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鄉村發展"高新魂",文明鄉風撲面來

2018年以來,南昌高新區全面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工作總體部署,以新舉措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業旺、農村美、農民富。經過一年的努力,美麗鄉村建設步履鏗鏘,正朝著"整潔有序、美麗生態、文明友善、和諧宜居"的目標穩步邁進。"鄉村振興"系列報道,今天聚焦高新區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與成效。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量,是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南昌高新區大力推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圍繞"產業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工作目標,不斷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提升農民幸福指數,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鑄就鄉村發展

移風易俗,吹來最美鄉風

古語有曰:"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形成良好的文化風氣,需要有先進的思想文化指引社會發展。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摒除陳規陋習,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淳樸文明的良好鄉風,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體現著發展與創新精神。

鑄就鄉村發展

高新區創新工作思路,按照省、市工作要求,針對婚喪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諸多陋習,把各村(居)紅白理事會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著力破除大操大辦婚喪喜事的陳規陋習,扭轉農村不良風氣,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宣傳、監督婚喪喜事簡辦的戰鬥堡壘作用,倡導文明、健康、環保、科學的生活方式。目前,高新區82個村(居)全部選舉成立了由5-9人組成的紅白理事會,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章程,對移風易俗工作採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方式,讓百姓從內心真正接受"文明新風",自覺抵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陋習,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對"四風"工作要求樹立了榜樣。除此之外,高新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強力推動掃黑除惡工作有序開展,深入推進"六好村莊"、"六好農戶"和"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進村創建的活動,弘揚農村正能量,讓文明正氣在廣大農村蔚然成風。

保障民生,送來幸福"春風"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就是要為振興鄉村發展不斷努力奮鬥,加強農村文明建設。

為了讓美麗鄉村不只是停留在表面,高新區始終踐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不斷增進農民百姓福祉,加大民生民本支出,推進各項民生工程按時完成,強化社會救助保障措施,持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鑄就鄉村發展

在農村養老方面,2018年,高新區麻丘鎮敬老院實施"公建民營"管理模式,依託行政村、自然村,建設了8家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高標準統一打造,為農村老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在教育教學方面,高新區對農村中小學教學設施進行完善,積極引進南昌二中、南昌三中、南師附小等優質教育資源,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以優帶偏,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農村醫療服務方面,高新區以高新人民醫院為依託,村衛計室為延伸點,打造新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了一批標準化村衛計室,牢固基層衛生"網底",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

鑄就鄉村發展

農民生活離不開民生保障,高新區通過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不斷提升農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揚文化,迎來農村"新風"

過去的一年,高新區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積極推進文化事業發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農村花大力氣建設免費開放的農家書屋,讓農村老百姓出門就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

鑄就鄉村發展

為了不斷完善公共文化體系,高新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則,以"一圈"、"兩節"、"三館"、"多點"為活動載體,打響"高新文化"品牌,努力把高新區打造成文化高地。在農村,高新區以瑤湖、艾溪湖為輻射中心,打造多個公共閱讀空間,高標準建設了瑤湖書房和艾溪湖美書館,全面提升48家農家書屋建設水平,多點佈局24小時自助智慧書屋,以優惠政策吸引品牌書店入駐轄區。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同時,高新區積極推進文化供給均等化,舉辦了首屆瑤湖藝術節和瑤湖讀書節;全年開展送戲下鄉226場,送電影下鄉145場;文藝演出、作家分享會、大師攝影展等文化活動達100多場次,受惠群眾超過10萬人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在高新區農村颳起了一陣"新風",成為農民休閒娛樂的"新寵"。

鑄就鄉村發展

文化興,則產業興;文化強,則經濟強。南昌高新區要讓農村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落實移風易俗政策,鑄牢農村振興之"魂",把農村文化新風尚轉變成為鄉風文明的主旋律,紮實鄉村振興的"裡子",使得農村更美麗,農民生活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