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直都不还政于刘禅,为什么诸葛亮要带甲士百人上殿?

狼的影子319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

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

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刘禅的年纪。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

2、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3、刘禅的能力问题。刘禅这个人能力如何,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就知道了,等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都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开始导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权,这是谁造成的?就是刘禅,诸葛亮会不明白吗?如果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

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心的权臣,并不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忠心的权臣。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

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

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是真!但这也正是乐不思蜀的刘禅求之不得的事,不需要还政。

关于传说中扶不起的阿斗,看了以下几件事,会发现刘禅,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同时也能明白,他为何批准诸葛亮带百人上殿。

1、234年,诸葛亮病逝后,刘禅没依惯例设丞相,用了四五年时间稳定局势后才渐渐放权,让蒋琬、费祎二人相互制约,达到自己既清闲又统把朝政的目的。

2、杨仪以诸葛亮的继承人自居,飞扬跋扈斩杀了魏延。两大元老与国家柱石突然离去,局势危机可想而知。刘禅当喜庆之事而大赦天下,以宽民心,第二年局势稍稳,将杨仪贬除。

3、249年,夏侯霸投奔蜀汉,刘禅安慰他说:“你的父亲(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的夏侯渊)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张飞老婆是夏侯渊亲侄女,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

4、258年,姜维启奏刘禅处死黄皓。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

5、诸葛亮北伐,司马懿曾用离间之计,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拥兵自重,有造反迹象,而刘禅没有中计。

6、司马昭设宴,演奏蜀中乐曲,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看了刘禅的以上言行,就会发现,他的一些言语很有智慧,只是显得胸无大志,不适合当皇帝,但适合当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洒脱务实的态度,是人生在世的一种高雅飘逸的境界!

了解了刘禅的为人,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带百名侍卫上朝。

这事《晋书》中记载:“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说是刘禅感恩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贡献,特批“相父”带一百名甲士上朝。对诸葛亮而言,既是象征颜面与地位,更是安全的保证。

诸葛亮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其功无人可及(军事、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

刘禅需要诸葛亮辅佐朝政,更需要诸葛亮这棵大树遮风挡雨!或者说,他认为:管你们(包括对后来的姜维)怎么折腾,只要让我清净玩乐就行。


碧水青山0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丞相,他受刘备托孤,忠心耿耿,励精图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千百年来人们纪念和崇拜的偶像。我认为,就诸葛亮而言,他的政治才能要比军事才能高。他对蜀国的治理确实是三国中最好的,农工商业发展很快,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的一篇《出师表》道尽多少儒家志士为国操劳的艰辛。深入不毛结束南方战乱,六出祁山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流尽最后一滴血身死五丈原。

最近,有一帮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网上专门对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吹毛求疵,以黑他们为荣。我要告诫网友,要察亮眼睛,明辨是非。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应该是非常真实和客观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蜀国人,他对诸葛亮的事迹感同身受,也没有人篡改他的记述。


赛麦大弘


泻药

所谓带甲士上殿不是什么大事,不是没事砍皇帝、秀肌肉。其实是一种特殊待遇,甲仗多少人就是朝廷对大臣待遇的规定级别。

要说起此事多说一个人他叫桓温。

诸葛亮集: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晋书桓温传: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即诸葛亮和桓温待遇级别:甲仗百人

有要达到甲仗百人可不是容易的事,权力 地位资历 功劳的要求不低。

比如桓冲和功劳不小的谢安都没达到。

晋书桓冲传: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桓冲谢安规格:甲仗五十人

再说一句村夫可是两晋皇室和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后来被追封武兴王。

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的圣旨是东晋朝廷下的,朝廷希望桓温像“诸葛武侯忠诚于晋国。

晋书王坦之传:简文帝临崩,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焉。

晋书桓温传:及帝不豫,诏温曰: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于是一日一夜频有四诏。温上疏曰:圣体不和......至如臣温位兼将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顾,但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无所复堪托以后事。疏未及奏而帝崩,遗诏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

说到底就是晋朝廷“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希望桓温以诸葛亮为榜样,而不要篡位,拿诸葛亮的忠诚,来束缚桓温的行为。玩起了道德绑架……

朝廷:诸葛亮的甲仗百人上殿是要欺君篡位,你效仿一下怎么样?

