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是一個有關臨床治療的綜合模式,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治療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終起到規範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作用。其

核心是將某種疾病(手術)所涉及的關鍵性檢查、治療、護理等活動標準化,確保患者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得到正確的診療服務,同時控制醫療成本,保證並提高醫療質量。相對於指南來說,其內容更簡潔,易讀、適用於多學科多部門具體操作,是針對特定疾病的診療流程、注重治療過程中各專科間的協同性、注重治療的結果、注重時間性。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目前康復治療中,有許多不規範;也經常出現一些臨床路徑中的變異;醫生和治療師往往都覺得自己的環節沒有錯誤。究其原因:如對疾病病理基礎、對疾病發展的階段性、對腦損傷後大腦的可塑性”,和大腦皮質功能重組能力、對脊髓損傷後發生的脊髓繼發性損傷”、對神經發育中運動控制模式形成時間及個體差異、患者的心理狀態和主動參與康復的積極性不同、治療師在康復治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方面出現個體差異”、缺乏運動疲勞耐受試驗”、康復護理實施與患者內在需求的差異認識不足等等。因此需要一個更加系統規範化的康復醫療模式來解決目前的問題,這就是實行康復臨床路徑管理的緊迫性所在。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目前美國教學醫院臨床路徑管理開展98%。各醫院按自己情況不同逐個開展,最多100多個病種。從2009年開始我國首批印發了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等8個病種臨床路徑,此後每年都陸續發佈適合不同病種、不同級別類別醫療機構使用的臨床路徑。2016年12月8日,國家衛計委官網就曾發佈過實施有關病種臨床路徑的通知,將1010個臨床路徑公佈在中華醫學會網站上。其中康復科臨床路徑有11個:顱腦損傷恢復期康復臨床路徑、腦出血恢復期康復臨床路徑、腦梗死恢復期康復臨床路徑、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臨床路徑、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臨床路徑、手外傷康復臨床路徑、肢體骨折術後康復臨床路徑、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臨床路徑、周圍神經損傷康復臨床路徑、脊髓損傷恢復期康復臨床路徑、頸椎病康復臨床路徑。2017年6月6日,國家衛計委官網發佈《關於實施有關病種臨床路徑的通知》 本次《通知》最新發布的202個病種的臨床路徑共覆蓋23個專業,共計1212個臨床路徑,其中康復科新增9個,跟腱斷裂術後康復、肱二頭肌肌腱損傷和斷裂康復、踝部韌帶損傷康復、肩關節不穩康復、截肢後康復、腰椎關節突綜合徵康復、腰椎滑脫症康復、原發性脊柱側凸(彎)康復、肘關節損傷康復。

接下來為大家是康復科裡種常見疾病康復臨床路的徑核心內容。

腦出血恢復期康復臨床路徑標準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腦出血,已行手術治療或無手術治療指徵,生命體徵穩定。

(二)康復評定。1.一般情況。包括生命體徵,飲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況。

2.康復專科評定。入院後3天內進行初期評定,住院期間根據功能變化情況進行一次中期評定(大約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進行末期評定。

意識狀態的評定,運動功能的評定,感覺功能的評定,言語功能的評定,吞嚥功能的評定,認知功能的評定,精神、情感、心理狀態的評定,膀胱及直腸功能的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

2. 康復治療:(1)體位擺放與處理,(2)意識障礙處理,(3)運動治療,(4)作業治療,(5)物理因子治療,(6)認知功能訓練,(7)言語治療,(8)吞嚥治療,(9)矯形器具及其他輔助器具裝配與訓練,(10)心理行為治療,(11)中醫治療,(12)痙攣處理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3.常見併發症的處理:感染的治療,深靜脈血栓的治療,壓瘡的治療,異位骨化的治療,其它如骨質疏鬆、關節攣縮。

(四)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日為21-28天。

(五)進入臨床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腦出血。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控制良好、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3.患者生命體徵穩定,神經科臨床處理已結束,且存在需要康復治療的功能障礙。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心電圖檢查。

2.根據具體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頭顱MRI,CTA、MRA或DSA,心、肺功能檢查,超聲檢查:心臟、血管、腹部等

肢體骨折術後康復臨床路徑標準

(一)適用對象。第一臨床診斷為肢體骨折,且已行手術治療。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疼痛、腫脹、運動障礙(4)感覺障礙

2.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是確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類型的常規檢查。

(三)康復評定。入院後3天內進行初期康復評定,住院期間根據功能變化情況,於4-15天左右,進行一次中期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評定。評定內容包括:1、骨折癒合情況,2、關節活動範圍的評定,3、肌力評定,4、肢體長度及圍徑的評定,5、感覺功能的評定,6、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物理因子治療,運動療法,手法治療,作業治療,矯形器與其他輔助器具的裝配與使用

