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到底“我是誰”?

你有沒有疑惑過這個千古以來的哲學難題?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這也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的心中大惑。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去脈,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從我們出生到懂事時,大人就會反覆告訴我們——“記住,你姓xxx,你是xxx人......”,是的,當你姓了某個姓氏時,其實就已經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緣關係了,通過這個姓氏還可以追溯根源。

那麼,想要了解“我是誰”,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親人?

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蹟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其實,這就是家譜。

家譜,流淌著中國人的血脈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在中國,家譜約有3000年曆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

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的根本。

家無家譜,就如國無國史

如今,一本本家譜已成陳跡,很難再與家族的後人重逢。現在還講究這些的人不多了,於是起名字不按字輩,各地親戚回鄉過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長幼全都亂了套。只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自古以來,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

縱觀歷史,國家可滅,朝代可替,家庭可散,個人可亡,惟有家族歷久長存,生生不息。而家譜就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的唯一存在證明。因此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家譜包含有哪些內容

姓氏源流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從一姓到一國一家,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家訓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傳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徵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

家譜圖像

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輔,但一張好的圖片也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於,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使家譜不在侷限在文字記錄、整體概念,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裡,包括:1、老照片;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3、風水圖(祠堂圖、墓圖);4、故居/村莊圖。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家譜到底有什麼用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繫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長久存在和不斷復興,就是要告訴人們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得到發揚光大。

尋根留本,承前啟後

古人曰:“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說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有了譜書你就能夠追根溯源。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幾十年總歸要悄悄地離開人世。“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古人曰:“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

敦親睦族,凝聚血親

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覆登門拜訪,不斷了解情況,追根溯源,尋祖問宗,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家族內部的彼此瞭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傳承親情教育,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

因為修撰家譜和逢年過節中緬懷先祖的各種儀式,使得子孫後代能更加自覺地做到尊老敬長,憐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有利於家庭的團結和幸福,有利於家族以及社會的和睦與和諧。

治家齊國,教化子孫

家譜中包含的許多祖訓家規,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長者、睦族人、和友鄰、恤貧孤、尙節儉、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內容。有的家譜中記載有先輩族人們孝敬老人、忠君愛國、造福鄉梓、刻苦學習、奮發拼搏的典型事蹟,都是對族人和後代進行人生教育的生動教材。

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族,一個家庭,要想自立於世界,自立於社會,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教育出眾多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好的祖訓家規就能彌補現代教育只重知識才能卻忽視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譜正有著這樣的功能。

傳承歷史,問祖憑證

家譜都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諸多內容。家族的歷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人類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海外華人熱心回國尋根問祖,造福鄉梓,他們尋根問祖最信得過的就是查閱家譜。對於因各種原因遷居他鄉的普通人,家譜就是他們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樑,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象徵。因此,家譜不但是家族歷史的記錄,也是天涯遊子落葉歸根的精神寄託和尋根依據。

現今國運昌盛,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正是修撰家譜的恰當時機。願中國每個家庭、每個家族,都能擁有一本自己的家譜,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續,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家譜的價值

中國家譜,於今人又什麼價值?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存留至今的家譜疑信相滲、精華與糟粕同在現狀來看,家譜對今人具有以下兩方面價值:

1、家譜的歷史價值。作為家族繁衍、活動檔案材料的家譜,保存了歷代不同地區與世系活動相關的豐富資料,它對於相關學科,諸如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價值,這已為眾多的有識之士所論證。幾十年前,史學大師顧頡剛識為:“我國史籍之富,舉世無比。然列入公認的官修正史,由於種種原因,自今論之,尚難允稱‘信史'。今青年治史學,當於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當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國史學領域有尚待開發的二個‘大金礦',即地方誌和族譜。它一向為治史者所忽視,實則其中蘊藏無盡有價值的史料,為‘正史'所難於悉紀而不為人所知者”。當然,顧頡剛所說的“忽視”狀況現在已有改變,重視家譜史料價值的學者已日漸增多,見諸文字者不少,勿庸贅述。作為史料價值,要在求真求實。儘管家譜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循實記載”、“置諸闕疑”等主張,但是,出於種種家族利益的考慮和顯耀門庭的誘惑,譜學界的偽俗之風在每一朝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譜史料,必須嚴格甄別真偽,不可全信全疑。

2、家譜的文化價值。家譜在我國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形成有獨特內涵、浸潤著民族情愫的譜牒文化,它對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都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說過:“中國人民說王道是順乎自然,換一句話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中華民族就是在自己獨特的環境中,經過幾千年的蘊釀由眾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漢族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相對獨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態系統,漫漫歷史長河的共同創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斷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也產生了千枝一本,萬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黃子孫已經走向世界,遍佈五大洲168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人已經超過5500萬。“我們是相同的血緣共有一個家,黃皮夫的旗幟上寫著中華。”儘管他們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於所在國,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國籍認、政治認同的改變,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據統計:1996年世界共有華人社團9255個,(世界性的華人社團就已超過70個)其中屬於親緣性的宗親社團佔了34%,有3147個。海外宗親社團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產物,他們有強烈尋根的願望,每當我們看到,一年一度,人們遠涉重洋,不遠萬里,漚庥於沮水之濱、橋山之巔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陵前,共告“五洲風雨疾,華夏有炎黃”,這就是“血濃於水”的情感。臺灣有一位研究神農文化的學者叫姜竹,他說:“臺灣同胎是非常崇拜炎帝的,那邊的炎帝神農廟有121座,每年神農聖誕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總要進行一次祭祀活動,以表達炎帝子孫的愛國之心。目前,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都有烈山宗親會,這樣,在海內、海外、香港、臺灣,炎黃兩帝已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情感的文化紐帶了”。炎黃共祖的文化認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譜系為根據的,古老的《世本》和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啟其端,歷代的姓氏譜系揚其波,它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成了民族集體的潛意識,這正是譜牒文化所發揮的作用。 家譜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從文化價值的角度考察,應該著重考察譜牒文化產生、發展的過程,現象、規律、社會影響和作用。譜牒文化有相對的獨立性,不能全用史料價值的標準來要求它。比如攀援歷史名人為始祖的現象,從歷史價值的角度考察是不可取的,但從文化價值的角度考察,它又往往起了名人效應,凝聚、鼓舞族群的作用。又如同宗共祖問題,從歷史的真實看,任何一個姓氏,其來源都十分複雜,歷代改姓、賜姓、冒姓層出不窮,欲求血緣的絕對純潔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作為已形成的文化認同是可鄧小平必深究和苛求的。所以今天的譜學,既要重視歷史價值的開掘,又要重視文化價值的開發,我們在實際運用中,更要注意發揮家譜在凝聚社會群體,增強民族凝聚力,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為振興中華和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發揮紐帶和橋樑作用。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家譜的體例

