已達成投資意向;8家企業正在接受盡職調查,32家企業與多家投資機構溝通進行中。

恆誠投資劉立哲:大勢所趨,國內IC設計公司未來大有可為


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巨大轉型和跨越式發展,歡迎各方合作伙伴和精英人才來加入我們,一起擁抱資本,技術和人才不斷對接的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