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对南中的治理与南中少数民族关系(一)

蜀汉建立前的南中历史概述

三国时的“南中”主要指的是今天的云南,贵州两省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因其位于巴蜀之南而得名。这一地区很早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华阳国志》中对南中政权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夜郎国,“楚顷襄王遣将军庄乔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朗”,夜郎主要在南中的中东部,南中的北部则是僰,邛,笮,羌等少数民族,蜀王“保子帝攻青衣,雄长僚僰”控制此地,后秦灭巴蜀,但并未深入南中,诸少数民族便又各自为政。而在南中的南部,公元前279年,楚将庄攻略西南,在云贵地区建立了滇国。秦统一天下后,曾短暂深入南中宣示统治,但不久,秦末天下混乱,得益于地形的阻隔,南中未受波及,直到汉初一直保持独立状态。“虽王(刘邦)有巴,蜀,南中不宾”,可见直到汉初,南中一直不是中原王朝实际的领土。

蜀汉对南中的治理与南中少数民族关系(一)

南中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划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为平定南越,利诱夜郎国王以借道,顺势将夜朗国设为犍为郡,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掉叛乱的且兰国,以其都城为治所设牂牁郡,同年邛都王叛乱,“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两年后,滇王纳土归降,汉武帝就将滇国设为益州郡。至此,南中地区正式成为汉朝的行政区域。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监察区,南中归益州管辖。后在公元69年,汉明帝分益州郡设永昌郡,公元107年汉安帝又将犍为郡的南部改为犍为属国,至此南中形成四郡一属国的局面。

南中复杂的社会局面

南中虽在武帝之后被纳入了汉朝疆域,受汉朝廷管理,但因其复杂的地理和政治原因,在实际统治中其实是三股势力并存:以汉朝廷所派遣的州郡长官为代表的“长吏”,以土著少数民族首领为代表的“夷帅”,以外来汉族地主豪强为代表的“大姓”。

首先,“长吏”是中央朝廷的代表,是南中地区的官方权威,而且因为南中位于少数民族复杂的边疆蛮夷地区,相比内地,这里的州郡长官有更大的自主权,甚至拥有兵权,但也正因为此,南中的长吏一般不插手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即“统而不管”。“夷帅”在南中的数量很多,史载“君长以什数”,他们对内统辖部群,对外代表部落,夷帅的态度是决定南中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夷帅对汉朝廷的臣服并不都是心甘情愿的,这就为南中的稳定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长吏无法处理好与夷帅的关系,这些炸弹就会爆炸。另外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后,一些汉族移民也进入了南中,久而久之,在这些移民的中上阶层便形成了一些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利益群体,这就是“大姓”,他们垄断文化资源,进入官府为属吏,招募私人武装,逐步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的政治势力。

蜀汉对南中的治理与南中少数民族关系(一)

南中存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官府与土著蛮夷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蛮夷,蛮夷部落内部,以及官府与豪强大姓之间都有不同的利益冲突。尤其在东汉中后期,以官府对蛮夷的残酷剥削为导火线,引发了多达数十次的蛮夷叛乱,虽都被暂时镇压,但这都使汉王朝对南中的统治岌岌可危。东汉末年的全国大动乱也使南中彻底陷入了混乱。在南中混乱中,最获益的就是大姓了,长吏与夷帅们混战,而大姓们则适时而动,两边受益,可以说南中的混乱与大姓们的推波助澜有极大关系。

刘焉父子治蜀时,对南中也只是名义上的统治,根本无法实际控制,此时的南中实际管理以大姓,夷帅为主。“(李恢)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有违犯之事,恢坐习免官。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由此大姓的势力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刘备入蜀之前的南中是一个半独立的状态,虽名为国家郡县,但实为大姓和蛮夷的势力范围。而且多个蛮夷部落并存,政治极不稳定,混乱难治。而且由于由于东汉中后期一些长吏横征暴敛,激起极大的民族矛盾,益州政府与南中少数民族关系很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