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偏愛肥人

人體的溼氣怎麼來的

溼氣為什麼會跑到身體裡來呢?《會心錄》說:

外因之溼,有感天地之氣者,則雨露水土;有中陰溼之氣者,則臥地溼衣,多傷人皮肉筋脈者也。

內因之溼,有由於飲食者,則酒酪炙爆;有由於停積者,則生冷瓜果,多傷人臟腑脾胃者也。

外溼就是指雨水天氣,還如穿沒有乾透的衣服,在陰冷的地板上打地鋪睡覺,也容易沾染溼氣。

而內溼,則與飲食不節有關,喝酒、燒烤、油炸、乳製品、生冷都容易導致脾虛。脾主運化、升清,脾虛則運化不足,則容易出現腹部脹滿不適,水溼停留在體內。

溼氣偏愛肥人

肥胖更易為溼氣所困

中醫認為「肥人多溼」。肥胖人群的春溼往往表現得更加明顯,如食慾不振、腹部脹滿等消化功能症狀,同時可出現萎靡不振、嗜睡,四肢困重等表現。

如果只是出現輕度不適,則可通過飲食和運動進行調節。

飲食以清淡為主,少葷多素,七八分飽,避免過飽傷脾胃。避免油膩、煎炸、燒烤、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

在天氣好有太陽的日子,多到戶外走走,有助於驅散體內的溼氣,提高身體免疫力,以維護自身的正氣。

關節疼痛多與溼氣太重有關

當溼氣過重,溼邪就容易滯留經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對於不注意關節保暖,或者長期久站、久坐、伏案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關節沉重乏力,甚至周身不暢。

針對這種情況,除了做好保暖之外,還應該多做運動,以促進關節處血液循環,保證氣血的流暢。

除此之外,還可以做做艾灸,以達到溫陽散寒、舒經活血和祛溼的作用。不用找穴位,直接灸患處,以關節處皮膚紅潤溫熱為度,通常灸完就立馬感覺關節處暖烘烘的,活動起來也不那麼沉重。

除溼健脾,雙管齊下

歸根到底,除溼是重中之重。但除溼之後一定要健脾,溼的根源還是在脾,脾好了再多的溼都能給你排出去。其實,只要你不可勁造,身體自然有她的一套生存法則。

除溼

除溼,大家不要只知道逮住紅豆薏米喝啦!

寒溼的話,用艾葉、花椒、生薑泡腳都是可以的,水以蓋過腳踝三陰交穴為好,泡上20-30分鐘,以全身微微冒汗為宜。因為,出汗是祛寒祛溼的最好方法。

溼熱的話,當以清熱祛溼為主,可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連翹,用藿香、薄荷等氣味濃郁之品,則可芳化溼濁,行氣醒脾。

健脾 :蹲馬步

溼氣偏愛肥人

兩腳打開三個腳掌的距離,然後下蹲,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胯向前收,臀不要突出,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根據自身的情況,每次兩到三分鐘即可,馬步蹲得好,可穩固下盤,促進腸胃蠕動,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揉中宮

取坐位或者仰臥位,將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從臍部開始,沿著任脈向上揉按3-5分鐘即可。一般按完之後腹部會感覺很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