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認識才能凝聚正確的行動。元青花是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最有力的實物見證。近年來,破土或盜掘出土的元青花不斷出現在市場上,正確收藏、有效保護元青花對我們來講,既是時代機遇,又是歷史使命。現在,由於人們對元青花眾說紛紜,認識極不統一,甚至很多錯誤觀點主導了藏界,在錯誤指導下,藏友收藏不到真正的元青花不說,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元青花這樣的文化瑰寶得不到有效保護,這也是促使我寫此文的重要動因。我感到,對元青花亟待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識。

一、元青花的存世絕對不止400件。對元青花的錯誤觀點,首先是元青花存世量問題。很多專家包括很多藏友都死死咬口說,“元青花全世界只有不到400件”,有可能專家講的時候是加了定語的,原意是:目前得到普遍公認、真假無任何疑問的元青花全世界不到400件。這本來是一句正確的話,但由於被人生搬硬套,正確的觀點便成了錯誤的行為指南。很多專家一聽說是元青花,首先從思想上就開始牴觸,心裡想元青花全世界才不到400件,一件“鬼谷子下山”大罐就兩億多,你有元青花,怎麼可能?如此,不管是李逵還是李鬼,通通地當成李鬼給槍斃掉了。專家這樣,很多自以為是的“行家”也常常如此。這樣一來,本是真品元青花,如同棄兒一樣,或被人偷運出境、或獨自躲藏在某個角落暗自哭泣。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我常和藏友講,一定要用哲學的觀點看待問題。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元青花雖然是元代祖先的傑出創造,元青花本身雖不會再有新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出土形勢的變化,元青花在數量上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不到400件,如此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居然會有那麼多人在為此搖旗吶喊,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也許有人會說,地下有存量才會有出土量,當時有生產量地下才會有存量。這其實也是要進一步統一認識的重要內容。真正對元青花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在元代,以鄱陽湖為中心的江西、福建一線,可以說窯火連天,加上有浮樑瓷局的監管,大家都在努力生產瓷器,好為國家多創造財富。可以說,元代瓷器的生產量是巨大的。加之古人有善待先人和使用地窖的習慣,地下有一定存量也是不容置疑的,解放以後國內官方出土的墓葬和窖藏便是明證,不必多敘。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二、鬼谷子不只下了一次山。網上無意中看到有人說,鬼谷子只下了一次山,意思是現在存世的元青花特別是人物故事題材的元青花都是孤品且只可能是孤品。歷史上鬼谷子到底下過多少次山,我們不必去討論,但除了英國人買走的那個鬼谷子大罐以外,其餘的都是仿品嗎?先不說鬼谷子,我查了一下八大罐之一的“三顧茅廬”大罐,流失國外的就三四個;再來看花卉龍鳳紋的,也不乏圖案完全相同的器物。聯繫到今天的產品製造,商家為了提高效率,增加產量,絕對不會某款產品只生產一件,就是限量款的汽車、包包等等,也只是限量而已,也絕非只為某個人單獨生產。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元代青花的繪圖是有一些相對固定的樣式模式的,這個窯廠在用,別的窯廠也會用,甚至整個制瓷業都在用,只是這個窯廠的畫師水平高一些,那個窯廠制瓷粗一些等等,從而產生了一些畫工和質量的差別罷了。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三、元青花並非只供海外,也供國內。不時見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元青花只用於出口,不供應國內。誠然,元代青花大量傳世於中東地區,據現在研究,青花所用的鈷料也來自中東,大量的工匠畫師也來自那裡,這都表明元代青花一個重要的流向就是出口,這一點我們勿須置疑。但元青花所有品種都是當時國內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日常用品,比如那對舉世聞名的象耳瓶,僅是玉山縣某鄉某村一個叫張文進的人訂製的祭祀用品而已。從國內出土元青花的情況看,既有墓葬、又有窖藏,既有內地,也有邊遠的北疆,這足以表明元代瓷器在國內分佈之廣、存量之巨了。再說,浮樑瓷局的職能是為了管理瓷器生產,能為政府賺取更多的錢才是目的所在,只要能賺錢,才不管你賣國內還是賣國外呢。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四、人物故事題材在元青花繪畫中並非十分稀少。元代統治者在文化上高度包容和開放。宋元時期,說話(市井伎藝的一種)盛行,特別是元代,以歷史演義為主的平話(以說為主、中間間插唱)幾乎成了普通百姓的主要精神需求,就如今天人們看電視一樣,普及到大眾都能觸及的程度。專家說元青花的人物或人物故事來源於元曲雜劇,其實也不盡然。元曲雜劇其實是當時的文人在說話、平話的基礎上改編的,以滿足中上層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今天聽音樂會一樣,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或者都捨得出大價錢的。應該準確地說,元代青花的人物和人物故事,主要源自於說話、平話等市井伎藝。研究表明,宋元說話、平話多演繹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比如三國、隋唐、水滸、西遊,元青花人物題材也大多與當時的文化時尚有關;傳統文化的題材,比如二十四孝、十二生肖、八仙、十八羅漢等等,元代青花繪畫題材也大量出現。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五、元青花具有多樣性,不能以固定模式和標準去鑑識。很多人見過元青花真品之後,總結出元青花的一些特徵,比如蘇料的鐵鏽斑、凹陷、錫光、暈散、底部釉斑、火石紅、麻倉土等等,應該說這些都是實事求是的,是學習研究元青花特別值得參考的,但並不是所有元青花都同時具有上述特徵,比如很多鐵鏽斑是沒有錫光的,不是一定都有暈散現象,也有的底部也是沒有釉斑的,有的青花料墨重的地方也沒有鐵鏽斑,有的底部露胎處也沒有火石紅,等等,特別是元青花胎,我看到很多專家、很多書上都說元青花是大器精、小器粗,一件瓷器的精與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胎、一個是畫工,就胎而言,也不是大器就精、小器就粗,經過和反覆對比和研究,發現元青花胎的精與粗不是根據大小來定的,而是根據用途來定的,普遍來講,用於盛酒的梅瓶、大罐的胎相對較粗,表現出來一是釉面棕眼較多、二是底部胎的孔眼較多,用於裝食物的器皿的胎就相對要細很多,特別是元青花大盤,胎都特別細膩,很多小件器皿的胎也很細膩,比如大碗、壺等,不是專家講的小件都很粗,如果食用器的胎太粗,釉面有棕眼,底部有孔洞,用一次兩次不要緊,用得多了,那些地方都會積垢汙,既不衛生也不雅觀。我們切不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談元青花鑑識的幾個共識

總之,鑑識元青花,我們不能教條和迂腐地運用“盲人摸象”辦法,一定要用全面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綜合考量,防止被錯誤的認識主導了收藏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