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導讀:

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

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如何讓員工與企業一條心?如何讓員工不斷進取為公司賣命?這些問題是企業所有管理者都關心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近幾年來,合夥人制度也越來越受管理者關注。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合夥人是什麼?

合夥人的概念其實非常簡單,說成大白話就是“合在一起成為一夥”,形成一夥後就共擔責任共享成果,這聽起來就像是香港電影裡的XX幫一樣,其實質確實大致如此。

如果我們換到企業來說,合夥人具體表現就是員工獲得股份、分紅權、成為股東成為公司的主人的一個過程。

歷史上合夥人最佳實踐案例:就是我黨...以下省略三萬字,拒收快遞。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所以,我們能從圖中看到,根據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合夥人和股東的利益往往都是一致的,損害股東的利益實質就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

而在員工持股方面,合夥人制度根據長期利益捆綁短期激勵各自的不同目的,主要分為持有公司股份持有項目股份兩個方面,就是我們所謂的持股計劃和項目跟投。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合夥人的特點

在企業的傳統利益分配模式中,股東、管理層、員工之間的關係是自上而下的指令關係和分配關係。

企業的管理決策從上向下傳達,但被動接受指令的下級會因為個人本身的理解能力,個人利益和主管動力等原因導致執行力度層層遞減,最終導致經營效率的損失。同時,企業經營成果的分配完全由上級決定,並通過固定薪酬、績效考核等一系列手段進行績效評價和發放,這樣的形態下員工完全是屬於被動的狀態。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而在合夥人制度中,員工不再是單純的勞動力出賣者,成為了自己的主人,這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力資源利用的效率。由於角色的轉變,上下級之間單項命令式的管理所帶來的消極作用被消除,管理成本也就下降了,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更願意付出,因為這樣的付出和自己的收益直接相關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做好合夥人制度的四大要素

想要真正做好合夥人制度其實不容易,阿里巴巴、萬科這樣的企業也都走過不一樣的彎路,小匯簡單和大家來總結一下,做好合夥人制度的五大要點。

一、做好跟投規則

實質就是誰能投、投多少,不同的企業跟投規則都會不太一樣,但是實施好跟投規則,員工就會從原來接受任務演變成為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同時好的跟投規則還會讓員工的跨部門跨公司溝通變得無比順暢,從中也不會扯皮忽悠,大家共同尋找最優的解決方案。

最重要的就是跟投做好了之後,人人都將會變成企業的“營銷人員”,因為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公司/項目的主人,所以自然會做好所有工作。

二、做好合夥人的文化

很多管理者認為做好合夥人制度就完事兒了,其實不然,合夥人文化才是合夥人制度的內核。

舉個例子:萬科的事業合夥人制度,在最近這三年幾乎把萬科的文化都給顛覆了,原來是精英主義的萬科公司,現在就是一家去精英主義的企業。

萬科的合夥人文化就是:信任文化+協同文化+去金字塔化

三、接受陣痛

任何變革都會帶來傷痛,合夥人制度也不例外,

合夥人制度在推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的阻力和困難,因為這項制度動了一部分人的蛋糕。

但是大家都知道,往往某項變革讓別人痛了,才說明變革有了效果 ,所以不必擔心,接受陣痛,沒有誰的奶酪是不能被動的,一些變革動了某些人的奶酪,,說明變革真的落到了實處。

四、合夥人制度的升級

沿著萬科事業合夥人的思想,萬科的大BOSS鬱亮提出“事業合夥人 2.0 或者 3.0 版本”,比如未來能否將合夥人制度跟投擴大化,將產業鏈上下游也變成合作夥伴。這相當於除了企業的員工,將產業鏈的利益相關者也發展為事業合夥人,從一家公司出發,作 為平臺進行內部創新,創新最終結局是重構一個生態體系。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案例:阿里巴巴合夥人操作制度簡介

一、合夥人基本要求

1、在阿里巴巴工作5年以上,認同阿里巴巴企業文化,有優秀的領導能力,並對公司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的管理者

2、合夥人必須持有公司股份,且有限售要求

二、合夥人推薦流程

1、在任合夥人向合夥委員會提名推薦,並由合夥人委員會審核同意其參加選舉

2、在一人一票的基礎上,超過75%的合夥人投票同意其加入,合夥人的選舉和罷免無需經過股東大會審議或通過

三、合夥形式

賦予合夥人更多的公司事務決策和董事會席位,但不享有公司大部分的股權,課提名阿里大多數的董事,由股東會投票表決是否通過,若否決,合夥人可另行提名人選。

具體操作圖

合夥人制度:表面上是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人才觀念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