(五)標準住院日。 標準住院日為14-21天

(六)進入臨床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肢體骨折術後,骨科明確診斷,且已行手術治療。

2.病情穩定,有康復治療需求,3.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七)住院期間檢查項目(可根據患者近一月內的檢查化驗結果進行選擇)。

1.必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3)相應部位血管彩超;(4)胸片及相關部位X線檢查;(5)心電圖檢查。

2.可選項目:肌電圖檢查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七)康復方案。1. 臨床常規治療,2.康復治療 (1)體位擺放 (2)物理因子治療③運動療法(3)手法治療(4)矯形器與其他輔助器具的使用 (5)作業治療。

脊髓損傷恢復期康復臨床路徑標準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脊髓損傷(ICD-10:T09.300)。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自主神經障礙、疼痛、呼吸功能障礙、循環功能障礙、吞嚥功能障礙、體溫調節障礙、二便功能障礙、心理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等;

影像學檢查:CT、MRI發現的相應脊髓病變或損傷表現。

(三)康復評定。1.一般情況。包括生命體徵,大小便等基本情況,瞭解患者總體治療情況。2.康復專科評定。損傷程度分類、軀體功能分類、損傷平面與功能預後、神經損傷平面評定、疼痛評定、循環功能、呼吸功能、吞嚥功能、膀胱與腸功能評定、心理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職業能力、社會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臨床常規治療。康復治療:(1)體位擺放與處理(2)呼吸訓練(3)運動與作業活動訓練(4)物理因子治療(5)佩戴矯形器具及其他輔助器具訓練(6)神經源性膀胱處理(7)神經源性腸處理(8)痙攣處理(9)疼痛處理(10)心理治療(11)中醫治療 。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3.常見併發症的處理。感染的治療,深靜脈血栓的治療,壓瘡的治療,異位骨化的治療,其它併發症的防治:如骨質疏鬆症、關節攣縮、體位性低血壓等的康復。上述併發症,根據需要請專科會診治療,必要時轉科行專科診療。

(五)標準住院日。 標準住院日為21-28天

(六)進入臨床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T09.300脊髓損傷編碼。

2.(1)生命體徵平穩。(2)骨科或神經外科專科處理結束,脊柱基本穩定。(3)脊髓損傷相關臨床實驗室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或平穩。(4)接受系統康復診療後仍存在功能障礙,需繼續住院康復治療。無嚴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障礙、泌尿系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或以上併發症已得到較好控制。

3.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七)住院期間輔助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①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②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③ 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④胸片及相關部位X線檢查。

2.根據具體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1)脊柱X線、脊髓CT、核磁共振(MRI)(2)肌電圖(3)雙下肢/髖關節X片,或骨密度(4)尿液分析、尿液培養及藥物敏感(5)尿量、殘餘尿量,膀胱壓力與容量,尿動力學檢查(6)心、肺功能檢查。(7)腹部、泌尿系統、血管超聲檢查;

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ICD-10:M51.202)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1)腰背部及下肢疼痛,(2)運動功能障礙,(3)神經功能障礙,(4)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 2.影像學檢查:腰椎X線平片、CT掃描或MRI檢查。

(三)康復評定。分別於入院後1~3天進行初期康復評定,入院後78天進行中期康復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康復評定。內容包括:1.臨床一般情況評定;2.康復專科評定:疼痛評定、腰椎及下肢活動範圍評定、肌力評定、神經功能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2.康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腰椎牽引、手法、運動治療、矯形器等輔助器具裝配、注射治療、中醫治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健康教育。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五)標準住院日為10-14天。

(六)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M51.202;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七)住院後檢查的項目。

1.必須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腰椎正側位X片;(5)胸片、心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及具體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1)腰椎動力位片、左右斜位片;(2)腰椎MRI或CT;(3)肌電圖檢查。

3.有相關疾病者必要時請相關科室會診。

周圍神經損傷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第一臨床診斷為周圍神經損傷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1)運動功能障礙 (2)感覺功能障礙;2.肌電圖檢查證據

(三)康復評定。入院後3天內進行初期評定,住院期間根據功能變化情況,住院4-15天進行一次中期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評定。評定內容包括:1、肌力評定,2、感覺功能評定定,3、關節活動範圍評

4、反射檢查,5、神經幹叩擊試驗,7、患肢周徑評定,8、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1. 臨床常規治療。

2.康復治療:(1)受累肢體各關節功能位的保持,(2)受累肢體各關節的主、被動運動,(3)物理因子治療,(4)肌力訓練,(5)作業治療,(6)感覺訓練。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四)標準住院日 標準住院日為14-21天

