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古代皇帝继承制度从嫡长子继承改为儿子里唯才是举,还会有那么多弟杀哥的桥段吗?

郭江永


看到这提问真捏一把汗,如没有嫡长制挡一下,那约莫等于财门不上锁,不起盗心也起盗心了。

你看,嫡长这个制度,内涵外延都很明确,因此操作性不大,啥时间生的,谁生的,一目了然,立嫡或立长,争议不大。


如果说不用这个制度,改选贤选能,抑或是用清期的那个密折立储。我估计纷争更多。

什么是贤?什么为能?你说的贤能我不认可,什么!你不认可?打得你认可,或者,杀了你一了百了……于是诸子残杀。


如果不用嫡长制,那女人们也更要怂恿自己的儿子去搏一把了:都是爹的儿子,凭啥咱不争家业?你难道不比哥哥兄弟强……干一把,说不定你娘还能弄个太后当当!

所以说,不树嫡长制,不仅弟杀兄无法避免,兄杀弟也会上演;不树嫡长宗法,后宫竞争也失序……

还不如遵从嫡长制度,至少目标小,纷争少,后宫也安分——尽管也免不了弟杀兄,能怎样呢?权力诱惑那么大!


钱多多368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回答,立贤不立嫡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兄弟相残的发生。因为造成兄弟相残的最终根源在于对皇帝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追求,并不会因为立贤就能避免。

首先立太子的决定权在皇帝,皇帝的个人喜好决定了立贤并不一定公平。皇帝认为贤明的儿子不一定就是真正最贤明的那个。比如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因为太子刘据和他的政治观点不同,汉武帝并不是很喜欢太子刘据,汉武帝最喜欢的是幼子刘弗陵。在刘据被杀后汉武帝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虽然也是很聪明的皇子,但是他登基做皇帝时才八岁,根本就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因此朝中大权被霍光把控,刘弗陵被架空。而刘据性格宽厚,深得人心,而且他死的时候37岁,已经有丰富的处理政务的经验,无疑刘据才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而汉武帝偏偏逼死了最适合做太子的刘据,立了他自认为贤明的刘弗陵,这使汉武帝其他的儿子非常不满,后来汉武帝的第三子刘旦在刘弗陵继位后密谋造反被杀,证明了所谓的立贤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兄弟相残。

至于如何防止兄弟相残,其实有人已经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是清朝的雍正帝。雍正亲历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他继位后一直在思考如何避免类似兄弟相残的事件重演,最后他开创的秘密立储制度很好的达到目的。秘密立储就是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先帝的遗诏昭告朝野,然后被先帝选定的储君继位。自从秘密立储这一制度出台后,兄弟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事件再没重演。

因此,立贤并不是避免兄弟相残的好办法,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的制度,才是避免兄弟相残的绝世好点子。





雨夜读史


讲真,如果真的嫡长子继承制,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了。

恰恰是你说的唯才是举的选择继承人,才是惑乱的根源。

如果嫡长子继承制,有什么可争的?只能怪自己生错了时晨,怪自己的妈不是皇后,他也不会有夺嫡的想法,也没人支持他了。

但是,如果你说的,立贤,什么是贤?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

这就把制度评定的东西变成了人来评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把继承人限定死了,而如果人来评定,那就喜欢谁就定谁,谁都可以争,争上了谁敢说你不贤?

就像用考试来选拔大学生,这样看分数了,分数高的选拔上了,分数低的落榜了。

但是如果素质教育,推荐入学,你觉得你的机会大些,还是城市二代的机会大?到时候大学里就不再有农村孩子了

高考就是制度上限制人的因素,而选拔贤者,就是人为操作了。

北宋以前皇储的争夺,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只要你争赢了,你就是贤者,评判标准不再是制度,而是人

再比如,两汉的举孝廉制度,孝和廉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肯定是郡守了,郡守推荐谁?肯定是他的上司的子孙、自己的子孙亲人、地方豪强的子孙,因为这就是某一个人说了算了,

现在做的几乎所有事,都是为了制度化,而要减少人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南朝四百八十寺


关于您的问题我相信有很多大佬已经详细回答过了,我也不想多说了,我想从我自己的角度说说关于皇位这个世界上最大财产继承权的问题。

自古以来,立长还是立贤都是王室继承中经久不衰的议提。仔细研究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社会稳定,也就是史书上没什么太大事件和矛盾冲突的时期,一般都是立长。而通过立贤登上皇位的也不少,大多数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冲突比较强的时期。

