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其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哲学上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方式的思维,根据它们的认识水平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唯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思维,我们又可以形象地将它们称作点状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

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点状思维

点状思维是人类在其认识的早期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比较幼稚和初级的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下意识的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模仿,即点对点的思维。在这一阶段,人类的认识处于就事论事的水平。此时,人类既不能发现各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由此及彼;更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认识阶段,人类只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就是“模仿自然就可以重现自然”。

比如,原始人这一次狩猎获得了成功,他们希望下一次狩猎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成功。于是,他们就将这一次狩猎成功的场景描绘下来,并在该场景前模仿当时狩猎的动作举行魔法仪式。通过这个例子,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人类思维的萌芽,人类的认识是从模仿开始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这种思维的幼稚与不成熟。这种思维方式使人类的认识受到了具体事件的束缚,是一种被动的认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缩影,人类早期的点状思维与人在婴幼儿时期的思维非常相像,甚至有些成年人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仍处于同等的认识水平,留有点状思维的痕迹。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例子,这些例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熟视无睹或将之归结为其他理所当然的原因,但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认识水平仍处于点状思维的模仿阶段。尽管点状思维无论是对具体的人,还是对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其认识的局限性也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了在现实世界的失败。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要将其思维进一步地向前推进和发展,使之进入更高的阶段。

比如,小孩用手触摸亮着的灯泡时被烫了,于是,今后只要遇到发光的东西就不敢再触摸了。这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实际上,该小孩既没有温度的概念,不知道炉子等其他不亮的东西同样是会烫人的,也不知道亮着的灯泡会烫人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就事论事地认为既然亮着的灯泡曾经烫过他,那么其他发光的物体也必然是烫手的。这种朴素的认识与其说是思维,还不如说是记忆与联想更为贴切,然而这确实是人类向思维所迈出的第一步,由此产生了具有因果关系的意识与萌芽。

又比如,当股市连续上涨时,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股市还会继续上涨,而实际上连续上涨的股市正在聚集风险,此时非但不是买进的时机,反而应该择机离场。看到了股市连续上涨和别人赚钱,就认为此时自己进场也同样会赚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点状思维,他们并不知道股市上涨与下跌的原因,只是单纯地模仿别人和追逐股市的起伏。

有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该游戏是将一枚硬币放在手中,让对方猜硬币在哪个手里。如果看到持币人在第一次将硬币放在右手,点状思维的人就会在第2次仍猜右手,因为他认为既然第一次将硬币放在右手,那么第2次还会在右手。当然,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但凡聪明的人都会在第2次将硬币放在左手,所以具有点状思维的人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实验,黑猩猩和5岁以下的幼儿在做这类游戏时,往往会猜上一次出硬币的手;而对于5岁以上的儿童在几次失败之后,会使其思维产生飞跃,猜上一次没有出硬币的手。

根据巴甫洛夫的理论,所谓点状思维,实际上只是动物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持有点状思维,是动物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分水岭,只有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才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

有一种大家已经熟视无睹的民间习俗,也属于模仿阶段的点状思维。这类习俗就是祝福和诅咒。这是由远古时代的点状思维沿袭至今的一种习俗,是“模仿自然就可以重现自然”的翻版。

在现代社会,赶时髦是非常流行的,这些赶时髦的人往往是那些具有从众心理、头脑简单和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当然,之所以如此描述点状思维,并不是要一味地否定这种思维方式,只是希望澄清这种思维方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性。因为,模仿既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贫乏的标志。

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单向思维、简单思维和极端思维,这种思维与点状思维相比,将人类的认识极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比如,线性思维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之上的推理,而点状思维则只是基于对具体事件和现象的模仿。不过,线性思维也有局限性:

认为局部之和等于整体,否认质变的存在;往往只考虑影响事物的某一个因素并将该因素对事件的影响绝对化,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思维。