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餘氏會通譜》內容包括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後序。《休寧文昌金氏世譜》內容已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國、世系、事略、行實、行狀、墓誌銘、雜著、記、詩、贊、規約。嘉靖十八年許璞、許漢纂《許氏統宗世譜》內容涉及序、名人傳記、行狀、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統宗世譜》內容涵括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贊、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復、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並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容,且有所擴展。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說、傳、記、壽敘、賦、詩、歌、詞、輓詩、行狀、贊、祭文、譜說、後騙子、領譜字號等諸項內容。

萬曆以後,字譜內容較前更為豐富。隆慶、萬曆年間歙縣殷氏宗族“始為譜,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後內容又擴充了“世德、規範、訓典、文獻、宅第、丘墓、遺文、遺蹟、里社九考。”萬曆五年呂仕道纂《呂氏續修宗譜》涉及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贊、遷源源流、祠墓寺圖表、里居圖、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範、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後序、跋等內容,該譜的列諸項涵蓋了後世家譜所具備的基本內容。萬曆十八年程弘賓纂《歙西嚴鎮百忍程氏本宗信譜》分譜序、譜例、紀源、傳疑、傳信、世系、世傳、內傳、保瑩、遺翰、族約、續後十二篇。萬曆末年修成的休寧《曹氏統宗世譜》涉及序列、題辭、譜引、譜歌、譜詩、恩榮錄、曹氏先達、遷徙源流、墳墓、後序、跋、譜約、支譜圖、統宗譜系小敘、系圖、事略、重修族譜敘略、家乘序、詩集序、遺囑、跋等內容,名目紛繁,同萬曆以前所修宗譜相比,內容得到大規模擴展,幾乎囊括了與宗族相關的所有事項。通過對上述明代宗譜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宋元譜相比較,明譜新增加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家規家訓、祠產族產等宗族制度的相關方面,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較前有所發展的一個反映。

關於體例方面,明譜在因襲歐蘇譜例的同時,增加了“志”“圖”“考”“錄”等項新內容,這是明修宗譜進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誌編纂學上成果的重要體現。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譜體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綱目體,以綱統目;二是條目體,一事一目,互助統轄;三是綱目與條目的混合體。且愈往後,這種混合體的方法在宗譜編纂中愈益得到廣泛的運用。與明代以後所修宗譜相比較,有明一代所修宗譜的體例已比較完備,且大體上已定型,此後清、民國年間所纂宗譜在體例上基本承襲明譜,變更甚微。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

具體稱謂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嶽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歷代帝王修譜昭

明太祖鄉譜詔

朕承天底定,撫輯承民,宵肝站兢恐難保,又諮爾意兆,各具天良,務立矩,度之防快,睹維新之命,溯芳規於及祖考,懿行於前賢,敦厚本原,懋昭上理,雖扎樂俟諸世以而孝弟木,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則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奮心,亦何不古,率土欽哉,毋負騰意。

譯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撫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難保永久。又問過別人的意見,認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務必要訂立規矩,引度他們,要防止急噪圖快,看來要完成維護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從我們祖先父輩那裡尋找治國之道,實行前輩的德賢,忠誠於本源,勸懇地講明道理。雖有歷代禮樂法規,等待人們世世代世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人多心雜,不能人人都自覺剋制自己,振作起來,怎麼辦?要使不淳厚的人從此發憤圖強,為什麼不用過的祖訓教育他們,成為全國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負我的意願。

宋寧宗修譜聖諭

聯聞唐人重姓氏,而譜諜具,後世文儒貴戚之家浸以論湮而難考,然自犁鋤之卿相,降為錄率之世家,視其子孫,自立和如耳,誠能自立雖微而浸著,不能自立雖著而微,人家子孫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幾於厥祖也。此聯之所以改望於天下者。

清順治鄉譜詔

敦孝弟以重人論,篤宗族以昭雍睦,訓子弟以禁非為,明禮儀厚風俗。

譯文:修譜的目的是:敦促人們孝順父母,愛護兄弟,以重視搞好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忠實的對待宗族,以顯示內部的和睦,教訓孩子的年輕人,禁止他們為非作歹,明白禮貌和謙讓,以養成濃厚的良好習慣。

清順治規定六訓

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祖孫;各安生理,無詐非為。

清康熙聖諭十六條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照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懲慝逃已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警岔以重身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