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1828年11月10日,王韜出生於江蘇省甫裡鎮,該鎮位於蘇州東南五十里處,王家在明代很興旺,但在17世紀中葉與南下的滿洲軍隊的激烈站中中,王家的家族成員被大量屠戮,王家便再無往日的興盛了。等到王韜出生,家境幾乎破敗了,王韜前面還有兩個哥哥,都是在出生十天後就夭折了,王韜是父母進寺廟求願後,才來到人家的。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王濤成年後,仍然眷戀兒時的情景,正如他晚年回憶道:“此時這裡鐘鼓鑼鈸,嗩吶笛聲不絕於耳,且有無休無止的戲劇和雜耍,在廟門外,賣玩具的小販把玩具擺在兩旁,琳琅滿目,對甫裡的孩子來說,這是最快活的時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大約3歲時,王韜的母親就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大約從七八歲時,王韜就在其父的嚴教下接受正式教育,這也為他打架了深厚的傳統學問基礎。1845年,王韜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鄉試成為了秀才,一般來講,他可以躋身低級士紳的行列,只要再通過省城的舉人考,就可以被任命為官員了。1846年,王韜隨父親一同參加舉試,很可惜沒中。他與父親一樣選擇當一個私塾先生。也從此開始對科舉考試充滿種種意見與不滿。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1847王韜的父親前往上海,開館授徒,第二年王韜也前往上海,而此前王濤一直生活在封閉的中國人世界之中,雖然1840年以來,發生的鴉片戰爭以及中英簽訂的條約,開放五口岸,於內地來說,幾乎沒有被打擾到。1848年在與西方人的初次接觸的描述中充滿一種世界主義的傾向: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王韜對於周圍的一切感到新奇,他說在17歲到20歲之間,沒有一夜不做夢,每晚都夢到白天使他感到新奇的場景,然而這種夢幻的日子到1849年就停止了,因為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再也不能整日晃盪,他必須立即承擔起供養母親、兄弟、妻女的責任。當年秋天,王韜就被早已相識的麥都思聘請為“墨海書館”的中文編輯,雖然不情願,但至少報酬豐厚,扔得接受。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雖然不久之後,王韜就搬到了更好的環境之中,還把家人接來上海居住,但隨後就發生了一個悲劇,王韜患病已久的嬌妻返回江蘇探親後不久,就病逝了,這讓王韜悲慟不已,他常常責怪自己搬離家鄉造成了愛妻的病亡。知道再次結婚,王濤仍任不能原諒自己。他對“墨海書館”的工作也不甚滿意,總感覺實際執筆工作是自己,又受外國人監督,把中文糟蹋的不成樣子,更何況每當別讓將他與看不上眼的外國人聯繫起來的感覺使他比工作更讓人懊惱。

儘管當時的上海,已經是一個擁有大量外國居民的口岸城市,這裡將產生一種全新的中外文化分為,是這裡的中國人可以絲毫不喪失自尊感而與外國人一起密切工作,但是在19世紀50年代,這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像王韜這樣像外國人“賣文”的文人仍受他們的通報懷疑和鄙視。

王韜接受這樣一份工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錢,他需要在上海活下去,當然工作環境也是他選擇帶下去,“竹籬花架、菊圃蘭畦,頗有野趣”。王韜對他的僱主麥都思也頗有好感,每當王韜困惑不解時,麥都思總是給他以最善意的慰藉,以至於他常向朋友介紹麥都思為一位最真摯熱切的西方人。

不久之後他在上海發現了很多與他相似的同道,王韜的日記可以很好的說明他在上海的閒暇時光: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人類:條約口岸知識分子——王韜

王韜是誰?他是受過最傳統儒學經典訓練而取得秀才則個的文人,他以及很多因為生計而來到上海謀生的人一樣,有些頗不尋常,有些有才華橫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代表了中國大地上的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條約口岸知識分子,他們在中華世界的邊緣活動,但他們的影響與日俱增,起初他們的工作對中華主流世界中的種種事件產生不了影響,但他們提出的東西卻與中國的現實需要逐漸吻合,直到這時他們才漸次得到一定的地位和自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