这就能看出其中的本质,非嫡系皇室成员的权利争夺。这里所说的非皇室成员有外戚,有宦官,有权臣。对他们来讲,皇帝贤不贤其实真的不太重要,关键是怎么能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最大的筹码就是有皇室继承权的皇子们了。

无论是长还是幼,在继承权方面还是人人有份的,只不过长子嫡子更有优势罢了,但是如果有强大的外力帮助,废长立幼不是难事。历朝历代那一代没有过啊。这就给所有皇子和权臣一个希望,这就是所谓的祸乱之起。

人啊,你可以给他所有东西,但是有的时候唯独不能给他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潘多拉魔盒里最害怕深处最可怕的东西就是希望。有希望获得最大的权利这个诱惑可不是一般人承受的住的。再说,在惨烈的政治斗争中,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立长制度在我国一直没有贯彻执行过,只是为了维持稳定不得已施行的制度而已,相对执行的比较好的也只是唐宋明三代,宋明两代皇室还特别容易人丁稀薄,弟承兄,叔篡侄也不新鲜。所以到清朝又变回了密诏制度。

简单说,其实皇位继承真不是看谁先生,而是谁权力大。


穆景天


我认为,改为唯才是举,可能争斗更激烈。

有个词叫逐鹿中原,也就是鹿死谁手还不知道的时候,大家都会来争,而且可以来争。这就变成大家都有机会。


嫡长子传承制虽然也造就了很多历史惨剧,但是,起码谁是太子,谁是继承人,基本上是确定的,除了少数不安分,能力极为突出的皇子外,多数还是安分的。

当然了,因为皇权争斗过于激烈,即便你安分守己,也难以善终。

所以说,有时候,一旦你进如了这个圈子,命运就由不得你了。要不怎么说是可怜生在帝王家呢?


小书童讲历史


立嫡立长是经过古人几千年的实践和智慧结晶确定下来的,事实证明仍然是最有效避免宫廷撕杀,皇位争夺的制度。我们无需怀疑古人的智慧。皇位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事实证明嫡长制可以一定程度打消其他皇子和大臣的觊觎之心,保持朝局稳定,杜绝了无谓的内耗。试想如果以立贤制代替之,皇子个个野心勃勃,人人蓄谋夺位,朝局何以稳定?皇帝情何以堪?如何收场?所以说虽然嫡长制无法保证选择出最贤能的皇帝,但能最大程度保证宫庭的和谐和国家的安稳,国泰民安是皇帝和百姓最大的诉求。总而言之,此古制得大于失,不能说是最好的,却是最实际的。


永远在路上2096


当然会,同室操戈的悲剧不是改变继承制度就可以规避的。帝制时期的皇权过分集中,处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呼风唤雨锦衣玉食,这些表象在皇子看来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当然这仅仅是对生性庸懦的皇子而言,如果遇上像唐太宗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子,满腔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定会和其他皇子竞争。康熙晚年八王与雍正的争斗就是证明。所以,古代皇室手足相残是由于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绝不是改变继承制度就能避免的!


雨晴烟晚8


会更多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减少兄弟相杀设计的。定规矩后,大家只要守规矩就行了,违规的总是少数。但如果搞儿子里唯才是举,相杀案件会更多,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资格的,所有人都要争,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多数儿子都没有机会就放弃了,现在所有人都有机会,争的人会更多。以才来定标准不好定,有的儿子读书好,要求以文才选,有的儿子能打,要求以武力定,还有的儿子技能比较平均,要求算总分。只要不是弱智,每个儿子都能找出优点,别的人不同意就会打起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好处是消除比较,让多数儿子断了想头,让大臣不要卷入这种事,能相对太平一点。否则大臣也会分系,内斗没完没了。


海中岩haha


我认为政治斗争还是无法避免的,就说李渊吧,如果他直接穿位李世民,他的两个哥哥一样要杀李世民。


唐公子15


肯定会更激烈,争夺皇位核心是为了得到那种天下四海 唯我独尊的权力,在权欲的驱使下,即便哪个皇子因为才高八斗而继承皇位,也可能招来其他皇子的强烈争夺,所谓德才兼备在这里并不受用,换个角度讲,如果制定一个规则,嫡长子继承,自然而然会让其他皇子心理平衡,因为把这定义为是道,所谓的“天道”,即我是长子 我继承 无可非议,其他皇子心里上容易接受点. 这就是为什么不成规矩,难以成方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