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文件上畫“圈閱”是誰發明的?

“圈閱”是毛澤東生前閱文經常使用的方法。在中國共產黨內,首創“圈閱”的是葉子龍。葉是毛澤東的“五大秘書”之一。關於“圈閱”的由來,葉子龍回憶道:

1948年2月,毛澤東親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改革中各階級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定》,隨即發往全國。中央要求各地認真討論並將意見迅速彙報中央。此後,毛澤東就等著關注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問起東北方面調查土改和討論規定的材料來了沒有。擔任秘書的胡喬木回答說早就來了。毛澤東追問道:“來了為什麼不及時送給我看?”

葉子龍連忙去找,結果從文件堆裡翻了出來。他見電文上畫了許多鉤,因為當時領導人閱看電報、文件後,就在頭一頁上畫上鉤,所以葉子龍說:“這份電文您已經看過了。”毛澤東聽了有些不悅,說:“我根本就沒有看過!”

由於上面只有鉤鉤,從鉤鉤上的確看不出究竟是誰畫的,所以到底誰看過了誰沒看過,難以分辨。

領導在文件上畫“圈閱”是誰發明的?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葉子龍想了個辦法:送傳電報、文件前,先在上面署好各位領導的名字,哪位領導看過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一個圈。這樣一來,誰看了誰沒看就一目瞭然了。

從此,領導人的“圈閱”制度就開始實施,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毛澤東生前“圈閱”的文件不計其數。但是“圈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曾是“中央文革”成員的王力說:“依我跟主席多年的經驗,感到凡是主席只在文件上畫了一個圈的(即所謂‘圈閱’),並不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大家贊成,他才同意的。如他覺得寫得好,往往批:很好,照發。至少還批一個‘同意’。如果明確反對,他就壓住不發了,或者批上不同意見。我跟總理議論過,總理也有這個經驗。他說:凡是主席只是畫圈的,說明他是在考慮之中,還值得我們思考。”

領導在文件上畫“圈閱”是誰發明的?


此種說法有事例為證:1970年7月23日和25日,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紀念“八一”建軍節社論草稿時,發生了爭論。當時,越來越接近林彪的陳伯達主張將“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締造和領導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揮的人民解放軍”一句中的“毛主席和”幾個字去掉。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最後表示,這事“要請示主席”。毛澤東當時在杭州,正患白內障,視力模糊。汪東興將信念給毛澤東聽,他聽後沒有表態,說:“你畫個圈退回去!”汪東興考慮此事他不好畫圈,就擱下了。隨後,毛澤東問汪東興:“怎麼搞的?不是讓你畫圈嗎?”汪東興回答說:“這樣大的事,我不敢圈。”並問:“兩種意見,您到底贊成哪一種?”毛澤東正點燃一支香菸,抽了幾口,然後說:“兩種意見,我都不贊成。締造者不指揮能行嗎?締造者也不光是我,還有許多人。”聽了這番話,汪東興仍然按照毛澤東講的“畫個圈退回去”的意思,畫了個圈,把稿子交給周恩來。

由此可見,毛澤東“圈閱”並不意味著同意,而是表示“看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