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收益走低 大額存單“吃香”了?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保本保息”已成為歷史,從去年到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數據顯示,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從2018年2月的4.88%降至2019年2月的4.26%。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其他產品。目前,部分銀行開始力推大額存單,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最高達55%,一些長期限大額存單的收益率可以超過理財產品,還有一些銀行推出了按月付息等新“玩法”。

門檻較高的大額存單會成為投資理財的新選擇嗎?

部分銀行大額存單收益率可超理財產品

何為大額存單?大額存單于2015年6月推出,是指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屬一般性存款。簡單來說,大額存單與定期存單並無本質區別,目前各家銀行均將大額存單放置於存款產品的類別下。

大額存單期限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最初央行規定的個人投資人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不低於30萬元,自2016年6月6日起,下調個人投資人認購起點至20萬元。

從目前各家銀行發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來看,部分銀行已經調到基準利率上浮上限,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農商行的大額存單年化利率最高為基準利率上浮50%、52%、55%。大行中,農行、建行的大額存單最高利率均上浮50%,3個月期、6個月期、1年期、2年期、3年期的利率分別為1.65%、1.95%、2.25%、3.15%、4.125%。工行目前正在發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上浮48%,3年期最高為4.07%;中行較基準利率上浮45%,3年期最高為3.9875%。

目前三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2.75%,上浮52%即為4.18%。包括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等在內的股份行,以及包括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等在內的城商行,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均達到了4.18%。農商行則大部分達到了基準利率上浮55%的上限。根據中國貨幣網信息,江蘇淮安農商行、安徽渦陽農商行、無錫農商行、黃山徽州農商行等一批農商行今年發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均達到4.2625%。

記者發現,部分銀行大額存單的收益可以超過銀行理財產品。例如農行、建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均為4.125%,而農行目前在售的兩隻1年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65%、4.05%,建行的1年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4%。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處於下行通道。從2018年3月開始,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已經連續下降12個月,從2018年2月的4.88%降至2019年2月的4.26%。目前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已經低於農商行大額存單利率,若繼續下行,或將進一步低於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大額存單利率。

交行一位支行客戶經理介紹,考慮到銀行定期理財產品有一定的起息期和延期贖回期,另外還可能有理財產品前後未能接續的空檔期,有些標註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可能也並不如大額存單。

按月付息、可轉讓,大額存單出“新玩法”

目前很多銀行都推出了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產品,包括農行、工行、建行、交行等大行和很多中小銀行。

一般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起購門檻比到期付息的更高,利率也相對較低,例如農行的定時付息大額存單100萬起購,利率為3.895%;80萬起購的到期付息產品利率為4.125%。但每月可以拿到利息的優勢在於流動性更強,也意味著客戶還可以再進行投資。

浙商銀行一位支行客戶經理表示,由於銀行理財收益率下降太多,並且未來不保證收益,而大額存單利率固定,因此很多客戶選擇購買大額存單。該行目前發行的大額存單全部為按月付息,每月所獲利息再投資於活期理財或者智能存款產品,可使收益進一步提升。例如,4.18%利率的大額存單,將每月利息再投資於活期理財產品,綜合年化收益率可提高至4.44%。

該客戶經理表示,該行大額存單與理財產品類似,可進行轉讓。3月19日,記者看到浙商銀行APP上大額存單轉讓區有5個轉讓存單,包括4個3年期、1個1年期,利率均為原來的票面利率,但由於剩餘期限縮短,受讓方只需持有較短時間就可以享受到較高收益。

“轉讓大額存單的價格由出讓方自行確定,銀行APP有一個最大值限制,不能突破原來正常持有所能獲得的最高收益,因此受讓方不會虧損,既能滿足雙方的流動性需求,又能保障收益最大化。”上述客戶經理表示。

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也推出了大額存單轉讓服務。記者3月19日查看招商銀行APP存單轉讓區發現,轉讓的產品大部分為5年期、3年期的長期限產品。該行客服介紹,轉讓方持有大額存單產品滿7個自然日即可發起轉讓,支持全行轉讓、跨行轉讓。產品轉讓價格由轉讓方自行確定。目前招行轉讓區內多個轉讓後的收益率低於原來的收益率。

誰適合大額存單?不全是中老年人

“現在理財收益率下來了,銀行都推大額存單了。”交行一位支行客戶經理表示,來購買大額存單的客戶較多,並且不全是中老年群體,也有一些年輕人,一般銀行客戶經理會向喜歡存定期的客戶推薦大額存單。

郵儲銀行一位二線城市支行客戶經理表示,該行的大額存單客戶仍集中於中老年群體,“一般都是存著養老的,理財有風險,老年人不願承擔風險。”該客戶經理還表示,現在理財產品都在向淨值化轉型,理財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入也在下降,因此較少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更多推薦存款類產品,大額存單也是攬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名90後白領表示,要拿出20萬元的資金來投資大額存單還是比較困難,同齡朋友中買大額存單的人也不多。他目前比較傾向於投資門檻較低的理財產品,“未來如果理財收益率普遍跌到3%左右,可能會考慮大額存單。”

部分股份制銀行大額存單銷售情況較好。浦發銀行APP顯示,北京分行今年的兩期3年期個人大額存單產品目前均已售罄,天津、濟南、蘭州、西安等多個分行的3年期產品也均已售罄。中信銀行APP顯示,目前其大額存單產品大部分已賣出額度超過50%,一個3年期、4.18%利率的大額存單產品,計劃發行額度60億,截至3月19日剩餘額度僅6898萬,已賣出99%;一個1個月期限、1.62%利率的產品,計劃發行額度20億,目前剩餘額度7.93億,已賣出60%。浙商銀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總規模30億,目前剩餘額度9.68億,已賣出68%。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表示,大額存單與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相比,優勢在於利率穩定,不會像“寶寶類”產品一樣出現較大的利率波動,例如支付寶餘額寶七日年化率跌破3%,目前為2.4%左右。大額存單的劣勢在於靈活度相對較差,大額存單為類定期產品,資金投入後短時間內可能出不來,即使部分產品允許提前支取、轉讓,也只能相對緩解,流動性仍低於“寶寶類”產品。

江瀚認為,大額存單更適合風險偏好等級較低的人群,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現象。投資者進行理財產品的選擇時,最主要的依據還是個人風險偏好,如果風險偏好較高,可以買指數型基金或股票型基金產品,如果風險偏好較低,大額存單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在購買大額存單時,注意看清產品的相關條款,包括利率、期限以及提前支取規則、是否可轉讓等,其他沒有什麼太大問題。(記者 顧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