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國外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視野】國外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南非非國大慶祝建黨百年

20世紀中後期、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各國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發生深刻變動,政黨發展困難日趨增多,危機一步步凸顯,政黨基層組織也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挑戰。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增強黨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多國政黨對黨的組織進行了變革,探尋新的形勢下發揮基層組織活力的新路徑、新方法、新機制。

加強組織建設

擴大基層黨組織的社會覆蓋面。近年來,越共、老撾人革黨加快在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成立基層黨組織,大力發展黨員,並在以往重視不夠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基層黨組織,儘可能減少基層建設的“盲區”。

老撾黨還針對農村部分村莊人口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情況,實行黨組織的“合併村”建設:一是將幾個小村集中起來形成大村,成立村黨支部;二是將具有自主發展能力、有一定發展特色的五六個村的黨支部合併成立為一個臨時黨總支,每個合併村由縣委下派幹部任黨支部書記或黨總支書記,並配備縣級幹部3至5人,指導各村群眾發揮優勢,發展生產。

通過機制創新拓展黨員和支持者隊伍。一些國家政黨按照黨員的不同興趣、職業背景設立專題,採用“專題類”運作模式,將不同領域人員聚合在一起完成某些公共項目。

許多政黨重視利用新媒體,德國社民黨在這方面的探索最為典型,早在新世紀之初就提出了建設“網絡黨”的目標,近年來更是將“社民黨新聞平臺”“網絡社民黨”建設作為黨建機制創新的重要項目。

美國民主黨根據形勢發展進行組織創新,創立了“虛擬基層組織”,在網上開展政策討論。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的“集會式”組織方式的不足,打破了時空、地域限制,增強了對網民的吸引力。

充分調動積極性

擴大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在黨內決策中的代表性和作用。德國社民黨要求,在重大政策出臺前應加強黨內討論

,並利用問卷調查方式向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徵求對黨的領導層、黨的未來發展的看法和意見。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了展示民主形象的議事機制——政策論壇,負責收集基層黨員和非黨人士意見,定期討論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為領導層的決策提供參考意見建議。

一些新興政黨將所有重大決策都交由基層決定,如德國綠黨,先由基層代表提出問題,再交到州大會或聯邦大會進行討論,最後形成全黨決議。黨的領導層認真聽取來自基層的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黨的新的政策綱領。

創造條件,推動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國外特別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基層黨組織極少甚至沒有專職幹部,大多是兼職,基層黨支部領導嚴重缺乏。針對這樣的問題,南非非國大提出“所有幹部都到一線(基層)去”“所有幹部到支部去”。

在選舉年份,日本自民黨、公明黨、社民黨和共產黨都會向基層組織劃撥大量活動經費,並根據基層黨員人數定期下撥補助金、政黨助成金以及機關黨報收入提成,以保證基層組織有足夠的資金開展工作。

提升素質能力

冷戰結束以來,不少發展中國家政黨不斷加強對基層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南非非國大、敘利亞復興社會黨等一些民族主義政黨在支部中不定期地開展黨性教育,在全黨弘揚自願奉獻和愛國主義精神。

在黨的有關重大決策出臺後,敘利亞、突尼斯、也門、埃及等執政黨一般都會組織基層黨員幹部開展討論和宣講活動,提高全黨的思想認識。西方國家左翼政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長期以來對黨保持了較高的忠誠度,也是得益於經常性的思想工作。

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和能力。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和能力是國外政黨特別重視的一項工作,許多政黨把培養幹部當作黨的最重要的戰略選擇。

西班牙工社黨近些年來下大功夫培養黨的各級領導人在公開場合講話、宣傳的技能,還專門建立了培訓黨的幹部的基金會,培訓內容包括如何在電視上、群眾集會上提高演講技能,如何博得選民的好感和支持等,既有集中授課,也有遠程教學。

法國社會黨一般是每年七八月暑期開辦大學,對基層黨員幹部進行競選技能和實用專業知識的培訓。此外,法國社會黨還不定期地召開全國性的總支書記會議,將黨的基層幹部集中起來,就有關內政外交問題進行研討,使其掌握中央的基本精神。

(摘編自《新視野》 王秋準 秦德佔/文,轉自: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