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落日余晖照耀下的岑巩县城 杨云 摄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岑巩县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探索建立了“强村带弱村、坝区带山区、能人带穷人、企业带农户、试点带全局”的工作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山区产业发展、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瓶颈。截至2018年底,该县共减少贫困人口4459户17258人,2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06%,为该县2019年“整县摘帽”夯实了基础。

强村带弱村,集体经济从“无”变“有”

“入股公司前,我年收入只有3千元,用“特惠贷”资金加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后,分红收入达2万元。”该县大有镇塔山村贫困户杨熙东说。

2016年,该县大有镇将该镇茂隆、凉水井、长溪、木召、汤江溪等7个贫困村组建塔山联合党委,指导组建成立了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资金注入到公司。在联合党委的指导下,公司已完成第一期标准化养殖种猪350头、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建成营运后年产值可达2500万元,覆盖贫困户1000余户3800多人。

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风景秀丽周坪村 网络图

无独有偶。该县注溪镇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周坪村环境资源优势,将该镇中寨、衙院、地朗、面溪、小堡、哨坪等村组建周坪联合党委,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整合财政扶贫等资金460万元,新建休闲旅游山庄,山庄第一年以30万元租金出租经营权,并按15%的比例逐年上浮租金。租金收益60%量化到贫困户,4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2018年1月山庄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营业额110多万元,400多户贫困户受益。

在推进异地置业中,该县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两个或多个强村和弱村结成帮带对子。通过党社联建、村企联合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县共投入645万元组建了129个村级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发展,组建片区联合党委2个、跨村抱团发展联合体14个。近年来,该县45个村实现了分红,村集体经济从“无”变“有”的61个,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坝区带山区,致富途径从“窄”变“宽”

在该县天马镇苗落产业扶贫生态园,只见各类苗木在春风中展现蓬勃生机。

“通过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每年有近30000元的收入。”正在园区忙活的群众周应兰说。

近年,该县天马镇将全镇13个村的650万元扶贫资金整合集中使用,在成立13个村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苗落产业扶贫生态园。园区采取“政府统管、企业主管、支部协管、群众监管,长效与短效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产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方式,在坝区发展1800多亩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园区按资金入股占40%,土地入股占40%,公司入股占20%的比例分红。预计园区每年可提供绿化商品苗木3.4万株,年均利润280万元。

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岑巩县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一角。杨云 摄

同时,贫困群众还可以参与园区务工,获得股权收益和务工报酬双重收入。

为充分利用坝区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坝区与山区的融合发展,跨区域发展产业,该县积极编制500亩集中连片坝区与山区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深化产业发展。同时找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建立产业选择、主体带动等产业精准扶贫各环节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在坝区培育创建省级园区4个,州级园区2个,园区实现产值2.55亿元,带动山区群众就业2.9万人次,其中贫困户0.57万人次。

能人带穷人,贫困程度从“大”变“小”

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路上,该县还特别注重借助本土的能人力量,推动异地兴业。

走进贵州省岑巩县思州元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一座现代化的标准养殖场呈现于眼前,一枚枚新鲜鸡蛋通过传输带往外输出,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

该县龙田镇依托都素村刘良军等养殖大户,将代店村、军屯村跨区域与都素村共同组建思州元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标准化蛋鸡养殖,辐射带动该镇总院、乐业、胡家、安坪4个村贫困户发展蛋鸡养殖,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了企业增效、贫困户增收、村集体壮大的“多赢”局面,覆盖全镇316户贫困户,每年可为全镇贫困户分红70万元。

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思州柚丰收 柚农喜采摘 杨政权 摄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和引导产业能人带领贫困群众发展杂稻制种、思州柚、生态畜牧业等,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鼓励和引导扶持党员带头人(能人)牵头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创办扶贫示范基地,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就业、鼓励贫困户投资入股和返租倒包等形式辐射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能人带动杂稻制种种植4.48 万亩,思州柚4万亩,牲畜14.3万头(只),覆盖贫困户12819户54160人。

企业带农户,群众收入从“低”变“高”

“我现在就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年收入有25000元。”该县注溪镇衙院村贫困户许章琴高兴地说。

围绕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该县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企业内引下沉就近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扶贫模式。一方面,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推动贫困群众劳动力外出就业、干事创业。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难题。特别是通过引导企业创新工作思路,到开发区以外的乡镇开设扶贫车间,实施异地置业,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又让企业降底了生产成本,实现双方互利互惠。

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在园区就业情景 彭圆兰 摄

目前,全县已在水尾、大有、注溪、平庄、羊桥等乡镇开设“扶贫车间”“扶贫作坊”,惠及贫困户300多户,并向其余乡镇逐步推广实施,拓宽农民就近就业覆盖面。此外,该县还引进13家县外农业企业、培育29家本土农业企业,根据企业有资金、有技术,但缺地、缺劳动力;农民有地、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了互利共赢,带动45个村5000多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试点带全局,产业发展从“点”变“面”

在推进异地置业过程中,岑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异地置业工作的领导和引导,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贫困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异地兴业工作健康稳步发展。按照“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对产业立项选择,资金运行安排,产业评估验收,效益分红监管,专业合社和贫困群众培训等实行统筹规划,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异地兴业工作中,始终将贫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发挥贫困群众积极性。

贵州岑巩:“五带”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兴旺铺筑致富大道

当地农民在园区就业情景 彭圆兰 摄

同时,强化对异地置业工作中经验做法的提炼和总结,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遍地开花、全面发展,异地置业等发展模式现已经在全县推广,11个乡镇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2017年以来,共实施异地置业项目24个,覆盖42个贫困村、2941户贫困户、11403名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让“盆景”变成了连线的“风景”。

特约记者 徐学练 舒选勇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杨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