线性思维认为世界是本体的,认为整体的性质可以由局部的性质予以说明。如古希腊时期提出的原子论,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此外,线性思维要么将影响事件发生的其他因素忽略不计,要么就认为其他因素与其所认识的因素是从属关系。所以,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孤立、连续和静态的。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线性思维比较简单和易于掌握,然而却会导致追求绝对的因果关系、一根筋地思考问题以及形成宿命论和目的论等典型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模式。

比如,具有线性思维的人在买卖股票时,并不是像持点状思维的人那样盲目跟风,而是依据其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教条地买卖股票。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有用的,因为书中的知识毕竟是前人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然而,一旦遇到新的特殊情况时,教条式地买卖股票就难免会失败。因为,影响股市波动的实际因素,比人们总结的教条要多得多,而且各种因素影响股价涨落的权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又比如,学校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视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却忽视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即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使学生在德、智、体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实际上,虽然学生的确应该认真学习,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好文化课只是使其茁壮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因为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个人的心理应该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成熟起来,但如果我们只重视学习,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就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疾病,纵使其能力再出色,仍然无法正常地工作与生活。

再比如,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人一切向钱看,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中所要满足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如需要安全感、亲情和受教育等。虽然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上述需求,但这些需求并不是光靠钱就可以永久得到的,而且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根据统计,凡没有财经知识和足够心理准备的人,在获得意外之财后(如中了彩票),一般在三年内便会陷入破产的境地,重新回到其原有的生活状态。这说明钱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当面对问题时,如果只考虑一个因素,只能以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看问题,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只预见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结果,这些都属于线性思维。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是理想的,而是一个非线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线性思维好比是数学中的自然数,在实际的生活中仅使用整数的四则运算是不够的。所以,线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简化了的思维,是由点状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一种过渡思维。因此,无论是具体的个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都不应该把思维停留在线性思维的阶段。线性思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大的局限性。

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非线性思维

非线性思维是双向思维、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这种思维所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注重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只考虑单一的因素和简单的结果。非线性思维比线性思维更符合实际,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系统、不连续和动态的。

比如,凡稍微具有一些股票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价涨量增,则股票还会进一步上涨,说明买股票的人多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一定如此。因为,股票的上涨至少还有另外一种因素即庄家的拉抬,而庄家在拉抬股价的时候往往会锁定其已收集的股票,表现为价涨量缩。因此,真正具有实战经验的股民都知道,当股票在高位放量进行大换手时,就应该赶紧卖出股票。如果此时仍固守线性思维的模式,依据书中的教条,认为价涨量增说明现在正买盘高涨,于是不顾一切地买进股票,最终会被庄家在高位套牢。对于具有非线性思维的人来说,价涨量增只是股票上涨的基本原理之一,而实际影响股票涨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考虑到庄家的因素,底部放量是进货的信号,而高位放量则是出货的信号。此外,庄家在进货和出货时,为了隐蔽其真实意图,往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采取逐步吸货和分段出货。如果教条地等待庄家放量,则仍属于线性思维,从而错过了买进或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

非线性思维与线性思维相比,并不是简单地多考虑一些影响事件发生的因素,而是一种具有多方面考虑的动态思维模式。非线性思维是将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来加以研究和认识的,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认识模式。比如,我们刚才列举的出左右手的智力游戏,持点状思维的人只会跟着对方走,仍猜上一次握有硬币的手,因为该类思维处于模仿阶段;持线性思维的人会依据自己的水平和心理来猜测对方,却不考虑对手的实际情况,因为该类思维是静态和孤立的;而具有非线性思维的人则会根据对手的思维水平及其变化来不断地确定和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把自己的智力和对手的智力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有机系统加以研究和认识,让自己的智力始终保持在只比对方高一阶的水平上。因为,不同对手的水平,以及同一对手在不同阶段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而且,只有仅比对方的认识水平高一阶,才能使自己在这一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动态和系统的思维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因为决定结果的各种因素都是动态变化和有机联系的。猜左右手的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却非常典型。具有从众心理、固执己见或掩耳盗铃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在少数的。

又比如,根据线性思维,人们把物质和空间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立起来,并由此得出了两个错误的推论。

