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譴責開國皇帝殺功臣,如果不殺會怎樣?

道劍華


中國封建社會朝代更替非常快,除了南北宋加起來勉強立國超過三百年外,就沒有一個朝代能夠立國超過三百年了(兩漢之間存在一個新朝,屬於兩個朝代),就連最強大的唐朝也僅僅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這也導致我國古代有非常多的朝代,不算小王朝就連大一統的王朝也有好幾個。而這些朝代的大好江山勢必是開國皇帝帶領他那一幫兄弟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但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記錄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的一句話,可見自古以來皇帝或者諸侯王身邊能患難的兄弟很多,但是能共享福的就很少了。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了,由於這兩人都是布衣出身,所以當上皇帝后與那些本就出身貴族的開國皇帝不同,心理變化會比較大,害怕有人威脅皇權,就殺死了許多開國功臣。

劉邦稱帝后先後殺了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都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為了守住劉家的天下,肯定是不會允許異姓諸侯王存在的。朱元璋稱帝后殺的開國功臣就更多了,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等都被朱元璋誅殺,尤其是藍玉案就連坐處死了一萬五千人,實在是令人嘆息。

不過雖然劉邦和朱元璋殺了這麼多開國功臣,但也確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劉邦殺的韓信、彭越、英布三個異姓諸侯王都是被人告發他們謀反的,不論真假,既然消息傳出劉邦不可能坐視不理,況且異姓諸侯王的存在確實會對漢朝的統治造成威脅,且不說異姓了。就是同姓諸侯王在漢景帝時期都聯合起來發動了“七國之亂”,可見劉邦殺他們是為了自己江山永固,雖然手段殘忍,但作為帝王不能心慈手軟。

再說說朱元璋,本來如果太子朱標不死,那麼朱標是有能力鎮住這些開國功臣的,因為朱標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后又立刻立朱標為太子,朱標有一定的威信,而且做了這麼多年的儲君有自己的政治基礎,朱元璋給朱標留的班底也是馮勝、傅友德、藍玉、王弼等人,但是朱標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又立了年幼的朱允炆為儲君。一個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子肯定是鎮不住這幫開國大佬的,朱元璋為了孫兒未來皇位能坐得穩當,自然要幫朱允炆把這些刺剔除,然後留給朱允炆的班底是方孝儒、黃子澄和齊泰,這三人跟開國功臣肯定沒得比。朱元璋殺功臣的舉動也是為了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朱棣會造反,但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朝廷沒有良將可用,朱允炆最終還是沒把皇位坐穩,輸給了朱棣。這是朱元璋失算了,但是朱元璋殺功臣的出發點與劉邦是相似的。不僅這兩人是如此的,歷史上所有殺開國功臣的皇帝都是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夠坐穩,為了皇權不落入他人手中。

雖然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有很多,但也有不殺的,比如秦始皇、漢光武帝和唐太宗就沒有殺開國功臣,反而這三人的皇位都坐得很穩,也都有一番成就,得以名垂千史。秦始皇稱帝后就覺得只靠自己一個人來管理領土面積激增的秦朝已經力不從心了,他就將手中的權力分了下去,把跟隨自己的功臣封了官,協助自己治理國家。漢光武帝更是不殺功臣的典範,他在還沒稱帝時就許諾那些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以高官厚祿,而且劉秀用人不疑,對自己手下的兄弟非常仗義,深得軍心,後來劉秀命人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將畫下來,稱為“雲臺二十八將”。李世民效仿劉秀也搞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且李世明任用賢能,而且用人不拘小節。對於太子舊臣魏徵,李世民非但不殺,反而還重用他,從這麼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寬廣的胸襟。況且李世民是唐朝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登基後自然不怕開國功臣會功高震主,沒有殺他們的必要。

不論是殺開國功臣,還是不殺開國功臣,目的都是穩固皇權。可如果真的有人要造反了,皇帝才不會管你是不是開國功臣,畢竟謀反在古代是十惡之首,無法饒恕。


風塵講歷史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不是善茬兒,但對待開國功臣上,幾乎都是一個結果——用完就扔!但是他們的手段又有不同的。

<strong>

開國建朝了,皇帝對待在開國中的功臣都會採取殺的手段,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因為他們太清楚這幫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們的能力了,對於那麼功臣來說,甚至都不需要一個領導者,幾乎都可以立刻拉起一幫隊伍和朝廷對著幹。

比如漢初的那幾個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等,他們幾個要是造反,那麼天下必定會大亂,都是從開國戰爭中錘鍊出來的,甚至有幾位都在劉邦打天下途中明裡暗裡的都反過的。

