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對南中的治理與南中少數民族關係(一)

蜀漢建立前的南中歷史概述

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的是今天的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因其位於巴蜀之南而得名。這一地區很早就有許多少數民族居住,《華陽國志》中對南中政權的歷史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夜郎國,“楚頃襄王遣將軍莊喬溯沅水,出且蘭,以伐夜朗”,夜郎主要在南中的中東部,南中的北部則是僰,邛,笮,羌等少數民族,蜀王“保子帝攻青衣,雄長僚僰”控制此地,後秦滅巴蜀,但並未深入南中,諸少數民族便又各自為政。而在南中的南部,公元前279年,楚將莊攻略西南,在雲貴地區建立了滇國。秦統一天下後,曾短暫深入南中宣示統治,但不久,秦末天下混亂,得益於地形的阻隔,南中未受波及,直到漢初一直保持獨立狀態。“雖王(劉邦)有巴,蜀,南中不賓”,可見直到漢初,南中一直不是中原王朝實際的領土。

蜀漢對南中的治理與南中少數民族關係(一)

南中正式成為中央的行政區劃是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為平定南越,利誘夜郎國王以借道,順勢將夜朗國設為犍為郡,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掉叛亂的且蘭國,以其都城為治所設牂牁郡,同年邛都王叛亂,“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兩年後,滇王納土歸降,漢武帝就將滇國設為益州郡。至此,南中地區正式成為漢朝的行政區域。公元前106年,漢武帝設十三監察區,南中歸益州管轄。後在公元69年,漢明帝分益州郡設永昌郡,公元107年漢安帝又將犍為郡的南部改為犍為屬國,至此南中形成四郡一屬國的局面。

南中複雜的社會局面

南中雖在武帝之後被納入了漢朝疆域,受漢朝廷管理,但因其複雜的地理和政治原因,在實際統治中其實是三股勢力並存:以漢朝廷所派遣的州郡長官為代表的“長吏”,以土著少數民族首領為代表的“夷帥”,以外來漢族地主豪強為代表的“大姓”。

首先,“長吏”是中央朝廷的代表,是南中地區的官方權威,而且因為南中位於少數民族複雜的邊疆蠻夷地區,相比內地,這裡的州郡長官有更大的自主權,甚至擁有兵權,但也正因為此,南中的長吏一般不插手少數民族內部事務,即“統而不管”。“夷帥”在南中的數量很多,史載“君長以什數”,他們對內統轄部群,對外代表部落,夷帥的態度是決定南中穩定與否的重要因素,而夷帥對漢朝廷的臣服並不都是心甘情願的,這就為南中的穩定埋下了定時炸彈,一旦長吏無法處理好與夷帥的關係,這些炸彈就會爆炸。另外在漢武帝開發西南夷之後,一些漢族移民也進入了南中,久而久之,在這些移民的中上階層便形成了一些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利益群體,這就是“大姓”,他們壟斷文化資源,進入官府為屬吏,招募私人武裝,逐步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的政治勢力。

蜀漢對南中的治理與南中少數民族關係(一)

南中存在極為複雜的社會矛盾:官府與土著蠻夷之間,漢族移民與土著蠻夷,蠻夷部落內部,以及官府與豪強大姓之間都有不同的利益衝突。尤其在東漢中後期,以官府對蠻夷的殘酷剝削為導火線,引發了多達數十次的蠻夷叛亂,雖都被暫時鎮壓,但這都使漢王朝對南中的統治岌岌可危。東漢末年的全國大動亂也使南中徹底陷入了混亂。在南中混亂中,最獲益的就是大姓了,長吏與夷帥們混戰,而大姓們則適時而動,兩邊受益,可以說南中的混亂與大姓們的推波助瀾有極大關係。

劉焉父子治蜀時,對南中也只是名義上的統治,根本無法實際控制,此時的南中實際管理以大姓,夷帥為主。“(李恢)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由此大姓的勢力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劉備入蜀之前的南中是一個半獨立的狀態,雖名為國家郡縣,但實為大姓和蠻夷的勢力範圍。而且多個蠻夷部落並存,政治極不穩定,混亂難治。而且由於由於東漢中後期一些長吏橫徵暴斂,激起極大的民族矛盾,益州政府與南中少數民族關係很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