推论1:物质的性质是由基本粒子的性质机械地叠加形成的,局部比整体更本质。

推论2:物质可以被无限地分割,其特性并不会因此而改变,物质与空间的对立(即差异)是绝对的。

上述这两个推论在持经典物理观念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它们均已被现代物理学所否定。根据非线性思维,当物质划分到亚原子层次,即划分到原子核内部时,空间和物质的差异变小了,空间和物质作为自然界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在微观尺度更多地表现出了它们的整体性,即表现为两者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所以,物质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当物质细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失去粒子的实体性而与空间相融合,使空间(水)和物质(米)融为一体(粥)。当物质与空间的差异随着物质的被分割而变为零时,则该物质就无法被进一步分割了。因为,该物质已经没有可被分割的东西了,已经成为空间的一部分,由封闭体系转变为离散的量子。比如,当冰被切割至水分子大小时,冰已融化为水,没有被切割的意义了。作为封闭体系,物质的性质是由于离散的空间内部,相互作用的非连续性所涌现出的系统特征。这一整体的特性,是原来离散的量子所不具备的。

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此外,非线性思维还是一种双向和可逆的思维。比如,以太作为空间介质曾在物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线性思维的局限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否定结果而被放弃了。实际上,该实验所否定的并不是作为空间的以太本身,而只是否定了人们强加给以太的机械性质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我们并不事先设定以太的性质,而是以此为契机,看看以太究竟应具备哪些性质,才能够满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其他的相关实验。

虽然,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将以太从其理论中清除了出去。然而,作为物质形态的对立面——空间,毕竟不是单纯承载物体的框架,即并不是虚无的。稍后,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对空间赋予了场的概念。根据量子力学,人们又进一步发现,空间充满着不连续的介质,空间是有能量的,从而将场的概念扩展到了微观世界。在微观尺度,空间不仅不是平直的,而且还是量子化的,处于离散的状态。类似布朗运动,微观粒子的“静止”状态是量子碰撞不对称性最小时的状态,是运动和变速的。

早在19世纪,布朗发现细小的花粉颗粒在水中呈现出一种随机的无序运动。这是因为花粉的体积比较小,使水分子对花粉的碰撞在各个方向上是不对称的,由此证明了水分子的存在和水的不连续性。作为类比,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也表明了空间量子(以太)的存在和空间(场)的不连续性。场和以太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前者仅只是后者的集合。场和以太都是相对于物质形态而具有真实物理含义的空间概念;场和以太都是以光速运动和传播的;场和以太在微观的尺度内都是以量子的形式存在的,是不连续的。由于线性思维,人类在认识空间的问题上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几十年之后才又使认识重新回到了真实物理空间的景观。

“囚徒的困惑”就是一个互为因果关系的例子。甲乙两个纵火嫌疑犯,被分别关押。如果两人 都承认纵火,被判入狱10年 ;如果一个招供而另一个拒绝承认,则招供的判5年,拒绝的被判15年;如果两人都不招认则会被无罪释放。实际上,这是一个对策论的问题,囚徒乙做出选择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囚徒甲的选择。因此,囚徒乙在做出选择之前,首先需要判断囚徒甲会做何种选择。这是一个二维互动的问题。对此,线性思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一维答案。

非线性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个体的集合不等于整体,个体的集合会涌现出新的整体效应:

比如原子核聚变会释放能量而失去部分质量;

比如光子的聚合可以产生具有较大静质量的基本粒子;

比如将一群乌合之众组织起来,可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比如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种群,才有可能得以延续;

比如只有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具有城市的功能。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感悟到非线性思维与线性思维的差异。线性思维注重的是孤立的个体和静态的研究,注重事件发生的起因和结果;而非线性思维则强调的是有机的整体和互动的变化,强调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线性思维是要建立一个静态的理性世界,在这一世界中,各种不同的事物都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是一个有序但却呆板的世界。与此相反,非线性思维则是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理论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系统的整体超越了各种不同事物的对立,这是一个有机和演化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