(五)進入臨床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周圍神經損傷。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3.患者生命體徵穩定,骨科或神經科臨床處理已結束,且存在需要康復治療的功能障礙。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1.必查項目:肌電圖檢查。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3)心電圖檢查;(4)胸片及相關部位X線檢查;

頸椎病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頸椎病。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頸背上肢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神經功能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2.影像學檢查:頸椎X線平片,CT掃描或MRI檢查。

(三)康復評定。分別於入院後1~3天進行初期康復評定,入院後7~8天進行中期康復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康復評定,評定具體內容如下:臨床一般情況評定,康復專科評定、疼痛評定、頸椎及上肢活動度評定

、肌力評定、神經功能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1.臨床常規治療;2.康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頸椎牽引,手法,運動治療,矯形器等輔助器具裝配,注射治療,中醫治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健康教育。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五)標準住院日為10-14天。

(六)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頸椎病疾病編碼。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七)住院輔助檢查項目。

1.必須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頸椎正側位X片;(5)胸片、心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及具體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1)頸椎動力位片、左右斜位片;(2)頸椎MRI或CT;(3)肌電圖檢查。

3.有相關疾病者必要時請相關科室會診。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ICD-9-CM-3:81.51-81.52)。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站立/步行功能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

2.影像學檢查: X線片顯示人工髖關節

(三)康復評定。分別於入院後1-3天進行初期康復評定,入院後9-11天進行中期康復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康復評定。一般臨床情況評定;康復專科評定,傷口情況評定,下肢圍度評定,下肢血液循環狀況評定,髖關節關節活動度評定,下肢肌力評定,轉移/負重能力評定,步態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一般臨床治療,康復治療,安全活動指導與健康教育,物理因子治療,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轉移能力訓練,下肢負重訓練,步行訓練,包括助行器選擇與使用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常見併發症處理,感染處理,血栓處理,出現骨折、假體脫落、神經損傷等嚴重併發症和嚴重合並症時需專科會診與轉診。

(五)標準住院日14-21天

(六)進入路徑標準:1.骨科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ICD-9-CM-3:81.51-81.52),無嚴重術後併發症和嚴重合並症;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七)住院期間輔助檢查項目

1.必須檢查的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心電圖、胸片;(5)髖關節X線片;

(6)下肢靜脈血管超聲;(7)D二聚體。

2.根據具體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心肌酶譜、胸片、肺功能、超聲心動等

肱二頭肌肌腱損傷和斷裂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肱二頭肌肌腱損傷和斷裂。(二頭肌長頭肌肉和肌腱損傷:(ICD10:S46.1),二頭肌其他部位肌肉和肌腱損傷:(ICD10:S46.2))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1)肱二頭肌長頭部位疼痛(2)肌腱活動時可觸及摩擦感(3)肱二頭肌肌腱斷裂者可有局部膨隆(4)運動功能障礙;2.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排除無骨折及局部增生,MRI檢查明確肌腱損傷和斷裂情況。

(三)康復評定。分別於入院後1-3天進行初期康復評定,入院後4-15天進行中期康復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康復評定,1.肌力評定,2.關節活動範圍評定,3.疼痛評定,4.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5.社會參與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1.肩部支具,體位擺放。2.物理因子治療。3.關節活動度訓練。4.肌力訓練。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6.相關藥物治療。

(五)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肱二頭肌肌腱損傷和斷裂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標準住院日為14-21天。

(七)住院期間的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的檢查項目(1)患肩X線片、肌電圖、局部超聲檢查、患肩MRI檢查,(2)凝血功能、心肌酶譜、胸片、肺功能、超聲心動等

原發性脊柱側凸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原發性脊柱側凸(彎)(ICD-10:M41.1)

(二)診斷依據。1、症狀:(1)多見於兒童,青少年,女性較多。(2)脊柱畸形(3)心肺功能(4)脊神經根受擠壓或牽拉產生相應症狀。 2、體徵:(1)雙側肩胛、骨盆、腰凹等處不對稱,(2)觸診可見某些節段棘突偏離頸部棘突至臀溝連線; 3、影像學檢查:站立位脊柱正側位X線片。

(三)康復評定。分別於入院後1-3天進行初期康復評定,入院後7-8天進行中期康復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康復評定,1.脊柱姿勢 2.關節活動範圍評定 3.肌力評定 4.步行能力評定 5.心肺功能評定 6.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7.社會參與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1.運動療法:包括矯正體操、不對稱爬行、肌力不平衡的矯正訓練、姿勢訓練、矯形器內體操、改善呼吸運動的訓練;2.側方表面電刺激療法;3.牽引治療;4.矯形器治療;5.物理因子治療;6.作業治療。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五)標準住院日為10-14天。