桓温:好呀!

简文帝:我要死了,你要效仿诸葛亮和王导辅政!

桓温:你个糟老头子,我信你个鬼。

你认为说的通么?难道司马家的智商全被宣王景王、文王给透支了?仅仅甲仗百人就是乱臣贼子的结论是不对的。

至于不还政刘阿斗巴不得呢!看看自己亲政什么鸟样。不过村夫还好拿刘阿斗当牌位。

他要是碰见朱厚照……

他能活到五十都是问题……



红旗插满世界


章武三年春,刘备于永安向诸葛亮托孤。一般来讲君王托孤是希望老臣在少主不能掌权时代理政务,待年幼的君王成长后还政,以规避主幼国疑的政权动荡。

但是永安托孤却不一样,刘备向诸葛托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更是自己未竞的事业。并且两相权衡中兴汉室,匡扶天下的事业比儿子更重要!诸葛亮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忠心的臣子,同时也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刘备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给诸葛亮,所以才有所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并且随后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刘备清楚的认识到如果说想要达到复兴汉室的理想,必须让诸葛亮成为季汉的领袖,与其大权,戮力北伐方才有机会。这个重任放眼季汉唯有诸葛亮能承担起来。

所以才有后来的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随后又领益州牧。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本来就是刘备的政治遗嘱,是写在诏书里公布的。大权在握后诸葛亮无时不刻想着刘备的嘱托,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才有后来的征讨南中,稳定后方。以弱击强,誓师北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

建兴十二年,长年的政务、军务操劳终于拖垮了诸葛亮。将星陨落于五丈原,季汉一统天下的机会也随着而去。此时距离永安托孤已经十一年有余。

以上便是为什么不还政的原因,季汉存在的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就是匡扶汉室。失去这个理想,季汉作为国家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大天下和小天下之争。而刘备真乃一代英雄,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始终是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这是一个到死都在燃烧的男人。诸葛亮选择了士为知己者死,为了这个君臣共同的理想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却有泰山之重,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好,接着说第二问题。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

在《晋书 桓温传》中有这条史料。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这是东晋朝廷在简文帝继位时给桓温下的诏书,要桓温依照诸葛亮故事甲杖百人上殿,并且赐予桓温金银财宝。这个诏书为什么挑诸葛亮的例子,不挑曹操、王莽(这两货当权臣时估计也没少带甲士)?大家想一下,首先桓温是权臣,东晋朝廷希望同时桓温也是个忠臣。历史上即是权臣又是忠臣的例子是谁?就是诸葛亮啊。所以这个诏书还有个隐喻就是劝诫桓温要想诸葛亮一样尽忠辅政。这才是这个诏书的意思。这恰恰证明了在东晋时期诸葛亮是忠臣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了。

那三国史料里有没有蛛丝马迹呢?我找到了这条史料。

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这是蜀汉朝廷下明诏赐予诸葛亮的排场,是褒扬诸葛亮功绩的表现,并无不妥。除此外我再没有在三国史料中找到只言片语了,证明这个事其实很正常。并且诸葛亮自己就很注意分寸,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被诸葛亮言辞拒绝。第一次北伐,马谡违反调度,大家都是这是马谡的锅,诸葛亮硬是给自己连贬三级。这不光光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自身所倡导的依法治蜀的理念。诸葛亮才会对自己进行苛刻的要求,并且拒绝那些僭越的行为。


建宁李俊阳


带甲士上殿没听说过,不还政确有其事。我认为理由只有一个,自保。功高震主,赏无可赏,不想当第二个吕不韦,就得把权利牢牢抓在手里。政治不是史书上的君臣相得,而是利益与生死之间的危险钢丝,起码,从结果来看,诸葛亮和刘禅都没有走错


用户84904406121


独揽军政大权,排除异已,蜀汉国人都知道他上殿是什么意思,但是……,才有孔明死后、刘禅抄家……。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2


你看到的?还是诸葛亮和你说的?


毛毛91287


没看到过这样的说法!!


辽阔天空27


没有这么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