要是讓那幫人還繼續存在,就算不掌握兵權,也同樣具有非常強大的號召力的,韓信都成淮陰侯了,天天躲在家裡長吁短嘆的,劉邦都沒有放心,借呂后的手殺了。

韓信要造劉邦的反,是很輕鬆的,只要人脫離了朝廷的控制,他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拉起一支隊伍來,試問整個朝廷又有誰可以去平叛呢?又有誰可以戰勝韓信?所以,對劉邦來說,只要大漢建國了,他登基了,韓信就算是個平民,他也非死不可的。


同理,明朝的朱元璋對待他手下那幫跟著打下天下的小夥伴們,也是毫不手軟,甚至比劉邦更歹毒,殺一個藍玉就能牽連一萬五千人,殺胡惟庸就能把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順帶給滅了。


朱元璋是無論文臣還是武將,只要對他的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有一絲的威脅的,幾乎都是給辦了的,他不像劉邦只殺威脅非常大的異姓王級別的造反種子,朱元璋的殺戮功臣不論以前功勞大小,地位高低,只考慮他是否對帝位有沒有威脅。

把有威脅的人直接肉體毀滅是最簡單的方式,但卻是最不道德的方式。


還有一種皇帝對待功臣就更有手腕,更溫和,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和漢光武帝劉秀。

他們同樣是開國之君,也就建立了強大的大一統帝國,但他們對待功臣的手段要溫和得多,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這兩位皇帝都非常的人性和理智,他們在登基後,對待那群功臣,特別是武將,都是攻心為上,令其自動放棄兵權和實職,多給賞賜,在家養老。

難道他們就不怕這群武將造反嗎?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劉秀都擔心,所以他們都有相應的對策,而且是政治層面的改革,比如大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了文官比武將地位高,文官挾制武官的官僚管理機制,而劉秀同樣是如此,高俸祿圈養功臣,實際政權由後進文官管理。


趙匡胤和劉秀的這種做法更多的是展現了他們作為千古一帝的自信,以及對待國家時局穩定性的把控能力上。而劉邦和朱元璋更帶有無情帝王的手段和風采。

其實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殺功臣的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從農民底層發展起來的,他們更無情,更冷血;而趙匡胤和劉秀算是貴族出身,他們更溫情,也更有人性。


沉墨9527


在每個新王朝建立時,天下會歸於一統,然而當皇帝坐穩江山時,就會把屠刀轉向自己的開國功臣,是皇帝本身就無情還是另有原因呢?今天就帶你來揭秘一番。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王朝新舊更替都會帶來長時間的戰亂,當結束戰亂時,每個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一是休養生息,恢復百姓生產力,二是穩固統治,讓人民順服。因此在開國初期會頒佈許多利於民生的政策來解放民眾生產力。

穩固統治的方法最為棘手,一方面要解除統治集團的外部威脅,掃除前朝的殘餘勢力,維護自己的正統性,二是要解決自己統治集團的內部問題,掃除那些不確定因素。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算是史上第一個從草根奮鬥成皇帝的人,完全印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論證。漢朝開國的幾個異姓王都被一個一個的掃除,都是因為對他們不夠信任,怕他們擁兵自重,漢朝是分封制,有自己的封地和法律,有了自己的軍隊便會不停中央的調令,在自己的屬地完全過著一種皇帝的生活。

要說怕諸侯分封制衍生諸侯過於龐大是皇帝誅殺工程的一個原因,那到了後期沒有分封制為什麼還有誅殺功臣的事發生呢,因為在封建社會後期,無論宦官或大臣都會結黨私營,唐朝還引發安史之亂,因此要吸取教訓,明太祖朱元璋就誅殺了許多功臣,太子朱標對此很不滿,朱元璋便丟了一根帶刺的木棍給朱標讓他撿,朱標當然沒有撿,朱元璋就說:我是在為你除去木棍上的刺。

當然也有皇帝不是那麼血腥,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畫了24功臣像放在凌霄閣供人參拜,其實這些都是表面功夫,許多大臣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道理,不是隱居就是被唐太宗貶官出京,再讓子孫召回來,以上大臣感恩。

因此,皇帝誅殺功臣的原因為:一、掃除體制內的不安穩份子,穩固統治。二、防止大臣結黨營私,把持朝政,不利於子孫統治。三、大臣居功自大,自己想謀反自立,自尋死路


何小窗


開國皇帝殺功臣,得從幾個方面來說,最主要的兩點就是皇帝和功臣在未成功於已成功的心態轉換的不同,導致了最後的結果。

我們打個比方吧,老闆分幾個類型,勾踐型的老闆用他功臣范蠡的話說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最後殺了文種。劉邦型的老闆雖然說沒有勾踐那樣被人說狠,可是他老婆殺韓信彭越,自己也把蕭何囚禁,下令殺樊噲,也沒少殺功臣。朱元璋型的老闆殺的功臣就更多了,幾乎沒留幾個。這些個老闆其實都有共同點,就是共患難可以,共富貴就難說了。