(六)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M41.1。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七)住院期間的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胸部X線片、心電圖、心臟彩超,肺功能檢查;(5)骨科X線檢查:站立位脊柱全長正側位像、臥位左右彎曲像、骨盆正位像、全脊柱動力位片(過伸過屈,左側屈右側屈)、雙下肢X片;

2.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的檢查項目:(1)畸形部位脊柱CT掃描+三維重建;(2)MRI檢查;(3)脊髓造影及造影后CT檢查;(4)神經電生理檢查。

踝部韌帶損傷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踝部韌帶損傷。(踝和足水平的關節和韌帶脫位、扭傷和勞損(ICD-10:S93);脛腓韌帶撕裂(遠端) (ICD-10:S93.402);踝內側副(韌帶)損傷(ICD-10:S93.451);跟腓(韌帶)扭傷和勞損(ICD-10:S93.452);三角(韌帶)扭傷和勞損(ICD-10:S93.453);脛腓遠端(韌帶)扭傷和勞損(ICD-10:S93.454);距腓(韌帶)扭傷和勞損(ICD-10:S93.455);內側副(韌帶)扭傷和勞損(ICD-10:S93.456)。行踝關節韌帶修補術(ICD-10:81.94001)、足韌帶縫合術(ICD-10:81.94003)、踝韌帶縫合術(ICD-10:81.94004))

(二)診斷依據。1.踝部外傷史 ,2.症狀:疼痛、腫脹, 3.體徵:局部壓痛,腫脹,前抽屜試驗,內外翻應力試驗等, 4.輔助檢查:踝關節正位/應力位X線片(雙側對比)、踝關節MRI等。

(三)康復評定。分別於入院後1-3天進行初期康復評定,入院後4-15天進行中期康復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康復評定,1.疼痛評定,2.踝關節活動範圍評定,3.踝關節穩定功能評定,4.下肢肌力評定,5.平衡功能評定,6.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1.制動、踝關節支具的應用,2.運動療法:包括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能力訓練等,3.物理因子治療,4.藥物治療:包括抗蛋白酶藥、代謝藥物、消炎鎮痛藥、皮質類固醇製劑等。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為踝部韌帶損傷,2.當患者合併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3.患者生命體徵穩定,骨科臨床處理已結束,且存在需要康復治療的功能障礙。

(六)標準住院日為14-21天。

(七)住院期間的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的檢查項目,踝關節MRI、踝關節X線、局部超聲檢查等

截肢後康復臨床路徑

(一)適用對象。第一臨床診斷為截肢後,且已行骨科相應處理,生命體徵穩定。(肩和上臂創傷性切斷(ICD10:S48),前臂創傷性切斷(ICD10:S58),腕和手創傷性切斷(ICD10:S68),髖和大腿創傷性切斷(ICD10:S78),小腿創傷性切斷(ICD10:S88),踝和足創傷性切斷(ICD10:S98))

(二)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1)疼痛、腫脹(2)運動障礙(3)感覺障礙(4)關節活動受限

(5)截肢相鄰關節攣縮畸形,2.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確定截肢平面及骨殘端情況

(三)康復評定。入院後3天內進行初期康復評定,住院期間根據功能變化情況,於4-15天進行一次中期評定,出院前進行末期評定。評定內容包括:1、全身狀況的評定 ,2、殘肢的評定:皮膚情況、殘肢畸形、殘肢長度及周徑、殘端形狀、殘端神經瘤情況,3、殘肢疼痛的評定,4、感覺功能的評定,5、肌力評定,6、關節活動度的評定,7、平衡功能評定,8、步態分析(適用於下肢截肢患者穿戴假肢後),9、穿戴臨時假肢後的評定(適用於穿戴臨時假肢後),10、穿戴正式假肢後的評定(適用於穿戴正式假肢後),1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及參與評定

(四)治療方案的選擇。體位擺放、物理因子治療、運動療法、作業治療、安裝(臨時或正式)假肢後的訓練、康復護理、心理康復、併發症的處理

(五)標準住院日為14-21天。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可根據患者近一月內的檢查化驗結果進行選擇)。1.必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胸片、心電圖檢查、腹部彩超(5)相關部位X線檢查。 2.可選項目:殘肢MRI或CT、肌電圖、局部超聲檢查等

(七)康復方案。 1.臨床常規治療 2.康復治療:(1)術後殘端處理:如彈力繃帶包紮殘端、合理的殘肢體位擺放等(2)物理因子治療(3)運動療法(4)作業治療(5)安裝(臨時或正式)假肢後的訓練(6)康復護理(7)心理康復(8)併發症處理:如殘肢皮膚破潰、殘肢關節攣縮、殘肢痛等。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康復科要搞好,這20種康復臨床路徑必掌握!

因文章篇幅有限,只做核心內容顯示,更加詳細康復具體路徑請關注“翔宇醫療”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詞“臨床路徑”獲取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