以上說的是老闆,下面說說功臣,韓信彭越這樣的員工能力強,能力強的員工不好控制,這些員工用彭越的話說就是,只是想有個好的工資待遇罷了。可是就是因為能力強,創業前是老闆的得力干將,成功後成了老闆的威脅隱患。


乙丙丁6


想到以前讀《雪中》看到的一句話“朕常聽人說京都居大不易,其實最不易是在皇宮裡。生在京城是想著能不能活得好,生為皇子是想著能不能活”。每每改朝換代或者皇位更替,都有人感嘆“願來生不復在帝王家”。所以皇族子孫雖然高貴,但也是高危人群,富貴榮華不是那麼好享受的。

其一,皇帝這個職位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轉過來再說皇帝這個職業,算得上是最高危的職業了,沒有之一。完全是坐在火山口上,屁股夠大的,能夠安穩無事穩。屁股不夠大的,渣渣都不會剩下。一般開國皇帝的能力都是經得住考驗的,改朝換代,能從別人手裡奪取皇位,怎麼也是腥風血雨拼殺出頭的。所以完全有資格坐那把至高無上龍椅。但自開國皇帝以後,你的兒子孫子生於深宮大院,長於婦人之手。有沒有能力坐穩江山當好皇帝,都是未知的。歷來皇位都是父死傳子,一般不給與嘗試的機會。雖然在當太子或皇子的時候都有歷練和考驗,但是當好太子未必就能當一個好皇帝。

其二開國功臣是最有能力和資格的皇位替代者。

自從陳勝吳廣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名言,中國就不在相信天賦皇權的那一套了,雖然誰當皇帝都會用這一套來加強自己地位的穩固。人們更多的相信李逵說得那句“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因此,開國功臣是最有資格的皇位替代者,大家都是一起拼死拼活的推翻前朝統治,能力和功勞都是有目共睹。

由此可以看出,開國功臣歷來不得善終是說得過去的。對於開國皇帝來說,哪那些功臣服你,甘願擁你為王。但是在你死後是否會擁護你的兒子,也許會,也許不會。單單就“也許”兩個字,也足夠理由讓他們揮起屠刀了。事關後世兒孫家族命運,以他們殺伐果斷的能力,絕不會冒這個風險的。

朱元璋那句“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最能說明他們的心態。


羽佳風苑


首先,你這個是個偽命題,古代統一王朝的開國之君只有朱元璋大殺功臣,其餘十幾個統一王朝都沒大規模殺開國功臣。

還有一個嫌疑人是劉邦。但劉邦誅殺的異性王並非自己的開國功臣,他們只是劉邦的盟友,他們推舉劉邦做了皇帝,一個個都是獨立的小朝廷,劉邦誅殺他們是漢朝統一的第二步。劉邦真正誅殺的開國功臣只有陳餘,他是造反被殺。還有人說韓信,韓信是被呂后誅殺的,劉邦完全不知情。

還有一個常常被拿來說的是趙匡胤,首先,別說趙匡胤,就是北宋都沒統一過全國,算不得統一王朝,而趙匡胤也未殺功臣,只是解了禁軍武將的兵權,讓他們提前“解現”。

而厚待開國功臣的就數不清了,夏商曆史爭議太大不討論;西周直接把功臣封為諸侯;秦國則改為封賞土地財務;漢朝開國功臣當了400年貴族,甚至取代漢朝的都是西漢功臣曹參夏侯嬰之後等等


等等我15541896


中國幾千年的家族天下,一家人的天下,一個姓氏的天下。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這樣的野蠻封建社會呢?這跟中國的小農家族有著密切的源頭。小農家族就是以家庭為血脈關係,除了一家人誰都是外人,不可信任的人。確實也是這樣,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這和日本不同,和歐洲也不同,和蒙古人也不同。

比如歐洲講究民族關係,日本也講究民族關係,他們願意為民族利益獻身,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而把個人利益放在次位。後來歐洲出現的民族鬥爭,和民族和解,出現了人民政治,人民選舉制度,人權主義。這都是民族鬥爭的結果,也是民族利益大於家庭利益的結果。為什麼這些社會結構會產生於歐洲,而不會產生於中國呢?

這和歐洲人的祖先原始的群婚風俗有關,他們經歷過群婚制度,群婚導致的大家庭鳳俗,而產生的民族主義。群婚在中國是不允許的,這叫亂倫。日本雖然學習中國文化,但是孤懸列島,也產生過群婚風俗。由於群婚,他們生下的孩子不知道誰是父親,而男人又把所有的孩子當成自已的孩子。這就是一個大家庭,而這個大家庭演變成為一個民族。群婚制是落後的習俗,因為近似母系社會,男人不負責任。

中國的古代文明,對後代的負責任,而走入了家庭制,而專心於小家庭的維護,一夫一妻制。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中心,以家庭利益為首要。而使每一個家庭專心於自已兒女的撫養。

家庭利益,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也只有家庭成員才會互相幫助,為家庭利益而獻身。

時光荏苒,先進的事物時間久了就會陳舊,就會落後,會成為社會進步的欄杆。而幾千年根深蒂固的風俗已經溶化在遺傳的基因裡,而成為有生具來的本性。

中國人只有一家人才會互相信任,才會講真話,不是一家人說話都要注意分寸,拐彎抹角,因為稍微不注意就會得罪人,而出現除了家庭成員之外,都會狡詐,謀取別人的利益歸自已,歸自已的家庭。

中國人除了家庭的兄弟姐妹,父母,誰都是外人,對準都不信任,暫時的團結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和危機,一但危機過後團結立即分裂,而又出現互相爭奪,狡詐的原型。

古代的帝王打天下,在天下沒有打下之前,這些兄弟們都會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而打下天下之後,互相的爭奪就開始了,誰都要當皇帝。而當了皇帝的人就不會放過這些曾經的兄弟了,他要保住自已,而把這些隱藏野心的人殺掉,殺掉之後就沒有誰再敢了。這時候皇帝就不用人才了,而用奴才。因為用人才實在是危機係數高。

中國人就是信任自已的兒女,不信任任何人。中國人願意為自己的兒女付出自已的所有,而把所有交給自己的兒女,而不會交給任何人,因為交給任何人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幾幹年的中國社會,每一個朝代都有一個姓,唐朝姓李,宋朝姓趙,明朝姓朱。這就是中國,中國的封建社會。


寶樹白石34222787


首先我認為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是沒有安全感的,隨著自己權利越來越大,皇帝是不會也不可能放棄自己既得利益的,有句話可以體現皇帝與大臣矛盾,共患難易,共享福難,其實皇帝與大臣在開國之後就有了矛盾,皇帝希望自己擁有絕對權利,大臣希望自己也擁有僅次於皇帝權利,因為自己和皇帝一起打天下,該有顯赫地位,這時必然產生矛盾,比如皇權與相權就是最典型案例,打天下時這種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天下打下來了,這種次要矛盾轉化成主要矛盾,那麼皇帝一定會要穩固自己地位,而且皇帝都想著自己的朝代傳千秋萬代,自己在世上勉勉強強壓制住他們,死了怎麼辦,若是繼任者年幼,更是糟糕,所以對於功高震主的大臣在共患難時期是朋友,共享福時期已經是潛在的敵人,因為在利益面前永遠不可能有朋友,朋友敵人相互轉化,所以自古皇帝都是孤家寡人,便是如此,那些有功之臣哪怕是心裡並沒有僭越之心,但是皇帝不相信或許是說皇帝不會相信任何人,疑則生變,東西首先腐爛了才會生蟲,上面懷疑,大臣不可能不知道,這樣雙方互相猜忌,最終激化矛盾,那麼解決矛盾方法很簡單了,任何一方的消失就是解決矛盾最好方法,那麼皇帝或者大臣任何一方先下手為強,另外一方消失,矛盾不存在了,所以皇帝殺功臣首先是怕,怕奪他帝位,其後是疑,疑他反叛,然後是激化,最後就是除!除掉他。當然這種矛盾還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法,要看皇帝如何處理這種矛盾,殺與不殺其實是皇帝處理這種矛盾的方法。


這個世界套路深2006


最出名的功高蓋主的故事:范蠡,文種;越王勾踐,西施的故事。范蠡和文種幫助越王勾踐同志復仇成功後,范蠡勸文種遠走;文種拒絕,準備領賞。結果越王勾踐同志賜給文種的一把寶劍,勸其自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出處。其實這個是一個心理問題,跟造反不造反沒有太多的關係。開國帝王處理關係比較好的:秦始皇,李世民;宋太祖;皇太極也還行。處理不好的:劉邦,朱元璋。從這些名單上看,關係處理的好的都是貴族出生,而處理不好的基本都是泥腿子出生。我是這麼理解的;貴族出生的人,小時候吃過,喝過;貴族排場見過,享受過;所以自己稱帝后,也樂於和他的手下共享;心態沒有什麼變化;很自然的想法。 而泥腿子沒有享受過,所以富貴後,心態經過激烈的變化;很是怕別人來搶。那就殺吧。泥腿子出生的人,做了皇帝后也有處理好的,其中傑出代表是劉備同志。賣草鞋的,最後做皇帝,而且很好的待自己的兄弟。


用戶1587312420983950


人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私慾膨脹,遠的不說,近的我們就看的很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